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七 (3)
卷四十七 (3)
1. 方論(二十五)
豈不美哉。嗚呼。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陰陽之寇。外傷其形。有如此者。意傷於憂悲而支廢。魂傷於悲衰而筋攣。魄傷於喜樂而皮槁。志傷於恚怒而不能俯仰。情偽之感。內傷其真。有如此者。積虧成損。積損成衰。患固多藏於細微。而發於人之所忽。
益止於畎會。而損在於尾閭。戒之慎之。疾成而後藥。神醫不可為也。若乃推行道術。輔正而去邪。立學建官。群多士而教養廩。無告救病苦。而墐其亡歿。則布之政令。載在有司。此不復敘。
趙希弁曰。御製聖濟經十卷。上徽宗皇帝所制也。政和八年。五月十一日。詔頒之天下學校。九月二十四日。大司成李邦彥等言。乃者從侍臣之請。令內外學校。課試於聖濟經出題。臣等切謂。今內經道德經。既已遵博士訓說。乞更以聖濟經。附二經兼講。從之。
王應麟曰。聖濟經十卷。政和中御製並序。體真。原化。慈切。達道。正紀。食頤。守機。衛生。藥理。審劑。凡十篇。陰陽適平。精神內守而次。凡四十二章。一本云。政和八年。五月壬辰。頒御製聖濟經。以廣黃帝之傳。其篇五十。其章四十有二。
〔吳氏(禔)注聖濟經〕書錄解題十卷,存
陳振孫曰。政和御製。闢癰學生昭武吳禔注。
內閣書目曰。聖濟經解義一冊。宋徽宗著。太學生吳禔解釋醫書也。
呂復曰。聖濟經十卷。宋徵宗所作。大要祖述內素。而引授六經。旁及老氏之言。以闢軒岐遺旨。政和間。班是經於兩學。闢癰生吳禔為之解義。若達道正紀等篇。皆足以裨益治道。啟迪眾工。余如孕元。立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釋諸字義。失於穿鑿。良由不考六書之過。瑕瑜具存。固無害於美玉也。
〔黃氏(維)聖濟經解義〕宋志十卷,佚
〔政和聖濟總錄〕二百卷目錄一卷,存
文淵閣書目曰。聖濟總錄。一部。一百二十冊闕。又曰。聖濟總錄。一部。九十五冊闕。欠四十二卷。
內閣書目錄曰。聖濟總錄。二十六冊。不全。元大德間重校。莫詳姓氏。
御製序曰。生者。天地之大德。疾者。有生之大患。方術者。治疾之大法。昔者神農氏黃帝氏。獨觀太初。旁燭妙有。味百藥以辨物。審百疾以全生。其制名。其取類。其正君臣。其立佐使。其見於太素玉冊之書。雷公岐伯之間。蓋皆開神明之蘊。窮陰陽之變。原性命之理。
而與天地同其覆載。中古以還。鏤之玉版。藏之金匱。功利及草木。惠澤被牛馬。所以遺天下後世甚厚。歷年既久。流弊滋甚。糟粕具在。而精意不傳。內經有病名而莫之究。有治法而莫之習。極其妙。至於通仙。而莫之悟。人之生也。其位參於天地。其靈貴於萬物。形不盈仞。
而心侔造化。崑崙尺宅。修之可以長生。寸田神牖。閒之可以反照。天關神廬。息之可以召和去土。符書金格。煉丹卻粒。御氣凌虛。不假於物。而裕然自足。嗟夫。達士可以神解。昧者且不能養其形。而況於了其心乎。內之五臟六腑。外之九竅四關。著之於色。發之於聲。
白話文:
豈不是非常美好嗎?唉!陰氣過盛會導致寒性疾病,陽氣過盛會導致熱性疾病,風氣過盛會導致肢體末端的疾病,濕氣過盛會導致腹部疾病。陰陽不調和,外在會損傷形體,就像這樣的情況。情緒受到憂愁悲傷的影響,會導致肢體機能廢弛;精神受到悲哀衰弱的影響,會導致筋脈攣縮;心神受到過度喜樂的影響,會導致皮膚枯槁;意志受到憤怒怨恨的影響,會導致身體不能彎腰抬頭。虛假的情感會傷害內在的真元,也會有這樣的情況。長期虧損會造成損傷,長期損傷會造成衰弱。疾病往往潛藏在細微之處,卻在人們疏忽的時候爆發出來。
