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五 (6)
卷五十五 (6)
1. 方論(三十三)
錢謙益曰。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弘治癸丑進士。長沙異其才。擬入史館。以父憂罷。授兵部職方主事。歷郎。出補河南參政。入為太僕卿。以僉都御史。巡撫雲南。召為吏部右侍郎。世廟即位。詔議尊親禮。大臣相繼去位。子元率部院臺諫力爭。泣諫於左順門。上疏。
上撫諭再四。跪泣不起。左遷南京工部右侍郎。無何。盡斥諸沸議者。削籍。錮不復用。屏居著述。有餘冬敘錄行世。穆廟初。追贈禮部尚書。賜諡文簡。
〔李氏(湯卿)心印紺珠經)醫藏目錄二卷,存
朱撝序略曰。予家祖儒醫。乃東平青字王太醫口傳心授之徒也。有李君湯卿者。同其時焉。蓋劉守真先生金朝人也。初傳得劉君榮甫。再傳得劉君吉甫。三傳得陽坡潘君。東平王公。實吉甫之門人也。子父既襲祖術。又受業於李君湯卿之門。而得傳心之書九篇。其論本諸天地之造化。
其法源乎運氣之陰陽。推之可以應萬病之□。□□可以為寸心之訣。撝幼而學儒。長而學□。□之未明。由儒而後始明。術之未精。由儒而後始□。道之未明。由儒而後始行。因披玩是書力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頓知法無定體。應變而施。藥不執方。合宜而用。蘊諸中。形諸外。
雖未能如響之應聲。鼓之應桴。萬舉萬全。百發百中。亦嘗活人於枕蓆之上多矣。予恐其服膺久而忘也。輒自暇日。錄之於書。以俟知者。故曰。父母有疾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事親者。不可以不知醫。先覺之言。豈欺我哉。
四庫全書提要曰。心印紺珠經二卷。明李湯卿撰。湯卿不知何許人。是書為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所校刊。上卷。曰原道統。曰推運氣。曰明形氣。曰評脈法。下卷。曰察病機。曰理傷寒。曰演治法。曰辨藥性。曰十八劑。融會諸家之說。議論頗為純正。惟以十八劑為主。而欲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數字該之。未免失之拘泥。
〔李氏(滎)二難寶鑑〕未見
謝毓秀曰。樵陽子李君嵐溪滎者。余家之外祖也。深明乎醫理。活人以萬計。嘗述紺珠經一書,又自著二難寶鑑一編。(回生達寶序)
〔唐氏(椿)原病集〕醫藏目錄四卷(五世孫時升。六世孫敏學等序。作六卷。)存
自引略曰。我始祖永卿教授。自宋元以來。世居邑治西南之齊禮坊下。悉以學術精明。重於當時。迄今八世無替者。何也。博濟為心。而不以利易操也。汝等當體此。兢兢無怠。庶不負祖宗遺德。且醫學之家。書帙浩瀚。辭理深奧。吾恐爾輩受業。不能遍知大理。故蒐集各家精要。
質以父祖垂訓。間附己意。斟酌病源。編類成帙。名曰原病集。分為四類。取四德為目。蓋元者。始也。大也。以類醫道源流切要之理。亨者。通也。利者。宜也。以類據證擬病鈐治之法。貞者。正而固也。以類應病之方。此所謂得其大通。而利於正之意也。以類分門。以門鈐法。
白話文:
錢謙益說,何孟春,字子元,是郴州人。他在弘治癸丑年考中進士,在長沙時,大家認為他很有才能,想推薦他進入史館。但因為父親過世,他辭官回家守喪,之後被任命為兵部職方主事,歷任多個官職,後來外調到河南擔任參政。之後又回到朝廷,擔任太僕卿,又以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雲南。之後被召回朝廷擔任吏部右侍郎。世宗皇帝即位後,下詔討論尊親禮儀,許多大臣相繼辭官。何子元率領部院和諫官,極力爭辯,在左順門前跪地痛哭進諫,並上書說明。
皇上多次安撫勸諭,但他仍然跪著哭泣不肯起身。後來被貶為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朝廷把那些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全部斥退,何子元也被革職,終身不得錄用,只能在家中著書立說。他寫的《餘冬敘錄》流傳於世。穆宗初年,朝廷追贈他禮部尚書的官銜,並賜諡號為「文簡」。
