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五 (7)
卷五十五 (7)
1. 方論(三十三)
以方鈐方。方亦分列湯散飲丸丹膏雜法等七類。類各自始至終。次第編鈐。授爾程式。便爾檢閱。且如一病有兼幾證。一方通治幾疾。千變萬化。豈能盡合於方法耶。要在臨機應變。隨時取中。庶不有愧於斯道矣。丹溪朱先生有云。有論無方。無以模仿。有方無論。無以識證。
誠斯言也。爾於初學之時。先讀儒書。方將脈經本草素問難經傷寒等書。循序相參熟讀。兼之考究茲集。知陰陽逆順。氣運變化。臟腑標本。脈候虛實。方看古人用藥方法。務須潛心燈案。勤於記誦。研精覃思。造其微妙。則洞然可曉。了無凝滯於胸次。一朝臨證診候。原病施治。
不啻良將之決勝耳。何易易哉。又當持心忠厚。愛物恕己。則無得罪於前人。況亦不失為良醫也。此書之集。予固知不能盡善。而於爾輩之習學。則亦不無萬一之助也。前更能窮究聖賢全書。就其學識高明者。而求正焉。是亦予之所望雲。時大明成化歲在甲午。上元吉旦。恕齋書示諸子。
嘉定縣誌曰。唐椿。字尚齡。參考諸家方論。至老不倦。起臥飲食。未嘗去書。所著原病集。論七情六淫之傷。飢飽勞逸之過。為鈐法鈐方。醫之指要。無所不具。今方術家多宗之。
〔樓氏(英)醫學綱目〕明志四十卷,存
自序曰。醫之為道。其道博。其義深。其書浩瀚。其要不過陰陽五行而已。蓋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其稟於人身者。陰陽之氣。以為血氣表裡上下之體。五行之氣。以為五臟六腑之質。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然陰陽錯綜。五行迭運。不能無厚薄多少之殊。故稟陰陽五行之氣。
厚者血氣臟腑壯而無病。薄者血氣臟腑怯而有病。陽多者火多。性急而形瘦。陰多者濕多。性緩而形肥。陽少者。氣虛表虛上虛。而易於外感。陰少者。血虛里虛下虛。而易於內傷。況乎人以易感易傷之軀。徇情縱欲。不適寒溫,由是正損而邪客。陰陽臟腑。愈虛愈實。或寒或熱。
而百病出焉。故診病者。必先分別血氣表裡上下臟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虛實寒熱之邪以治之。務在陰陽不偏傾。臟腑不勝負。補瀉隨宜。適其病所。使之痊安而已。然其道。自軒岐而下。仲景詳外感於表裡陰陽。丹溪獨內傷於血氣虛實。東垣扶護中氣。河間推陳致新。
錢氏分明五臟。戴人熟施三法。凡歷代方書甚眾。皆各有所長耳。故後世用歷代之方治病。或效或不效者。由病名同。治法異。或中其長。或不中其長故也。姑舉一病言之。設惡熱病。熱病之名同也。其治之之異。四君。治血實之熱也。四物。治血虛之熱也。白虎。治氣質之熱也。
補中。治氣虛之熱也。麻黃。治表熱也。承氣。治裡熱也。四逆。治假熱也。柴胡。治真熱也。瀉青。導赤。瀉白。滋腎。瀉黃。治五臟熱而各異也。各能洞燭脈證。而中其肯綮則皆效。其或實用虛法。虛用實法。表用里法。里用表法。真用假法。假用真法。則死生反掌之間。
白話文:
方劑的運用
運用方劑來統攝其他的方劑。方劑也分為湯劑、散劑、飲劑、丸劑、丹劑、膏劑和雜法等七大類。每一類都有其起始到結束的完整體系,並依序編排,使你能夠了解程式步驟,方便查閱。比如,一種疾病可能同時有幾種症狀,一個方劑可能同時治療幾種疾病,變化萬千,難道都能完全符合既定的方法嗎?關鍵在於臨場應變,隨時採取最合適的方法,才能不愧對醫道。丹溪朱先生說過,只有理論而沒有方劑,就無法模仿學習;只有方劑而沒有理論,就無法辨識病症。
