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九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九 (5)

1. 方論(三十七)

金溪縣誌曰。龔信十一都下澌里人。任太醫院。著古今醫鑑。並雲林醫彀。子廷賢著萬病回春。

〔周氏(禮)醫聖階梯〕十卷,存

自序曰。醫者仁術也。厥理邃奧。惟儒為能通之。自黃岐開其源。和扁弘其流。張王朱李數君子揚其瀾。而醫道始大著矣。先君菊潭翁甫以醫鳴世。載諸郡志。足徵也。嘗謂禮曰。醫僅足以濟一方。汝其求之孔孟。以大其施乎。爰命業儒。補郡庠弟子員。屢試弗捷。貢太學生。

受臨清州倅。奈世方以資格待仕進。而禮又素性弗克脂韋。於時仕甫三載。即謝政歸。因思先正有云。不用於時。則當為明醫以濟世。乃因究心醫業。博觀前輩遺書。汗牛充棟。言各有長。然紛紜浩漫。靡有歸一。苟非神而明之者。莫窺其涯。是以庸醫貿貿。未免執一廢百。

而以藥試病。其為仁術之累多矣。禮幼侍先君。頗知梗概。既而銳意鑽研。殫心窮究。乃克會通諸家之說。撮其樞要。析其淆亂。間附己意。以成全書。凡十卷。先審病以定名。次原病以著論。論確而後察脈。脈明而後處方。湯液丸散。用各有宜。編訖。題曰醫聖階梯。夫神聖工巧。

醫之等級也。然必由易簡。而後極至可臻。志於醫學者。苟能於是書而尋繹焉。則嚮往不迷。而神聖之域。不於此而可漸躋乎。於戲。凡厥有生。受形天地。五方之水土不齊。七情之感人亦異。安得滯於聞見之偏。而不知變通之妙哉。是集也。合之盡其大。析之極其精。展玩之間。

庶幾候易。而病機可識。體認真。而療理無艱矣。書既成。不敢自私。因鋟梓。以廣惠於四方云。萬曆元年春正月既望徵仕郎臨清州判官歸安半山周禮序。

〔徐氏(涉)親驗簡便方〕醫藏目錄一卷,存

自序略曰。予自弱冠。既念貧民。昧於醫藥。淪於夭死。故每留心體察。諸醫暨諸士大夫。語及凡已試而簡便者。悉令人筆識之。意在鋟行。而冗累未果。今寓留都稍暇。又得太醫院醫官江陰。趙文育氏。為予分類繕寫。足成一編。雖其所具未若他書之多。然皆非道聽途說。

言之無據。亦非待醫家臨病斟酌。煩厥心力者也。但本意主於便物。不止專濟其生。故於服食物用之凡。從宜料理之法。少有裨於斯民日用者。亦輒類附於後焉。仍慮其罔知文義。爰為之詞。咸近方俗。即醫家語。亦不全採。要在使之易曉而已。觀者幸勿以為淺近而忽之。

〔羅浮山人菉竹堂集驗方〕六卷,存

〔姚氏(思仁)菉竹堂醫方考〕未見

朱彝尊姚氏族譜序曰。萬曆初。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傳工部書善長公。登先文恪公榜。後年七十餘。致政歸里居。樂善好施。病者給以藥。寒者給以衣。死者給以棺槥。今所傳菉竹堂醫方。皆公手自抄。

按是書。見於浙江通志。引嘉禾徵獻錄。姚思仁當是善長公。而豈與羅浮山人集驗方。為一書否。附以俟考。

白話文:

金溪縣誌記載,龔信是十一都下澌里人,曾任職太醫院,著有《古今醫鑑》和《雲林醫彀》;他的兒子龔廷賢著有《萬病回春》。

《周氏醫聖階梯》這本書共有十卷,現存。

周禮在自序中說:「醫學是一門仁愛的學問,它的道理深奧,只有通曉儒學的人才能理解。自黃帝、岐伯開創醫學之源,和緩、扁鵲發揚光大,張仲景、王叔和、朱丹溪、李時珍等幾位賢人推波助瀾,醫學才開始顯赫於世。我的先父菊潭翁以醫術聞名,曾被記載在各地的地方志中,這就足以證明他的醫術。他曾經對我說,『醫術僅僅足夠救治一方百姓,你應該從孔孟之道中尋求更廣闊的施展空間。』因此,他讓我學習儒學,並補為郡學的學生,但多次考試都沒能成功,最後成為太學生。

