《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六 (1)
卷七十六 (1)
1. 卷七十六
2. 方論(五十四)
〔董氏(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書錄解題作小兒斑疹論)書錄解題一卷,存
自序曰。夫上古之世。事質民淳。稟氣全粹。邪不能幹。縱有疾病。祝由而已。雖大人方論。尚或未備。下逮中古。始有巫妨氏者。著小兒顱囟經。以卜壽夭。別死生。歷世相援。於是小兒方論興焉。然在襁褓之時。臟腑嫩弱。脈促(促字疑)未辨。癢不知處。痛亦難言。只能啼叫。
至於變蒸驚風。客忤解顱。近世巢氏一一明之。然於斑疹欲出證候。與傷風相類。而略無辨說。致多謬誤。而復醫者不致詳慎。或乃虛者下之。實者益之。疹者汗之。風者溫之。轉生諸疾。遂致夭斃。噓可嘆也。今採摭經效秘方。詳明證候。通為一卷。目之曰斑疹備急方。非敢謂有補於後世。
意欲傳諸好事者。庶幾鞠育之義存焉。東平董汲及之序。
孫准序曰。世之人。有得一奇方。可以十全愈疾者。恐恐然惟慮藏之不密。人或知之。而使其藥之不神也。其亦陋矣。夫藥之能愈病。如得人人而告之。使無夭橫。各盡其天年以終。此亦仁術也。吾友董及之少舉進士不第。急於養親。一日盡棄其學。而從事於醫。然醫亦非鄙術矣。
古之人未嘗不能之。如張仲景陶隱居葛洪孫思邈。皆名於後世。但昧者為之。至於異貴賤。別貧富。自鄙其學。君子不貴也。及之則不然。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其往來病者之家。雖祁寒大暑。未嘗少憚。至於貧者。或昏夜自惠薪粲。以周其乏者多矣。他日攜小兒斑疹方一帙見過。
求序於余。因為引其略。亦使見及之之所存。知世之有奇方。可以療疾者。不足貴也如此。東平十柳居士孫准平甫序。
錢乙後序曰。余平生刻意方藥。察脈按證。雖有定法。而探源應變。自謂妙出意表。蓋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者。襁褓之嬰。孩提之童尤甚焉。故專一為業。垂四十年。因綠遭遇。供奉禁掖。累有薄效。誤被恩寵。然小兒之疾。陰陽癇為最大。而醫所覃思。經有備論。
至於斑疹之候。蔑然危惡及驚搐傷寒二癇大同。而用藥甚異。投劑小瘥。悖謬難整。而醫者恬不為慮。比得告歸里中。廣川及之出方一帙示予。予開卷而驚歎曰。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子乃不言傳而得之。予深嘉及之少年藝術之精。而又愜素所願。以授人者。於是輒書卷尾焉。
時元祐癸酉十月丙申日。翰林醫官太醫丞賜紫金魚袋錢乙題。
陳振孫曰。東平董汲及之撰。錢乙元祐癸酉題其末。
〔謝氏(天錫)瘡疹證治〕書錄解題一卷,佚
〔劉氏(洙)瘡疹抉〕佚
劉昉曰。瘡疹訣。彭城劉洙撰。洙字道源。
〔陳氏(文中)小兒痘疹方〕一卷,存
自序曰。嘗謂小兒病證雖多。而痘疹最為重病。何則。痘疹之病。疑似之間難辨。投以佗藥。不唯無益。抑亦害之。況小兒所苦。非若大人能言受病之狀。乃知畏惡之由。為父母者。惟之知。子病急於得藥。醫者失察。用藥差舛。鮮有不致夭橫者。文中每思及此。惻然於心。
白話文:
[方論(五十四)]
[董氏(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有些書目版本稱作小兒斑疹論)此書有一卷,現存。
董汲在自序中說:在遠古時代,民風純樸,人們的體質也很好,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了,也只要用祝禱的方式就可以痊癒。那時,連大人的醫學理論都還不完善。到了中古時期,才出現了巫妨氏這樣的人,撰寫了《小兒顱囟經》,用來預測孩子的壽命、區分生死。後世的人們互相沿用這些方法,於是小兒醫學理論才開始興起。然而,嬰兒在襁褓之中,臟腑十分嬌嫩,脈搏跳動很快而且不明顯,他們感到癢也不知道在哪裡,疼痛也說不出來,只能啼哭。
