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二 (1)
卷六十二 (1)
1. 卷六十二
2. 方論(四十)
〔黃氏(承昊)折肱漫錄〕七卷(明志作六卷)存
自小引曰。古人云。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意在濟世也。予少年病羸。徽纆一二十年。備嘗諸苦。少不知醫多誤藥。苦乃彌甚。當茹荼時。苦極而悔。侮極而恨。惝恍⿰骨曾憏。幾濱於死。私自矢曰。吾病得愈。吾年得老。必揭此以告同患者。使毋蹈予之覆轍。有所苦隨筆記之。
久而成帙。迨後病得漸瘥。更得致身雲路。碌碌世緣。未暇問此。且念吾年未老。閱歷未深。恐識見尚有誤以誤人。姑笥而藏之。今歸田無事。年已六十矣。閱歷深。識見定矣。庶可災黎以告同患乎。乃搜故簏所存。而益以近記。題曰折肱漫錄。蓋取三折肱成良醫之義。一曰養神。
一曰養形。一曰醫藥。非身所親歷。口所親嘗。目所親親。都不敢混載以欺人。蓋予生平凡方書所載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載之藥。亦十嘗四五。夫豈剿陳言。拾道聽。以侈觀覽者。予官雖不甚顯。而宦轍所致。必孜孜以利濟為事。今梓是編。亦一片婆心所使。上不能為良相。
而頗存良相之心。下不能為良醫。而略明良醫之道云爾。崇禎乙亥菊月胐。樂白道人黃承昊題於樂白軒。
程永培跋曰。黃履素前明萬曆丙辰進士。幼而賦質虛弱。年至七十餘歲。自云藥品十嘗四五。則一生無日不在病中矣。有妄投峻劑。為醫誤者。有調理不善。而自誤者。歷驗親切。遂著折肱漫錄一書。一則曰養神篇。一則曰養形篇。一則曰醫藥篇。其意是惕病者之鑑戒。原非為醫家立說也。
曾收入杏林法海書目中。蓋欲醫與病者。皆不可粗忽也。沈存中有五難之說。此非二難乎。如陰虧質弱之人。或一流覽。則病情不致於固結。醫藥不致於輕試。則此書之功。亦不淺矣。但養神篇。雖所採皆子史。傍及釋道。其說頗雜。莫如案頭置鶴林玉露等書更勝矣。故不刊木。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古吳瘦樵程永培跋於紫藤花下讀書軒。
四庫全書提要曰。折肱漫錄六卷。明黃承吳撰。承昊字履素。號暗齋。秀水人。黃洪憲之子也。萬曆丙辰進士。官至福建安察使。承昊體羸善病。因參究醫理。疏其所得。以著是書。分養神養氣醫藥三門。其論專主於補益。未免一偏。
〔聶氏(尚恆)奇效醫述〕一卷,存
自序曰。醫術肇自聖神。其效可以安危而起死。乃民生壽命之急需。而造化功用。所不及者。賴之以贊助也。古有達則為良相。不達則為良醫之語。蓋謂其與燮理同功耳。然古今高明之士。多視為小技。而漫不究心。一旦身有病。與所親之人有病。則悉付庸愚之手。使庸愚之陋識。
反得以握賢智之生死。豈不謬哉。聞有涉獵斯術者。又自恃聰明。不肯究極精深。僅知粗淺。而即自信自用。反致誤己誤人。其害尤甚也。此二者。古今之通弊。余嘗鑑之而思為身計。又思為身所親者計。是以究心於斯術。數十年來博取而精研之。深思而透悟之。自覺有入於神妙者。
白話文:
方論(四十)
黃氏(承昊)《折肱漫錄》
古人說:「不能成為好宰相,就成為好醫生。」意思是想救助世人。我年輕時身體虛弱,病痛纏身一二十年,嚐盡各種痛苦。因為不懂醫學,又亂吃藥,反而讓病情更加嚴重。當我吃盡苦頭時,真是後悔莫及,到了極點時又充滿怨恨,心神恍惚,幾次都瀕臨死亡。我私下發誓,如果我的病能夠治好,能夠活到老,一定要把這些經驗告訴和我有同樣病痛的人,讓他們不要重蹈我的覆轍。所以,只要感到痛苦,我就隨手記錄下來。
