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 (11)
卷五十 (11)
1. 方論(二十八)
而□其方,但曰此方治此病;幸而中者時有之,不幸而誤者,固多矣。諺云:「□方三年,無病不治;醫病三年,無方可治。」斯言□鄙,切中世醫之病。東垣老人李君明之,可謂用藥不拘於方者也。凡求治者,以脈證別之,以語言察之,以內經斷之;對證設方,其□如響。問有不合者,略增損輒效。蓋病之變無第,君之方□□無窮,所以萬舉萬全也。
羅謙父受學其門;君嘗而以□病所制方錄之,其悉月增□益,浸以歲編。凡有聞於君者,又綴而為論,將板行以世,以廣君之道。抑予聞李君教人,講釋經書之暇,每令熟讀本草:川陸所產、治療所主、氣味之厚薄、補瀉之輕重、根莖無用、華葉異宜,一一精究。初不以方示之,意蓋有在矣。謙父不私所有,推以及人;善則善矣,李君教人之本意,殆不然也。君所著《醫學發明》、《脾胃論》、《內外傷辨》、《藥象論》等書,皆平日究心,將以惠天下後世者。必須合數書而觀之,庶知君制方之旨,免泥而不通之患。若持此編,謂君之能盡在是,非李君望於後人也。
至元三年立春後五日,邙城硯堅序。
王博文序曰:東垣先生受學於易上老人張元素,真積力久,自得於心。其法大概有四:曰明經、別脈、識證、處方而已。謂不明經,則無以知天地造化之蘊;不別脈,則無以察病邪之所在、氣血之虛實;不識證,則不能必其病之主名以療之;不處方,則何以克其必救?故先生每治人之疾,先診其脈;既別脈矣,必斷之曰:「此藥證也。」則又歷謂其難素諸經之旨,以明其證之無瘥。然後執□處方,以命其藥味、君臣佐使之制、加減炮製之宜;或丸或散,俾病者餌之,以取其效,一洗世醫膠柱鼓瑟、刻舟覓劍之弊。所以為一代名士者,以此也。今太醫羅君謙夫,師先生有年矣,盡傳其平生之學,亦為當世聞人。今將此方,釐為九卷,鋟梓以傳,不獨使其師之術業,表見於世,□亦惠天下後學之士,俾獲安全之利也。其用心之忠厚,誠可嘉尚。□為序其端。噫!先生此方,特立法之大□耳。不知變者,按以治疾,或有不效,則尤之曰:「此制方之不精也。」則誤矣。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又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吾於此書亦云。先生姓李氏,諱杲,字明之;東垣其自號云。
至元十七年歲次庚辰清明後二日,通議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東魯王博文序。
按:明初吳縣倪維德校訂是書,刊行於世。見醫史朱右《敕山老人傳》及《明史本傳》。
白話文:
方論(二十八)
(世人)只是照搬現成的藥方,說這個藥方能治這個病,僥倖碰對的例子偶爾有,不幸用錯的情況就很多了。俗話說:「學三年藥方,沒有治不了的病;學三年醫術,卻找不到可用的藥方。」這話雖然粗俗,卻點出了當時醫生的弊病。東垣老人李明之先生可說是個用藥不拘泥於藥方的人。凡是來求診的人,他都根據脈象、症狀來辨別病情,用言語來觀察,再根據《內經》的理論來判斷,針對病症來擬定藥方,效果就像聲音的回應一樣迅速。如果發現藥方不適合,稍微增減一下藥味就能奏效。因為疾病的變化沒有定數,先生的藥方也變化無窮,所以能做到萬無一失。羅謙父從師於他,先生曾經把針對某些病症所擬定的藥方記錄下來,逐月增加、逐年編輯,凡是聽到先生講解的,又另外寫成論述,準備將它們刊印於世,來廣傳先生的醫道。我聽說李先生教導學生的時候,在講授經典之餘,都會讓他們熟讀本草,了解各地所產的藥材、治療的病症、氣味的厚薄、補瀉的輕重、根莖和花葉的不同用途等等,一一仔細研究,一開始並不直接給他們藥方,想必有其深意。謙父不將這些經驗據為己有,推廣給其他人,這點是很好,但是李先生教導人的本意,恐怕不是這樣。先生所著的《醫學發明》、《脾胃論》、《內外傷辨》、《藥象論》等書,都是他平日用心研究的成果,希望能造福天下後世的人。必須把這些書綜合起來看,才能了解先生擬定藥方的宗旨,避免泥古不化。如果只是拿著這本書,就認為先生的才能盡在其中,那就不是李先生對後人的期望了。至元三年立春後五日,邙城硯堅序。
王博文序說:東垣先生師從易上老人張元素,經過長久的積累,終於有所領悟。他的醫學方法大概有四個方面:通曉經典、辨別脈象、認識病症、擬定藥方。他說,不通曉經典,就無法了解天地造化的奧妙;不辨別脈象,就無法察覺病邪的所在、氣血的虛實;不認識病症,就無法確定疾病的名稱來治療;不擬定藥方,又怎麼能達到治癒的目的?所以先生每次治療疾病,都會先診脈,診完脈之後,他一定會判斷說:這是某某藥證。接著他會詳細說明相關的經脈理論,來解釋這個病為什麼不好。然後,他才根據病情開出藥方,確定藥物的味道、君臣佐使的搭配、加減藥物的考量、炮製方法的選擇,或是做成丸藥、散劑,讓病人服用,以求效果。他完全摒棄了當時醫者拘泥僵化、不知變通的弊病,這也是他能成為一代名醫的原因。現在太醫羅謙夫先生,跟隨先生學習多年,盡得他畢生的醫學精髓,也是當世的知名人士。他將這些藥方整理成九卷,刊印出版,不僅能讓老師的醫術顯揚於世,也能造福天下後學的醫生,讓他們能得到健康平安。他用心的忠厚實在值得嘉許,所以我為他寫下這篇序言。唉!先生的這些藥方,只是制定方法的大概原則而已,如果不知道變通,照搬來治療疾病,或許會沒有效果。如果這樣就責怪說,是這些藥方不夠精確,那就錯了。孟子說:「木匠能給人規矩,卻不能使人巧。」又說:「大匠不為拙工修改規則,射箭高手也不會為了拙劣的射手改變拉弓的姿態,只會拉弓而不發箭,但射出的箭能像跳躍一樣命中目標,堅守中正之道,有能力的人自然會效法。」我對這本書的看法也是如此。先生姓李名杲,字明之,東垣是他的自號。至元十七年歲次庚辰清明後二日,通議大夫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東魯王博文序。
(後人考證:)據明初吳縣倪維德校訂此書,刊行於世。見於醫史朱右、敕山老人傳,以及明史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