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一 (8)
卷七十一 (8)
1. 方論(四十九)
〔何氏(鎮)瘡瘍濟生論〕,未見
按上見於本草綱目必讀類纂。
〔釋氏(傳傑)明醫諸風癘瘍全書指掌〕六卷,存
自引曰。慧愚超墮。等級懸殊。為僧而果能練性依空。安禪闢悟。去來生死。脫然無礙者。蓋其難之。兼能識岸俱消。身田無相。一意於渡。迷拔諸苦。真實不虛。亦非易事。勿然而閉門飲食。私心獨了。茅檐隙竇。兀自沉淪。又非覺王遺旨。勿然而影現規儀。蹣跚世法。臨深加少。
妙舌縱橫。已布地獄種子。勿然而四聲五絃。丹青黑白。誇矜技絕。不異優孟衣冠。山河大地。浮浪何堪。然則人亦何苦而為僧。而有不得不為僧之時之勢。又適有可以為僧之筏之根。則三十年來。余之幻寄是已。餘本上虞蘭亭成氏。十齡而失怙恃。依兄習學。稍長而嗜經文。
遇師歸戒。乙酉鼎沸。家口流離。漂泊江南。隻影顛沛。嗣後鄉邑親知。雖間通音問。而空門之願。失誓已決。遂投澄江智文師。為余削除。遵遺命。與師兄寅白相依為伴。尋亦謝世。險危孤阨。獨余為甚。謬生天地。未執君親。因思好生之德。無過於醫。而癘瘍一證。備諸疾苦。
早年即留心此學。蒐羅醫典。咨訪同術。竊以博而不精。不若卑而取效。既得丸散之方於智文先師。復得針刺之法於金溪子宣林先生。朝夕研思。揣今訂古。心手相隨。漸臻神境。意者如來之啟迪。俾余得展布心神。遐通慧願。以迄有成。未可知也。歲月既久。積稿成編。大抵診脈察色。
以知其人之表裡虛實。審音核證。以悉其病之寒熱經絡。用針刺以去其毒血。施湯散以導其邪風。內以拔臟腑之根原。則劑有先後。外以敷瘡瘍之腫潰。則法分輕重。直至氣血和通。膚肉完好。病根書除。永不復發。無礙生育。不留斑痕。咸稱美善。庶幾癘瘍一證。不致醫者畏難而束手。
患者苟安而隕命。亦覺王救世之一快事也。今余寓錫之陡門萬壽庵。市囂不接。生趣悠然。謹將平生累用累驗諸法與方。和盤而出。公諸海內。不負先師衣缽。破除一切私吝。遐邇抄謄。愧非帳秘。而檀善助梓。冀以流通。但余性稟下根。學力又淺。句詞不文。義理未洽。災梨之誚。
其能免乎。尚懇當世賢哲大方。惠垂教削。則幸甚。康熙歲在乙卯。桂月既望。曹溪釋氏子木傳傑謹識。
〔金氏(瑬珂)外科精微〕,未見
(按上見於錢塘縣誌。)
〔陳氏(士鐸)洞天奧旨〕,十六卷,存
自序曰。醫不窮理。不可談醫。藥不執方。不可用藥。以醫藥之難精也。鐸性□刀圭。然而獲效者半。每致嘆於無師也。康熙丁卯秋。遇岐伯天師於燕市者。五閱月。凡臟腑經絡。陰陽色脈。氣血順逆。邪正虛實。寒熱異同。罔不盡□無隱。且遍傳方術。試之多奇驗。鐸信師之深。
白話文:
方論(四十九)
(何氏鎮《瘡瘍濟生論》),未找到相關文獻。 (註:此段文字根據《本草綱目必讀類纂》得知。)
**(釋氏傳傑《明醫諸風癘瘍全書指掌》)**六卷,尚存。
作者自序說:雖然智慧高下有別,修行層次差距很大,但身為僧人,若能真正修煉心性,依空而住,安禪開悟,達到超脫生死輪迴的境界,確實很困難。而且要能理解一切虛幻不實,看破自身是無常的,一心只求渡化眾生,拔除他們的痛苦,這絕非易事。如果只是關起門來獨自吃喝,只顧自己的享樂,就像住在破舊的茅屋裡,依然是沉淪的,這並非佛陀的教誨。如果只是表面上遵循戒律,在世俗的道路上步履蹣跚,更加危險。