(李氏《心印紺珠經》)的醫書目錄有兩卷,目前還保存著。
朱撝在序中大致說道,我家的祖先是儒醫,是東平青字王太醫親自教導的學生。當時有個李湯卿先生,也跟王太醫學習醫術。劉守真先生是金朝人,最初將醫術傳給劉榮甫,之後傳給劉吉甫,再傳給陽坡潘君。東平王公其實是劉吉甫的門人。我的父輩們繼承了祖傳的醫術,又拜李湯卿先生為師,得到了他所傳的九篇醫書。這些醫書的理論基礎是天地造化的道理,方法則是根據陰陽運氣的變化。用這些理論和方法,可以診治各種疾病。其中的道理,可以當作是判斷病情的訣竅。我從小學習儒學,長大後學習醫術。在還沒有明白醫理的時候,因為學習儒學的關係,才開始了解醫理;在醫術還不精通的時候,也是因為學習儒學的關係,才把醫術學得更好;在還沒有明白醫道的時候,也是因為學習儒學的關係,才開始實踐醫道。因此,我長久鑽研這本書,才突然領悟了其中的道理。我頓時明白,醫術的運用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懂得隨機應變;用藥也不要拘泥於固定的藥方,只要適合病情就可以。醫理要深藏於心中,也要表現於外在。雖然我還不能像回應聲音一樣迅速,像敲鼓一樣立刻有回應,做到每次診治都萬無一失,百發百中,但也曾經多次把病人從病床上救活。我擔心大家因為時間久了而遺忘這些道理,所以趁著空閒時間,把這些記錄下來,等待有緣人來學習。所以說,父母生病臥床時,如果把他們交給庸醫,這是不慈不孝的行為。侍奉父母的人,不可以不懂醫術。前人的話,怎麼會欺騙我們呢?
《四庫全書提要》中提到,《心印紺珠經》共兩卷,是明朝李湯卿所撰寫的。李湯卿是哪裡人,已不可考。這本書是由嘉靖丁未年,嘉興府知府趙瀛校刊的。上卷的內容有:闡述醫道根本的「原道統」,推演氣運變化的「推運氣」,說明形體與氣的關係的「明形氣」,以及評述診脈方法的「評脈法」。下卷的內容有:探究病機的「察病機」,論述傷寒的「理傷寒」,演繹治療方法的「演治法」,辨別藥性的「辨藥性」,以及介紹「十八劑」。這本書融合了各家的學說,議論頗為純正。但主要以「十八劑」為主,並想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等幾個字來概括藥物的特性,這未免有些拘泥。
(李氏《二難寶鑑》)目前還沒有找到。
謝毓秀說,樵陽子李嵐溪,字滎,是我的外祖父。他精通醫理,救活了無數的人。他曾經著有《紺珠經》一書,又親自撰寫了《二難寶鑑》。(回生達寶序)
(唐氏《原病集》)醫書目錄有四卷(五世孫唐時升、六世孫唐敏學等人作序,共六卷),目前還保存著。
作者自序中大致提到,我的始祖唐永卿是教授,自宋元以來,我們家族一直住在縣城西南的齊禮坊,歷代都以學術精明而受人敬重,至今八代都沒有衰退,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們家族的人都以濟世救人為宗旨,而不為了利益而改變自己的操守。你們這些後代,應當體會這個道理,勤勉不懈,才不會辜負祖宗遺留的恩德。況且醫學的書籍浩如煙海,內容深奧,我擔心你們這些後輩學習時,無法全面了解醫學的大道理。因此,我蒐集了各家醫書的精華,結合父祖的教誨,並加入我自己的見解,仔細研究病因,編撰成這本書,並命名為《原病集》。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以「元、亨、利、貞」四個字來命名。所謂「元」,是開始,也是大的意思,這個部分歸納了醫學的源流和重要的道理。「亨」,是通達的意思,「利」是適宜的意思,這個部分歸納了根據症狀來判斷病情,並擬定治療方法的方法。「貞」,是正而固的意思,這個部分歸納了針對疾病所使用的藥方。這就是所謂的理解醫學的大道理,並能適當地加以運用。「元、亨、利、貞」四個部分又各自細分,根據不同的病症來歸納治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