時間久了,就積累成冊。後來,我的病逐漸好轉,又因為仕途而忙碌於世俗事務,沒有時間整理這些筆記。而且,我認為自己年紀還不算老,人生閱歷也不夠,恐怕見識還有錯誤,會誤導他人,所以暫時將這些筆記收藏起來。現在我辭官回鄉,沒有什麼事情,年紀也已經六十歲了,閱歷也深了,見識也確定了,或許可以將這些經驗告訴有同樣病痛的人。於是,我就從舊箱子裡找出之前記錄的東西,並加上最近的筆記,將書命名為《折肱漫錄》。這個名字取自「三次折斷胳膊才能成為良醫」的意思。我將書分為三部分:一是養神,二是養形,三是醫藥。如果不是自己親身經歷、親口嚐試、親眼所見的,我都不敢隨意寫進去欺騙別人。我生性平凡,書上記載的疾病,我得了十之四五;本草記載的藥物,我也嚐了十之四五。我絕對不是抄襲別人的言論,也不是聽信道聽途說,只是想讓讀者能夠了解這些。我雖然官位不高,但在任職時,總是盡心盡力幫助百姓。現在出版這本書,也是出於一片真心。我雖然不能成為好宰相,但心中存有良相的志向;雖然不能成為好醫生,但也略微懂得良醫的道理。
崇禎乙亥年菊月上旬,樂白道人黃承昊在樂白軒題寫。
程永培跋文說:「黃履素先生是前明萬曆丙辰年的進士,他從小體質虛弱。到了七十多歲時,他自己說嚐過的藥物有十分之四五,可見他一生幾乎沒有一天不在生病。他有過亂用猛藥被醫生耽誤的經歷,也有因為調理不當而自己耽誤自己的時候。因為有這些親身經歷,他寫成了《折肱漫錄》一書。這本書分為養神篇、養形篇和醫藥篇,用意是要給病人一個警惕,並不是要為醫生立學說。
這本書曾經被收錄在《杏林法海書目》中,是希望醫生和病人都不能輕忽大意。沈存中說過『醫有五難』,這本書不正點出了其中的二難嗎?如果體質虛弱、陰氣不足的人能夠看一看這本書,那麼病情就不會發展到難以控制的地步,用藥也不會過於輕率,那麼這本書的功勞就不可小覷了。但是,養神篇所採用的資料雖然來自經史子集,也旁及佛道,內容有些雜亂,還不如看《鶴林玉露》等書更好。因此,養神篇就不再刊刻了。」
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古吳瘦樵程永培在紫藤花下讀書軒寫跋。
《四庫全書提要》說:「《折肱漫錄》六卷,是明代黃承昊所著。承昊字履素,號暗齋,是秀水人,黃洪憲的兒子。他是萬曆丙辰年的進士,官至福建按察使。承昊體弱多病,因此研究醫理,整理自己的心得寫成這本書。書中分為養神、養形、醫藥三部分,他的論點主要偏重於補益,未免有些偏頗。」
聶氏(尚恆)《奇效醫述》
自序說:醫術起源於聖人,其功效可以使人轉危為安,起死回生,是關係到百姓生命安危的急需,也是造化功用所不能及,需要依賴醫術來輔助的。古人說過:「仕途順利就當好宰相,仕途不順利就當好醫生。」這意思是說醫術和宰相的職責有相同的功用。然而,古今許多聰明有才的人,都把醫術看作是微不足道的技能,而不去深入研究。一旦自己或親人生病了,就全部交給那些庸俗無能的醫生,讓這些庸醫掌握了聰明人的生死大權,這豈不是太荒謬了嗎?聽說有些人涉獵醫術,又自恃聰明,不肯深入鑽研,只懂一些粗淺的知識,就自以為是,結果反而會害自己也害別人,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這兩種情況,都是古今普遍存在的弊病。我曾經以此為戒,思考如何為自己和親人的健康著想,所以才用心研究醫術。幾十年來,我廣泛閱讀醫書,深入研究,反覆思考,直到透徹領悟,才覺得自己有領悟到其中奧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