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八 (9)
卷四十八 (9)
1. 方論(二十六)
按弟堅曰。衛生家寶方。載中興活血丹。稱此方廬山中興寺僧傳。據此。是書亦彼僧所編歟。
〔陳氏(闕名)經驗方〕宋志五卷注曰。不知名。佚
趙希弁曰。陳氏經驗方五卷。上書林陳先生集。李文懿公壁為之序。
〔趙氏(鑄)癉瘧備急方〕宋志一卷,佚
〔黃氏(環)備問方〕宋志一卷,佚
〔王氏(世明)濟世萬全方〕宋志一卷,佚
〔亡名氏安慶集〕宋志十卷,佚
〔吳氏(彥夔)傳信適用方〕宋志一卷,未見
陳振孫曰。傳信適用方二卷。稱拙庵吳彥夔。淳熙庚子。
四庫全書提要曰。傳信適用方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藝文志載此書。亦不云誰作。而別有劉禹錫傳信方二卷。考此書每方之下。皆注傳自某人。中有引及和劑局方者。必非禹錫書也。書錄解題。有傳道適用方二卷。稱拙庵吳彥夔淳熙庚子撰。與此本卷秩正同。知此即彥夔之書。
傳寫訛信為道也。此本由宋槧影寫。前後無序跋。所錄皆經驗之方。中有八味丸問難一條。尤深得制方之旨。其餘各方。雖後人之選用。而採擇未精者尚多。未附夏子益治奇疾方三十八道。其書罕見單行之本。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疑歲從此鈔出也。
〔陳氏(抃)手集備急經效方〕宋志一卷,佚
陳振孫曰。陳氏手集方一卷。建安陳抃。
〔余氏(綱)選奇方〕書錄解題十卷,佚
陳振孫曰。青田余綱堯舉撰。
〔選奇方後集〕書錄解題十卷,佚
〔楊氏(倓)家藏方〕宋志二十卷,存
自序曰。夫醫之為藝,探天地清濁之源。察陰陽消息之機。順四時之宜。藉百藥之功。以治人之疾者也。粵自神農著金石草木之書。黃帝岐伯撰內經素問。其學盛行而不廢。名世之士。若扁鵲和緩。藝成而名立。蓋班班可考。然皆心得其微。取諸左右。砭艾湯熨。變化不測。
實未曾為方以詔後之人也。惟伊尹論湯液。漢長沙太守張機仲景引而申之。始有可傳之方。蓋已末矣。夫疾病之變無窮。而吾之為方有限。欲以有限之方。通無窮之變。其不附會臆度。繆以毫釐者。鮮矣。是以有經絡形證之辨。有增減參伍之法。神而明之祈其人。嗚呼。豈以後人若扁鵲和緩者。
不可覬一得於千百年之間。而入之有疾。蓋死生於呼吸之際。不得已而有是也歟。由是言之。後之醫。以方為書者。凡有一得之效。舉不可廢也。余家藏方甚多。皆先和武恭王。及余經用。與耳目所聞嘗驗者也。朅來當塗。郡事多暇。日發篋出之。以類編次。凡用藥相似。而責效不同者備列之。
得一千一百一十一道。蓋今之為醫者。皆有自嘗試之方。深藏篋中。不輕以語人。僥倖一旦之售。以神其術。今余之所得。多良醫之深藏而不語人者也。方將使人家有是書。集天下良醫之所長。以待倉卒之用。不亦慈父孝子之心乎。於是鋟木郡齋。以廣其傳云。淳熙五年三月乙未朔。
白話文:
按照我弟弟堅的說法,《衛生家寶方》中記載的「中興活血丹」,據說是廬山中興寺的僧人傳授的。由此推斷,這本書也可能是那位僧人編寫的吧。
〔陳氏(姓名已失)經驗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五卷,並註明作者不詳,已經失傳。
趙希弁說,《陳氏經驗方》有五卷,是書林陳先生編纂的,李文懿公曾為此書寫序。
〔趙氏(鑄)癉瘧備急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一卷,已經失傳。
〔黃氏(環)備問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一卷,已經失傳。
〔王氏(世明)濟世萬全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一卷,已經失傳。
〔亡名氏安慶集〕《宋史·藝文志》記載有十卷,已經失傳。
〔吳氏(彥夔)傳信適用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一卷,沒有流傳下來。