要像堤壩在小溝渠匯流時就要停止一樣,而身體的損耗卻發生在尾閭這個地方。必須警惕小心,等到疾病形成後才去用藥,那就算是神醫也無能為力了。如果能夠推行醫道,扶持正氣去除邪氣,設立學校和官職,招攬眾多士子加以教導和培養,救治貧苦無助的病人,並且妥善安葬亡者,這些政策法令都記載在相關官員的職責中,這裡就不再詳述了。
趙希弁說,《御製聖濟經》共十卷,是宋徽宗皇帝所編著的。政和八年五月十一日,皇帝下詔將這部經書頒發給全國各地的學校。九月二十四日,大司成李邦彥等人上奏說,近來遵照侍臣的請求,讓內外各地的學校以《聖濟經》為內容進行考試。臣等認為,現在《內經》、《道德經》已經由博士講授,請求將《聖濟經》附在這兩部經書之後一併講解。皇帝同意了。
王應麟說,《聖濟經》共十卷,是宋徽宗在政和年間御製並撰寫序言的。內容包括體真、原化、慈切、達道、正紀、食頤、守機、衛生、藥理、審劑等十篇。這部經書以陰陽調和、精神內守為根本,共四十二章。另有一種版本說,政和八年五月壬辰日,頒布御製《聖濟經》,是為了弘揚黃帝的醫學傳承,內容共五十篇,四十二章。
吳禔為《聖濟經》作注,《書錄解題》記載此書為十卷,現存。
陳振孫說,政和年間的御製《聖濟經》,由辟雍學生昭武吳禔註解。
內閣書目記載,《聖濟經解義》一冊,宋徽宗著,由太學生吳禔解釋的醫書。
呂復說,《聖濟經》共十卷,是宋徽宗所作,主要內容是繼承和闡述《內經》、《素問》的觀點,並且引用《六經》和老子的學說,以此來闡發軒轅黃帝、岐伯的醫學遺旨。政和年間,將這部經書頒佈給太學和國子學,辟雍學生吳禔為其作了解釋。像達道、正紀等篇,都足以對治理國家有所裨益,並能啟發各行各業的人。至於孕元、立本、制字、命物等二三章,解釋字義時牽強附會,是因為不研究六書的緣故,雖然有瑕疵,但整體來說無損於其價值。
黃維為《聖濟經》作解義,《宋志》記載為十卷,已遺失。
《政和聖濟總錄》共二百卷,目錄一卷,現存。
文淵閣書目記載,《聖濟總錄》一部,一百二十冊,已殘缺。又記載,《聖濟總錄》一部,九十五冊,已殘缺四十二卷。
內閣書目錄記載,《聖濟總錄》二十六冊,不完整,元朝大德年間重新校訂,但不清楚校訂者是誰。
御製序言說,生命是天地間最大的德行,疾病是生命中最大的禍患,方術(醫術)是治療疾病的最根本方法。過去神農氏、黃帝氏,獨自觀察天地初始的景象,廣泛探究萬物的奧秘,親嚐百草來分辨藥性,審察百病來保全生命。他們制定藥物的名稱、分類、確立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這些都記載在《太素玉冊》等書中,雷公和岐伯之間的論述,都開創了醫學的奧義,窮盡了陰陽變化的道理,探究了性命的根本。
他們的醫學成就與天地同等廣大,並與日月同輝。中古以來,將這些醫理銘刻在玉版上,收藏在金匱中,其功利惠及草木,恩澤遍及牛馬。留給後世的恩惠非常深厚。但是時間久遠之後,弊端也越來越多,糟粕的東西留存下來,而精華卻沒有傳承下來。《內經》中記載了疾病的名稱,卻沒有人去深入研究;記載了治療的方法,卻沒有人去學習實踐。其奧妙之處,甚至可以達到通仙的境界,但卻沒有人能夠領悟。人的生命,其地位與天地並列,其靈性比萬物都珍貴。身體雖然不到八尺,但內心卻能像造物主一樣創造萬物。崑崙山中的房屋,如果好好修煉就可以長生不老;心上的靈台,如果能夠清靜下來就可以反照本性。天關神廬,如果能夠調整呼吸就可以調和氣血,去除濁氣。符書、金格,煉丹、辟穀,控制氣息、凌空飛行,這些都不需要借助外物,就能夠自給自足。唉!通達之人可以神明理解這些道理,而愚昧的人卻連保養自己的身體都做不到,更何況了解自己的內心呢?內在的五臟六腑,外在的九竅四關,都表現在臉色上、發出於聲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