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一 (3)
卷四十一 (3)
1. 方論(十九)
七錄曰。都尉臣廣上。
〔如意方〕隋志十卷,佚
〔梁武帝所服雜藥方〕隋志一卷,佚
〔坐右方〕新唐志十卷,佚
〔陶氏(弘景)方〕隋志三卷,佚
陶弘景曰。余祖世以來。務敦諱方藥。本有範汪方一部。斟酌詳用。多護其故。內護家門。旁及親族。其有虛心告請者。不限貴賤。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數百千人。自余投纓宅嶺。猶不忘此。日夜玩味。常覺欣欣。余亦撰方三卷。並效驗方五卷。又補葛氏肘後方三卷。蓋欲承嗣善業。令諸子侄。不敢失墜。可以補身濟物者也。(本草序例)
〔效驗方〕隋志六卷梁五卷(舊唐志。作十二卷。)佚
〔靈奇秘奧〕(本朝現在書目。作靈奇奧秘術。)宋志一卷,佚
〔王氏(顯)藥方〕三十五卷(本朝現在書目。有中尉王榮雜藥方一卷。)佚
北魏書本傳曰。王顯。字世榮。陽平樂平人。自言本東海郯人。王朗之後也。祖父延和中南奔。居於魯郊。又居彭城。伯父安上。劉義隆於板行館陶縣。世祖南討。安上棄縣歸命。與父母俱徙平城。例敘陽都子。除廣寧太守。顯父安道。少與李亮同師。俱學醫業。粗究其術。
而不及亮也。安上還家樂平。頗參士流。顯少曆本州從事。雖以醫術自通。而明敏有決斷才用。初文昭太后之懷世宗也。夢為日所逐。化而為龍繞後。後寤而驚悸。遂成心疾。文明太后敕召徐騫及顯等。為後診脈。騫云。是微風入臟。宜進湯加針。顯云。按三部脈。非有心疾。
將是懷孕生男之象。果如顯言。久之。召補侍御帥尚書儀曹郎。號稱幹事。世宗自幼有微疾。久未瘥愈。顯攝療有效。因是稍蒙盼識。又罷六補之初。顯為領軍千烈間通規策。頗有密功。累遷遊擊將軍。拜廷尉少卿。仍在侍御。營進御藥,出入禁內。乞臨本州。世宗嘗許之。
積年未授。因是聲聞傳於遠近。顯每與人言。時旨已決。必為刺史。遂除平北將軍。相州刺史。尋詔馳驛還京。復掌藥。又遣還州。元愉作逆。顯討之不利。入除太府卿御史中尉。顯前後歷職。所在著稱。糾折庶獄。究其奸回。出內惜慎。愛國如家。及領憲臺。多所彈劾。百寮肅然。
又以中尉屬官。不悉稱職。諷求更換。詔委改選。務盡才能。而顯所舉。或有請屬。未皆得人。於是眾口喧譁。聲望致損。後世宗詔顯撰藥方三十五卷。班布天下。以療諸疾。東宮既建。以為太子詹事。委任甚厚。世宗每幸東宮。顯常近侍。出入禁中。仍奉醫藥賞賜。累加為立館宇。
寵振當時。延昌二年秋。以營療之功。封衛南伯。四年正月。世宗夜崩。肅宗踐阼。顯奉璽策。隨從臨哭。微為憂懼。顯即蒙任遇。兼為法官。恃勢使威。為時所疾。朝宰托以侍療無效。執之禁中。詔削爵位。臨執呼冤。直閣以刀環撞其腑下。傷中吐血。至右衛府。一宿死。
白話文:
方論(十九)
《七錄》記載,都尉臣廣上呈了以下內容。
- 《如意方》: 隋朝書目有十卷,現已失傳。
- 《梁武帝所服雜藥方》: 隋朝書目有一卷,現已失傳。
- 《坐右方》: 新唐書目有十卷,現已失傳。
- 《陶氏(弘景)方》: 隋朝書目有三卷,現已失傳。
陶弘景說:「我祖先世代以來,都非常注重保密藥方。原本有一部范汪的藥方,經過仔細研究運用,大多還是沿用舊法,主要是為了保護家族的獨門藥方。除了保護自家,也用來幫助親戚。對於那些誠心求教的人,不論貴賤,都會盡力幫助。總共救活了數百上千人。自從我辭官隱居之後,仍然沒有忘記這些藥方,日夜研讀,常常感到很高興。我也撰寫了三卷藥方,以及五卷療效顯著的藥方。另外還補編了葛洪的《肘後方》三卷,目的是為了繼承祖先的善業,讓子孫後代不敢遺失,這些藥方可以強身健體,幫助他人。」(出自《本草序例》)
