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一 (7)
卷七十一 (7)
1. 方論(四十九)
非敢以立言自任。聊補前人所未發耳。幸高明者。不鄙而採之。崇禎壬申秋九月重九日。海寧陳司成九韶甫題。
〔王氏(大綸)外科纂要經驗良方〕三卷,存
〔祁氏(坤)外科大成〕四卷,存
祁坤跋曰。醫自軒岐而始。原無內外科之分。蓋緣本於運氣之有司天。有主客加臨之遷迭。臟腑之有虛實。則有淫勝郁復之乖變。用藥之有氣味。則有逆從反正之權衡。是醫者一也。至於唐宋之間。分立一十三科。意在學難盡述。使人各治一科。如水陸之殊途矣。瘡瘍雖曰外科。
而其本必根於內。且多針灸去腐完肌之技。似治外較難於治內耶。近之世。重內而輕外者。由近之醫。棄內而治外。是捨本而從末也。予暇中殫精采掇。參素問靈樞之奧旨。搜古今名賢之確論。匯為一書。名曰外科大成。直陳本宋。一目瞭然。猶星辰之有躔度。河漢之有源流。
庶不致輕人命於草菅焉。今大成梓完。尚有內科證治粗評。相繼鐫發。因書予平昔之所見者。著之云爾。愧庵生陽子祁坤跋。
祁宏源序曰。源家世山陰。習儒學。自家忠敏公殉前明難。後業醫。先王父廣生公幼敏悟。通儒書。諸子旁流。靡不詳究其義。更以外科醫。世鮮精者。尤加考求。冥搜幽索。遂盡其奧窔。膺世祖章皇帝召。以御醫侍值內庭。先王父性謹慎自重。聖祖仁皇帝尤嘉之。信賜與優渥。
累擢太醫院判官。遇休沐。兀坐一室。先大人昭遠公與諸伯叔侍。環列惟醫家書。發疑問難。校讎折衷。隆冬盛暑。常丙夜乃命就寢。在直廬。或中夜有得。必索火記之。會丁魯王母憂家居。更簡練揣摩。訂為書。顏之曰外科大成。凡四卷。部類三十有二。鋟而藏其板於家。
是時先大人亦以御醫。侍值內庭。性實介慎。歷事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兩朝。恩眷特殊。贈太醫院判官。憶源方垂髫。先大人即以大成。課源兄弟。而家兄弘濤早世。季弟國興成戊戌進士。乃心王事。又不果卒業。先大人嘗訓源曰。嗣我家學者。其惟女乎。源不肖。惟恐不克仰承。
用是黽勉。不敢自逸。於今五十餘年。乾隆己未冬。今上諭太醫院判官吳謙等。纂醫宗金鑑一書。以源世外科書。欽命纂修。源識譾學陋。何所與能。惟竊取先王父大成之意旨。而敷揚之耳。而謬叨優錄。感愧交併。嗟夫。醫者意也。意之所之。死生系焉。矧外科之六脈三因。
陰陽善惡,端雜緒棼。黍粟不辨。有失之尺丈而不知者。是編也。義晰辭明。字釋句解。部分類別。領挈綱提。瘡瘍之微者無不載。方法之善者無不備。集曰大成。洵可謂集外科之大成也與。源年屆七旬。兩兒邦相邦柱俱駑鈍。深懼先業失傳。緣命坊人。印行海內。非特業是科者。
有所式循。庶幾先王父之精神學問。亦不至湮沒云爾。時乾隆歲次癸亥秋七月既望。孫男宏源敬識。
白話文:
我並非自認能創立什麼學說,只是想補充前人沒有闡發的地方。希望見識高明的人,不要輕視而能採納。崇禎壬申年秋九月重陽日,海寧陳司成九韶敬題。
《王氏(大綸)外科纂要經驗良方》三卷,尚存。
《祁氏(坤)外科大成》四卷,尚存。
