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一 (4)
卷四十一 (4)
1. 方論(十九)
始顯布衣為諸生。有沙門相顯。後當富貴。誡其勿為吏官。吏官必敗。由是世宗時。或欲其遂攝吏部。每殷勤避之。及世宗崩。肅宗夜即位。受璽冊。於儀須兼太尉。及吏部。倉卒百官不具。以顯兼吏部行事矣。
〔王世榮單方〕隋志一卷,佚
〔李氏(修)藥方〕(舊唐志。作李思。)隋志。五十七卷。本百十卷。佚
北魏書本傳曰。李修。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父亮。少學醫術。兄元孫。隨畢眾敬。赴平城。亦遵父業而不及。以功賜爵義平子。拜奉朝請。修略與兄同晚入代京。歷位中散令。以功賜爵。下蔡子。遷給事中。太和中。當在禁內。高祖文明太后時有不豫。修侍針藥。治多有效。
賞賜累加。車服第宅。號為鮮麗。集諸學士。及工書者。百餘人。在東宮撰藥方百餘卷。皆行於世。先是咸陽公高允。雖年且百歲。而氣力尚康。高祖文明太后時令修診視之。一旦奏言。允脈竭氣微。大命無遠。未幾果亡。遷洛。為前軍將軍。領太醫令。後數年卒。贈威遠將軍。
青州刺史。子大授襲汶陽令。醫術又不逮父。
〔亡名氏辨病形證〕隋志七卷,佚
〔瘧論並方〕隋志一卷,佚
〔雜要方〕隋志一卷,佚
〔範氏(世英)千金方〕隋志三卷,佚
〔徐王方〕隋志五卷,佚
〔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隋志十卷,佚
按東海徐熙字仲融。以醫著於晉宋間。奕葉相傳。至之才凡六世。並其族祖叔向及嗣伯為八世。之才撰其傳家試驗之方。以為編者。之寸封西陽郡王。故稱徐王。
〔家傳秘方〕隋志二卷,佚
〔陳氏(山提)雜藥方〕舊唐志十卷,佚
北史恩幸傳曰。神武時有蒼頭陳山提蓋豐樂。俱以驅馳便僻。頗蒙恩遇。魏末。山提通州刺史。
〔雜藥方〕舊唐志六卷,佚
〔雜丸方〕舊唐志一卷,佚
〔文氏(義方)通玄經〕(崇文總目。作支義方。藝文略。作周支義。)宋志十卷,佚
〔支觀通玄方〕(本朝現在書目。無支觀二字。)宋志十卷,佚
〔釋氏(曇鸞)療百病雜丸方〕隋志三卷,佚
〔論氣治療方〕隋志一卷,佚
〔釋氏(鸞)調氣方〕(外臺秘要方。引崔氏產乳序。作巒調氣方。)舊唐志三卷,佚
〔姚氏(僧坦)集驗方〕隋志十卷(隋志。別載姚大夫集驗方十二卷。)佚
後周書曰。姚僧坦。字法衛。吳興武康人也。父菩提梁高平令。嘗嬰疾歷年。乃留心醫藥。梁武帝性又好之。每招菩提。討論方術。言多會意。由是頗禮之。僧坦幼通洽。居喪盡禮。年二十四。即傳家業。梁武帝召入禁中。面加討試。僧坦酬對無滯。梁武甚奇之。時武陵王所生葛修華患宿積。
時方術莫效。帝令僧坦視之。僧坦還說其狀。武帝嘆曰。卿用意綿密。乃至於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每留情。頗識治體。今聞卿說。蓋開人意。十一年。帝因發熱。欲服大黃。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弗從。遂至危篤。梁元帝嘗有心腸疾。諸醫咸謂。
白話文:
開始顯貴時,他只是一位穿著布衣的普通學生。有位和尚為他相面,說他將來會富貴,但告誡他不要當官,當官必定會失敗。因此,在世宗在位時,有人想讓他直接擔任吏部官職,但他每次都非常謙讓地避開。等到世宗駕崩,肅宗在當晚即位,接受玉璽和冊封時,按照儀式需要同時擔任太尉和吏部官職。當時情況倉促,百官尚未到位,就讓顯先兼任吏部行事。
[王世榮單方]:隋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李氏(修)藥方]:(舊唐書記載為李思。)隋書記載有五十七卷,原本有一百一十卷,已失傳。