陳振孫說,《傳信適用方》有二卷,作者自稱拙庵吳彥夔,成書於淳熙庚子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傳信適用方》有二卷,沒有署名作者。雖然《宋史·藝文志》記載了此書,但也沒有說是誰寫的。另外還有一本劉禹錫的《傳信方》二卷。考察此書,每則方劑下都註明了是從哪裡傳來的,而且還引用了和劑局的方劑,所以肯定不是劉禹錫的書。書錄解題中有一本《傳道適用方》二卷,作者自稱拙庵吳彥夔,成書於淳熙庚子年,與這本書的卷數和內容完全相同。由此可知,這就是吳彥夔的書。
「傳信」是「傳道」的筆誤。這本書是從宋版書影印的,前後沒有序言或跋文。書中收錄的都是經驗方,其中有一條關於八味丸的疑問,尤其深刻地闡述了配方的要旨。其餘各方雖然是後人選用的,但選錄得不夠精細,還有很多沒有收錄。另外,書中也沒有附錄夏子益治療疑難雜症的三十八個方子。這本書單行本很少見,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內容,懷疑是從此書抄錄出去的。
〔陳氏(抃)手集備急經效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一卷,已經失傳。
陳振孫說,《陳氏手集方》有一卷,作者是建安人陳抃。
〔余氏(綱)選奇方〕《書錄解題》記載有十卷,已經失傳。
陳振孫說,作者是青田人余綱,字堯舉。
〔選奇方後集〕《書錄解題》記載有十卷,已經失傳。
〔楊氏(倓)家藏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二十卷,現存。
作者在序言中說:醫學這門技藝,是探求天地清濁之源,觀察陰陽消長之機,順應四時的變化,借助各種藥物的功效,來治療人們的疾病。自從神農氏撰寫了有關金石草木的書籍,黃帝和岐伯撰寫了《內經》、《素問》之後,醫學就盛行而不衰。像扁鵲、和緩這樣的名醫,技藝精湛,名聲顯赫,都是有據可查的。但是,他們都是心領神會,隨機應變地使用砭石、艾灸、湯藥、熨貼等方法,變化莫測,並沒有留下可以傳授給後人的方子。只有伊尹論述了湯液,漢朝長沙太守張機(仲景)引用並加以發展,才開始有了可以傳世的方子,但這已經是後期的事了。疾病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而我們所能擬定的方子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方子,來應對無窮的變化,如果不附會臆測,差之毫釐,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了經絡形證的辨別,有了增減藥物、靈活配伍的方法。希望能領悟其中的奧妙。唉!難道後人就沒有像扁鵲、和緩那樣的醫者嗎?
不能指望在千百年中就能得到一個像他們這樣的人才。當疾病來臨時,生死就在呼吸之間,不得已才有了這些方子。由此說來,後世的醫生,凡是寫成醫方書籍的,只要有一點點療效,就不能輕易廢棄。我家收藏的醫方很多,都是先人和武恭王,以及我親身使用過,或者耳聞目睹、親身體驗過的。最近來到當塗,處理政務之餘,閒暇時間很多,就每天打開箱子,將這些方子整理出來,按照類別編次。凡是藥物相似,但療效不同的,都一一詳細列出。
一共整理出一千一百一十一道方子。如今的醫生,都有自己嘗試過的有效方子,深深地藏在箱子裡,不輕易告訴別人,想僥倖在某天賣弄一下,來顯示自己的醫術高明。我現在所得到的方子,大多是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深藏不露的。我打算讓家家戶戶都能擁有這本書,匯集天下名醫的長處,以便在緊急情況下使用,這不是慈父孝子的心願嗎?於是,就在郡齋刊刻木板,以便廣泛流傳。淳熙五年三月乙未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