後來我被任命為臨清州的副官,但是當時社會都以資歷來論官位升遷,而我又生性不善於鑽營,所以在任三年就辭官回家了。我因此想到前輩們說過,『如果不能在朝廷施展抱負,就應當成為一個高明的醫生來濟世救人。』於是開始專心研究醫學,廣泛閱讀前人的著作,這些書籍多如牛毛,每本書都有其長處,但卻雜亂無章,沒有歸一的標準。如果不是能明察秋毫的人,就難以窺探到醫學的邊際。所以,庸醫們膚淺地看待醫學,難免會執著於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並用藥物來試驗病情,這樣做對醫學這門仁術的損害太大了。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多少知道一些醫學的梗概。後來,我開始努力鑽研,盡心探究,終於能夠融會貫通各家學說,提取其中的精要,解析其中的混亂之處,並適當加入自己的見解,完成了這部共十卷的著作。我先審視病情以確定病名,再探究病因以闡述病理,病理確立之後才診察脈象,脈象明瞭之後才開藥方。湯劑、丸劑、散劑,它們的應用各有適宜。書稿完成後,我將其命名為《醫聖階梯》。神、聖、工、巧,是醫術的等級,然而,必須從簡單入手,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立志學習醫學的人,如果能從這本書中尋求研究,那麼他們的方向就不會迷失,並且可以逐步達到神聖的醫術境界。唉!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的。各地的水土不同,人們的情感也不同。怎麼能拘泥於片面的見聞,而不知道變通的奧妙呢?這本書總合起來看,能窮盡醫學的博大;仔細分析,能體現醫學的精微。在反覆閱讀之間,就能夠掌握病情的變化,並且可以認識病機。理解得真切,治療起來就沒有困難了。書寫完畢,我不敢將其據為己有,所以將其刻印出來,以廣泛地恩澤四方百姓。」這是萬曆元年春正月十六日,曾任徵仕郎臨清州判官,現已歸隱歸安半山的周禮所寫的序。

《徐氏親驗簡便方》是醫藏目錄,共一卷,現存。

徐涉在自序中略微說道:「我從年輕的時候就憐憫貧民,因為他們不懂醫藥,往往因此夭亡。所以我經常留心觀察,向醫生以及士大夫請教,凡是他們已經試用過而且簡便有效的方子,我都讓人記錄下來,打算將其刊印出來,但是因為雜事繁多,未能如願。現在我居住在留都,稍微有了空閒,又得到太醫院醫官江陰人趙文育先生的幫助,他為我分類整理並謄寫,終於編成了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收錄的內容沒有其他書多,但都不是道聽途說、沒有根據的,也不是需要醫生臨病時費心斟酌的。我寫這本書的本意是注重簡便,不只是為了救人性命,所以關於飲食、物品的處理方法,凡是對百姓日常生活有益的,也都一併附在後面。又擔心他們不明白文言文的意思,所以我採用了接近當地習俗的通俗語言,即使是醫學術語,也沒有完全照搬,目的是為了使他們容易理解。希望讀者不要因為它淺顯而輕忽它。」

《羅浮山人菉竹堂集驗方》共有六卷,現存。

《姚氏菉竹堂醫方考》未見。

朱彝尊在姚氏族譜序中說:「萬曆初年,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傅、工部尚書姚善長公,登上了他父親姚文恪公的榜單。他七十多歲時,辭官回鄉居住,樂善好施,對於生病的人就給予藥物,對於寒冷的人就給予衣物,對於去世的人就給予棺木。現在流傳的《菉竹堂醫方》,都是他親手抄錄的。」

根據這本書,可以看到浙江通志引用了嘉禾徵獻錄。姚思仁應該就是姚善長公。至於他是否與《羅浮山人集驗方》是同一本書,則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