這話說得實在啊!你們初學醫學的時候,要先讀儒家經典,再將《脈經》、《本草》、《素問》、《難經》、《傷寒論》等書籍,按部就班相互參照,熟讀精通。同時也要研習這本醫書,了解陰陽順逆、氣運變化、臟腑的根本與表象、脈象的虛實。然後再學習古人用藥的方法,必須靜下心來,勤加記誦,深入思考,探求其中的精微奧妙,這樣才能完全理解,心中不再有任何疑惑。一旦臨證看病,診斷病因,施以治療,就如同良將決勝一般,又有什麼難的呢?同時,也要保持忠厚的心地,愛護萬物,寬恕自己,這樣才不會得罪前人,也才能成為一位良醫。我編寫這本書,當然知道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對於你們的學習,也一定會有所幫助。希望你們將來能夠深入研究聖賢的典籍,向學識高明的人請教,改正其中的不足,這也是我所期盼的。時值大明成化年間甲午年,上元吉日,恕齋寫給各位子弟。
嘉定縣誌記載:唐椿,字尚齡,參考各家方論,直到老年都勤學不倦。起居飲食從不離書。所著《原病集》,論述七情六淫所造成的傷害,以及飢飽勞逸的過度,作為統攝方劑的方法,是醫學的要旨,無所不備。現在的方術家大多都推崇他的理論。
樓英所著《醫學綱目》有四十卷,現在還保存著。
他自己在序言中說:醫學這門學問,其道理廣博,其意義深遠,其書籍浩瀚。但它的要點,不外乎陰陽五行而已。上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而陰陽之氣,在人身上形成血氣、表裡上下的形體;五行之氣,在人身上形成五臟六腑的實質。因此,人的身體才得以完備,生命得以產生。然而,陰陽相互交錯,五行輪流運行,難免會有厚薄多少的差異。所以,稟受陰陽五行之氣厚的,血氣臟腑就強壯而沒有疾病;稟受少的,血氣臟腑就虛弱而容易生病。陽氣多的人火氣旺盛,性情急躁而體形消瘦;陰氣多的人濕氣重,性情遲緩而體形肥胖。陽氣少的人,容易氣虛、表虛、上虛,而容易感受外邪;陰氣少的人,容易血虛、裡虛、下虛,而容易內傷。何況人是容易感受外邪和內傷的軀體,如果放縱情慾,不注意寒溫變化,就會導致正氣受損,邪氣侵入,陰陽臟腑會越來越虛或越來越實,或寒或熱,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來。所以,診病的人,必須先分辨血氣、表裡、上下、臟腑的分野,以了解病邪侵入的部位。其次要仔細觀察病邪的虛實寒熱,然後才能施以治療。務必要使陰陽平衡不偏頗,臟腑協調不亢盛,補瀉要適當,來治療病邪,使疾病痊癒。從軒轅黃帝、岐伯以來,到張仲景詳細論述外感病在表裡陰陽的變化;朱丹溪獨到論述內傷病在血氣虛實的變化;李東垣注重扶助中氣;劉河間主張推陳出新;錢乙明確區分五臟;戴元禮擅長運用三種治法。歷代方書很多,各有其長處。所以後世用歷代方劑治病,有時有效,有時無效,是由於病名相同,但治療方法不同,有的符合病情的需要,有的不符合。姑且舉一種病為例,例如發熱的病,都稱為熱病,但其治療方法卻不同。四君子湯,是用來治療血實之熱的;四物湯,是用來治療血虛之熱的;白虎湯,是用來治療氣實之熱的;補中益氣湯,是用來治療氣虛之熱的;麻黃湯,是用來治療表熱的;承氣湯,是用來治療裡熱的;四逆湯,是用來治療假熱的;柴胡湯,是用來治療真熱的;瀉青丸、導赤散、瀉白散、滋腎丸、瀉黃散,是用來治療五臟不同部位的熱。能夠仔細觀察脈象和證候,並切中要害,就能有效。如果把實證當虛證治,把虛證當實證治,把表證當里證治,把里證當表證治,把真熱當假熱治,把假熱當真熱治,那就會在生死之間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