至於變蒸、驚風、客忤、解顱這些病症,近代的巢元方已經一一闡明了。然而,對於斑疹快要發作時的症狀,與感冒非常相似,卻沒有詳細的辨別說明,導致很多錯誤的判斷。再加上醫生們不夠仔細謹慎,有的人對虛弱的病人使用瀉下的藥物,對體質強壯的病人反而使用補益的藥物,有疹子就發汗,有風邪就用溫熱的藥物,結果導致病情更加嚴重,甚至夭折,實在令人嘆息。現在我採集了經典中有效的秘方,詳細說明了各種證候,編成一卷,名為《斑疹備急方》。我不敢說這本書對後世有什麼大的幫助,只是希望能夠傳給愛好醫學的人,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照顧孩子。這是東平人董汲所寫的序。
孫准在序中說:世上有些人,得到一個神奇的藥方,可以治好所有的疾病,卻擔心別人知道,把它藏得嚴嚴實實,唯恐別人知道而讓藥效失靈,這種想法實在是太淺薄了。藥物之所以能夠治病,應該告訴每一個人,讓大家都能平安健康地活到天年,這才是仁慈的做法。我的朋友董汲,年輕時考中進士但沒被錄用,為了奉養父母,就放棄了學業,轉而學習醫術。其實,醫術並不是低下的學問,古代有很多偉大的人物也精通醫術,例如張仲景、陶弘景、葛洪、孫思邈,他們都名垂青史。只是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才會有貴賤、貧富之分,自貶醫學,君子是不會這樣做的。董汲則不同,他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經常往來病人家中,不論天氣寒冷還是炎熱,從不畏懼。對於貧困的病人,他甚至會在晚上自費提供飲食,來幫助那些缺乏生活物資的人。有一天,他拿著一本關於小兒斑疹的醫書來找我,希望我能為他寫序,我就簡單地介紹了一下這本書的內容,也讓大家知道董汲的為人。讓大家明白,那些可以治病的奇方,其實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東西。這是東平十柳居士孫准所寫的序。
錢乙在後序中說:我一生專心研究醫學,觀察脈象,分析病情,雖然有一定的法則,但是對於病情變化的應對,我認為自己非常擅長。因為脈象難以摸索,病情難以用言語表達,尤其是對於襁褓中的嬰兒和幼小的孩童,情況更是如此。因此我專一研究兒科,至今已經四十年了。因為一些機緣,我得以在宮廷中供職,雖然做出了一些微薄的貢獻,卻受到皇上的恩寵。然而,小兒的疾病中,陰陽癲癇是最嚴重的,醫學界對此已經有很充分的研究。至於斑疹的症狀,既危險又難以辨別,與驚厥、傷寒非常相似,但是用藥卻大不相同。如果用藥不當,病情就會更加複雜難以控制。而醫生們卻不以為意。直到我告老還鄉,廣川人董汲拿出一本醫書給我看,我打開一看,驚嘆道:這正是我平時一直研究的內容啊!你竟然不用老師教導就掌握了,實在讓我佩服你年輕時的醫術如此精湛,而且你也願意把自己的醫術傳給別人。於是我就在這本書的末尾寫下了這些話。這是元祐癸酉年十月丙申日,翰林醫官、太醫丞,賜紫金魚袋的錢乙所題寫。
陳振孫說:這本書是東平人董汲所撰寫,錢乙在元祐癸酉年為此書題寫了後記。
[謝氏(天錫)瘡疹證治] 此書有一卷,已失傳。
[劉氏(洙)瘡疹訣] 已失傳。
劉昉說:《瘡疹訣》是彭城人劉洙所撰寫,劉洙字道源。
[陳氏(文中)小兒痘疹方] 此書有一卷,現存。
陳文中的自序說:我認為小兒的疾病雖然很多,但是痘疹是最嚴重的疾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痘疹的病情容易混淆,很難辨別,如果誤用其他藥物,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加重病情。而且小孩子不像大人那樣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讓父母知道他們生病的狀況。做父母的,只知道孩子生病了就急著找藥,而醫生如果沒有仔細觀察,用錯藥,很容易導致孩子夭折。我每次想到這些,都感到非常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