祁坤寫跋說:醫學從軒轅黃帝和岐伯開始,原本沒有內科和外科之分。是因為根據氣運有司天和主客加臨的變化,臟腑有虛實,就會產生淫邪、亢盛、鬱結、復發等變異。用藥有氣味,就有順從和逆反的權衡。所以醫理是一致的。到了唐宋之間,分設了十三科,意思是想讓人難以全部精通,讓人各自專攻一科,就像水路和陸路分道而行一樣。瘡瘍雖然說是外科,但它的根本一定在於內在。而且多用針灸來去除腐肉、使肌肉再生,似乎治療外傷比治療內科更難。近來世人,重視內科而輕視外科,是因為近代的醫生,拋棄了內科而治療外科,這是捨本逐末。我在空閒的時候,耗盡精力收集資料,參研《素問》和《靈樞》的奧妙旨意,搜集古代和現代名賢的確切理論,匯集成一本書,命名為《外科大成》。直接陳述根本的宋代醫學理論,讓人一目了然,就像星辰有運行軌跡,河流有源頭一樣。希望不會輕視人命如草芥。現在《大成》已經刻板印好,還有《內科證治粗評》也將陸續刊行。因此將我平時的見解寫在這裡。愧庵學生陽子祁坤跋。
祁宏源寫序說:我家世代居住在山陰,學習儒學。自從我忠敏公在前朝明朝殉難後,後代就開始從事醫學。我的祖父廣生公從小聰明敏捷,通曉儒家典籍,對於諸子百家的學說,沒有不詳細研究的。尤其認為外科醫學,世上很少有精通的人,更加深入研究,用心鑽研,最終掌握了其中的奧秘。被世祖章皇帝召見,以御醫的身份在宮廷侍奉。我的祖父性格謹慎自重,聖祖仁皇帝更加讚賞他,給予豐厚的賞賜,多次升遷為太醫院判官。每當休假的時候,總是獨自一人靜坐房中,我的父親昭遠公和各位伯叔父侍候在旁,圍繞的都是醫學書籍,提出疑問,互相討論,校正書中的錯誤。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常常到了深夜才休息。在值班的住所裡,有時半夜有所領悟,一定要點起燈來記錄。恰逢魯王母去世在家守喪,更加精簡推敲研究,訂正成書,命名為《外科大成》,共有四卷,分為三十二個類別。刻板儲藏在家中。
當時我的父親也以御醫的身份在宮廷侍奉,他性格實在謹慎,歷經聖祖仁皇帝和世宗憲皇帝兩朝,恩寵特殊,被贈予太醫院判官的稱號。我記得我還年幼的時候,父親就拿《大成》來教導我和我的兄弟們。但是我的哥哥弘濤早逝,弟弟國興考取了戊戌科進士,一心想報效國家,也沒有完成學業。我的父親曾經訓誡我說,能夠繼承我家學問的,恐怕只有你了。我資質愚鈍,只怕不能繼承家業,所以努力不敢懈怠。到現在已經五十多年了。乾隆己未年冬天,當今皇上諭令太醫院判官吳謙等人,編纂《醫宗金鑑》一書,因為我家有外科方面的著作,所以欽命讓我參與編修。我見識淺薄,學識簡陋,又能做些什麼呢?只能是竊取我祖父《大成》的意旨,而加以發揚光大而已。卻受到優厚的待遇,感到慚愧又感激。唉,醫學重在意,意之所向,關乎生死。何況外科的六脈三因,陰陽善惡,端緒繁雜。如果不能分辨細微的差別,就會出現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情況。這本書,義理清晰,文字明白,字字解釋,逐句講解,分門別類,提綱挈領。即使是微小的瘡瘍也都有記載,好的方法也都具備。書名為《大成》,確實可以說是集外科之大成啊。我年屆七十,兩個兒子邦相和邦柱都愚鈍,深怕祖先的事業失傳。因此命令坊間刊印於海內,不僅讓從事外科的人有所遵循,也希望我祖父的精神和學問不會被湮沒。時值乾隆癸亥年秋七月十六日,孫子祁宏源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