巧言善辯,只會種下地獄的種子。如果只是沉迷於音樂、繪畫,誇耀自己的技藝高超,就像優伶穿著戲服,在虛幻的世界裡漂泊,實在是可悲。那麼人為何要出家呢?但有時確實有不得不出家的原因。同時,也有可以出家修行的條件和基礎。這三十年來,我的人生就像一場幻夢,如今寄居於此。我本是上虞蘭亭的成氏子弟,十歲時就失去雙親,跟著哥哥學習。稍長後,就喜歡閱讀佛經。
後來我皈依佛門,接受戒律。正逢乙酉年時局動盪,家破人亡,流落到江南,孤身一人顛沛流離。後來家鄉的親友,雖然偶爾有消息來往,但我出家的願望已經堅定,無法改變。於是投靠了澄江的智文禪師,為我剃度。我遵從遺願,與師兄寅白相依為命,不久師兄也過世了。我身處險境,孤立無援,十分困窘。我活在天地之間,未能盡到君臣父子的責任,因此想到世間最可貴的是能救人性命,而癘瘍這種疾病,患者承受諸多痛苦。
我年輕時就開始留意研究醫學,蒐集醫書典籍,向同道請教。我認為廣而不精,不如專精一門能有效。我從智文禪師那裡學到了丸散的配方,又從金溪的子宣林先生那裡學到了針刺之法。我早晚鑽研,推敲古籍,結合實踐,逐漸達到精妙的境界。這或許是佛祖的啟示,讓我能夠施展自己的心力,完成救世濟人的願望。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將所學整理成書。大致內容是:通過診脈察色,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通過聽聲音和驗證病症,了解患者的病因、寒熱、經絡;用針刺來去除毒血,用湯散來疏導邪風;從內調理臟腑的根源,用藥有先後次序;從外敷治瘡瘍腫潰,用藥有輕重之分。直到氣血調和,皮膚完好,病根消除,不再復發,不影響生育,不留下疤痕,大家都稱讚效果好。希望通過這些方法,能讓醫生不再害怕癘瘍這種疾病,患者也不會因為得不到及時治療而喪命,這也算是佛祖救世的功德之一。現在我居住在錫地的陡門萬壽庵,這裡遠離塵囂,生活安逸。我將自己平生所用有效的方法和配方,全部公開出來,分享給天下有需要的人,不辜負先師的衣缽,破除一切私心,希望大家廣為傳抄。這些方法並非什麼秘密,有善心人士願意出資刊印,希望能廣為流傳。但我天資愚鈍,學識淺薄,文筆不好,醫理理解可能也不夠透徹,書稿難免會被挑剔。希望當代賢達能不吝賜教,指正我的不足,這樣就太好了。康熙乙卯年桂月十六日,曹溪釋氏子木傳傑謹識。
(金氏瑬珂《外科精微》),未找到相關文獻。 (註:此段文字根據《錢塘縣誌》得知。)
(陳氏士鐸《洞天奧旨》),十六卷,尚存。
作者自序說:不懂得醫理,就不能談醫;不懂得藥性,就不能用藥。醫藥之理非常深奧,難以精通。我雖然熱愛醫學,但治療效果卻只有一半,常常感嘆沒有名師指點。康熙丁卯年秋天,我在京城遇到一位被稱為岐伯天師的醫者,跟隨他學習了五個月。他詳細講解了臟腑經絡、陰陽氣血、邪正虛實、寒熱異同等,毫無保留。並且傳授了許多有效的方術,經過驗證,療效非常顯著。我因此更加相信老師的醫術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