北魏書本傳記載,李修,字思祖,原本是陽平郡館陶人。他的父親李亮,年輕時學習醫術。他的哥哥李元孫,跟隨畢眾敬前往平城,也繼承了父親的醫業,但醫術不如父親。李元孫因為功勞被賜予義平子的爵位,並被任命為奉朝請。李修與哥哥差不多時間來到代京,歷任中散令等官職,因為功勞被賜予下蔡子的爵位,後升任給事中。在太和年間,他應該是在宮中任職。高祖文明太后身體不適時,李修在旁侍候針藥,治療效果顯著,獲得多次賞賜,車服和住宅都非常華麗。他召集了一百多位學者和擅長書法的人,在東宮編撰藥方一百多卷,都在世間流傳。在這之前,咸陽公高允雖然年近百歲,但身體仍然康健。高祖文明太后曾讓李修為他診視,李修診斷後說,高允脈搏衰竭,氣息微弱,壽命不長。沒多久,高允果然去世。後來,李修遷居洛陽,擔任前軍將軍,兼領太醫令,幾年後去世,被追贈為威遠將軍、青州刺史。他的兒子李大授繼承了他的爵位,擔任汶陽令,但醫術不如父親。
[亡名氏辨病形證]:隋書記載有七卷,已失傳。
[瘧論並方]:隋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雜要方]:隋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範氏(世英)千金方]:隋書記載有三卷,已失傳。
[徐王方]:隋書記載有五卷,已失傳。
[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隋書記載有十卷,已失傳。
據記載,東海徐熙,字仲融,以醫術聞名於晉宋時期。他的醫術世代相傳,到了徐之才這一代,共經歷了六世。加上他的族祖叔向和嗣伯,總共是八世。徐之才整理了他家族世代相傳的驗方,編成書籍。徐之才被封為西陽郡王,所以稱為徐王。
[家傳秘方]:隋書記載有二卷,已失傳。
[陳氏(山提)雜藥方]:舊唐書記載有十卷,已失傳。
北史恩幸傳記載,神武帝時期,有蒼頭陳山提和蓋豐樂,他們因為奔走方便,頗受皇帝恩寵。北魏末年,陳山提擔任通州刺史。
[雜藥方]:舊唐書記載有六卷,已失傳。
[雜丸方]:舊唐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文氏(義方)通玄經]:(崇文總目記載為支義方,藝文略記載為周支義。)宋書記載有十卷,已失傳。
[支觀通玄方]:(本朝現在的書籍目錄中,沒有支觀二字。)宋書記載有十卷,已失傳。
[釋氏(曇鸞)療百病雜丸方]:隋書記載有三卷,已失傳。
[論氣治療方]:隋書記載有一卷,已失傳。
[釋氏(鸞)調氣方]:(外臺秘要方引用崔氏產乳序時,記載為巒調氣方。)舊唐書記載有三卷,已失傳。
[姚氏(僧坦)集驗方]:隋書記載有十卷(隋書另外記載有姚大夫集驗方十二卷。)已失傳。
後周書記載,姚僧坦,字法衛,是吳興郡武康人。他的父親姚菩提曾擔任梁朝高平令。因為多年患病,開始專注於醫藥。梁武帝也喜歡醫學,經常召見姚菩提,討論醫術,言談中多有領會,因此對他很禮遇。姚僧坦從小就學識淵博,居喪時盡禮。二十四歲時,他繼承了家業。梁武帝召他入宮,當面考驗他,姚僧坦應對自如,沒有任何阻礙,梁武帝對此非常驚奇。當時,武陵王所生的葛修華患有舊疾,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皇帝就讓姚僧坦為他診視,姚僧坦診視完後,回來向皇帝陳述了病情。皇帝感嘆道:“你的用心如此細緻周密,竟然能到這種程度。用這種方法診斷疾病,還有什麼疾病能逃脫呢?朕一直很在意醫學,也略懂一些治療方法。今天聽你所說,真是讓人茅塞頓開。”十一年,梁武帝因為發熱,想要服用大黃。姚僧坦說:“大黃是藥性猛烈的藥物,但陛下年事已高,不宜輕易使用。”皇帝不聽勸告,最終病情危急。梁元帝曾經患有心腸疾病,所有醫生都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