- 《效驗方》: 隋朝書目有六卷,梁朝書目有五卷(舊唐書目記載為十二卷),現已失傳。
- 《靈奇秘奧》(或稱《靈奇奧秘術》): 宋朝書目有一卷,現已失傳。
- 《王氏(顯)藥方》: 共三十五卷(本朝現有書目中,有《中尉王榮雜藥方》一卷),現已失傳。
《北魏書》本傳記載,王顯,字世榮,是陽平樂平人,自稱祖籍是東海郯人,是王朗的後代。他的祖父在延和年間南遷,先住在魯郊,後來又住在彭城。他的伯父王安上,在劉義隆統治時期,擔任板行館陶縣的官員。魏孝文帝南征時,王安上放棄縣城歸順,和父母一起遷到平城,被列為陽都子弟。之後被任命為廣寧太守。王顯的父親王安道,年輕時和李亮一起拜師學醫,都對醫術有所研究,但是比不上李亮。王安上回到樂平老家後,也開始和當地士人交往。王顯年輕時,曾在本州擔任從事,雖然以醫術聞名,但他聰明有決斷,很有才能。
當初,文昭太后懷孕,夢見被太陽追趕,後來變成龍纏繞在她身上。太后醒來後,感到驚恐,得了心病。文明太后下令召見徐騫和王顯等人,為太后診脈。徐騫認為,這是微風侵入內臟,應該服用湯藥並施針灸。王顯卻認為,按照脈象來看,並非心病,而是懷孕生男孩的徵兆。結果正如王顯所說。後來,王顯被任命為侍御帥尚書儀曹郎,號稱幹事。魏孝文帝從小就有疾病,久治不愈,王顯治療後效果很好,因此得到皇帝的賞識。後來,在皇帝剛開始設置六個官職時,王顯擔任領軍千烈間的謀臣,在暗中為皇帝出謀劃策,頗有功勞,屢次升遷至遊擊將軍,又被任命為廷尉少卿,仍然擔任侍御,負責進獻御用藥物,可以自由出入宮廷。他曾請求到本州任職,皇帝也曾答應,但多年都未實現。因此他的名聲遠播。王顯曾對人說,朝廷的旨意已定,他一定會被任命為刺史。之後,他被任命為平北將軍、相州刺史。不久,又被朝廷下令快馬加鞭召回京城,再次負責藥物事宜,之後又被遣回相州。元愉發動叛亂,王顯討伐不利,回京後被任命為太府卿、御史中尉。王顯先後擔任多個職位,在每個職位上都表現出色,處理案件公正,追查奸詐之徒,出入謹慎,愛國如家。擔任監察官時,彈劾了很多官員,使得朝廷官員都非常敬畏他。
他又認為中尉屬下的官員,並非都稱職,於是請求更換。皇帝下令重新選拔,務必選拔有才能的人。然而王顯所舉薦的人,有的還是依靠關係,並非都稱職,因此引發眾人不滿,聲望也受到影響。後來魏孝文帝下令,讓王顯編寫藥方三十五卷,頒布天下,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太子東宮建成後,王顯被任命為太子詹事,受到皇帝的重用。皇帝每次到東宮,王顯都近身侍奉,自由出入宮廷,負責醫藥事宜,皇帝也多次賞賜他,並為他建造宅院,當時的榮寵無人能比。延昌二年秋,因為治療的功勞,被封為衛南伯。延昌四年正月,皇帝駕崩,魏肅宗即位,王顯手持璽策,跟隨眾人哭喪。由於擔憂害怕,王顯開始依仗權勢,橫行霸道,因此遭人痛恨。朝廷大臣以其侍奉治療無效為由,將其關押在宮中,皇帝下令削去他的爵位。王顯臨死前呼喊冤屈,直閣用刀環擊打他的腹部,他受傷吐血,被帶到右衛府,一夜之間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