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二十七 (10)
卷二十七 (10)
1. 方論(五)
汪琥曰。傷寒後條辨。康熙中新安程應旄郊倩條注。書凡六集,一曰禮集。首載仲景自序。次辨傷寒論。共五篇。次貶叔和序例之偽。皆不入卷。二曰樂集。辨脈法。為卷之一。平脈法。為卷之二。辨痙濕暍脈證。為卷之三。三曰射集。辨太陽病脈證篇第一。為卷之四。辨太陽病脈證篇第二。
為卷之五。四曰御集。辨太陽病脈證篇第三。為卷之六。辨陽明病脈證篇第一。為卷之七。辨陽明病脈證篇第二。為卷之八。五曰書集。辨少陽病脈證篇。為卷之九。辨太陰病脈證篇。為卷之十一。辨少陰病脈證篇。為卷之十。辨厥陰病脈證篇。為卷之十二。六曰數集。辨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病。
為卷之十三。辨汗吐下可不可。為卷之十四。敘一百一十三方。為卷之十五。後又附以原論條辨尚論編次。意欲後學合四書而參看。使便於檢閱也。此程氏一片苦心。獨出己見。而條理此書。然其間話太多。舉引經史百家之言,及歌曲笑談。無所不至。絕無緊要。何異癡人說夢邪。
恐注書者。無是體也。至其每條承上起下。註釋入理之處。非淺學所能企及。不可因其所短。而棄其所長也。
〔程氏(應旄)傷寒論贅余〕一卷,存
題詞曰。余性頗懶。間有所述。隨手佚去。後條辨得以成書者。全賴及門王氏仲堅為之綜緝。不致零星走失。今春王子北上。臨行忽手此帙。喜而向余曰。此先生未注條辨時之逸稿。鈺從前後鱗繕成帙者。索之三年不得。今忽從篋底躍出。對之神光發煥。擬為先生補刻集中。
余摩挲一過。反覺面生。求其故我。實從說了又說處認出安足雁之前論。王子曰。先生所重。在張王二家上置辨。其中有大美惡存焉。說了又說何妨。竟不告而付之梓。余笑曰。王子特顧他阿私其所好耳。竟不顧我體上生出一個疣來了。梓成姑以贅余呼之。康熙壬子六月筆。
程應旄郊倩。
〔陳氏(亮斯)傷寒論注〕未見
汪琥曰。康熙中武陵陳亮斯著。其書尚未刊板。偶於友人周孝斌處。鈔得草稿二本。其注仲景論。能獨出己見而不蹈襲成氏方氏喻氏諸家之說。每經病必依叔和原次。反復註解。極為入理。惜其書不全。所鈔者。止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五經病耳。琥欲泛棹武陵。訪其人。傳其書。
而未能。不意孝斌已作故人。自嗟歲月不待。立言之念愈急。終不能全見其書之為恨耳。
〔程氏(林)傷寒論集〕未見
按上見於金匱要略直解凡例。
〔史氏(以甲)傷寒正宗〕八卷,存
凡例曰。叔和編次仲景之書。引軒岐之經。雜以己意。而為之序例。後人不察。錯視為仲景之言。又以其說。謬於內經從而曲為之辭。其失仲景之旨。不啻什百矣。今仍仲景原文。分作十篇。又合病七篇。共為三卷。庶幾淄澠有辨。雖非有功仲景。而於後學津梁。未必非指南云。
白話文:
汪琥說:《傷寒後條辨》這本書,是康熙年間新安的程應旄(字郊倩)所註解的。這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
第一部分稱為「禮集」,首先收錄了張仲景的自序,接著辨析《傷寒論》,共五篇,然後批判了王叔和序例的錯誤之處,這些內容都不算在正文之中。
第二部分稱為「樂集」,辨析脈法,作為第一卷;平脈法,作為第二卷;辨析痙病、濕病、暍病(中暑)的脈象和證候,作為第三卷。
第三部分稱為「射集」,辨析太陽病脈證的第一篇,作為第四卷;辨析太陽病脈證的第二篇,作為第五卷。
第四部分稱為「御集」,辨析太陽病脈證的第三篇,作為第六卷;辨析陽明病脈證的第一篇,作為第七卷;辨析陽明病脈證的第二篇,作為第八卷。
第五部分稱為「書集」,辨析少陽病脈證,作為第九卷;辨析太陰病脈證,作為第十一卷;辨析少陰病脈證,作為第十卷;辨析厥陰病脈證,作為第十二卷。
第六部分稱為「數集」,辨析霍亂、陰陽易病(產後病)、差後勞復病(病後復發),作為第十三卷;辨析汗、吐、下這些治療方法是否可以使用,作為第十四卷;收錄一百一十三個方劑,作為第十五卷。最後還附上了原本的條文辨析以及相關的討論和編排,目的是讓後學者可以將《傷寒論》與《四書》相互參照來看,方便查閱。這是程氏的一片苦心,他獨樹一幟,整理了這本書。然而,書中話語太多,引用了許多經史百家的言論,甚至包括歌曲和笑談,這些都無關緊要,簡直像癡人說夢一樣。恐怕註解書籍的人不應該這樣吧。至於他每條註解都能承上啟下,註釋合理之處,並非淺薄的學者所能企及的,不能因為他的缺點而捨棄他的優點。
《程氏(應旄)傷寒論贅余》一卷,尚存。
題詞說:我(程應旄)生性比較懶散,偶爾寫了一些東西,也隨手丟失了。後來《後條辨》能成書,完全依賴我的學生王仲堅為我整理編輯,才沒有散失。今年春天,王子要北上,臨行前忽然拿出這本書,高興地對我說:「這是先生您還沒註解《條辨》時的草稿。我之前到處搜集,花費三年都沒找到,現在竟然從箱底找到了,真是光芒四射!我打算為先生將它補刻在文集中。」
我(程應旄)拿起來翻看了一遍,反而覺得很陌生,仔細回想,才從「說了又說」之處認出,原來是自己以前的論述。王子說:「先生您所重視的,是在張仲景和王叔和兩家的理論上加以辨析,其中有很大的是非存在。說了又說又有何妨?」他竟然沒有告訴我就把它拿去刊印了。我笑着說:「王子你真是只顧自己喜歡的,完全不顧我身上長了個疙瘩。」刊印出來就姑且稱它為《贅余》吧。康熙壬子年六月筆。
程應旄,字郊倩。
《陳氏(亮斯)傷寒論注》,未見此書。
汪琥說:康熙年間,武陵的陳亮斯著有此書,但還沒有刊印。我偶然從朋友周孝斌那裡抄到了兩份草稿。他的註解《傷寒論》能獨樹一幟,沒有沿用程氏、方氏、喻氏等各家的說法,他每次講解疾病都按照王叔和的原有順序,反覆註解,非常合理。可惜他的書不完整,抄到的只有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這五經的病證。我本想乘船去武陵拜訪他,並請教他的著作,但未能成行。沒想到孝斌也已經去世了。我感嘆歲月不饒人,著書立說的想法更加迫切,但終究未能見到他的全書,深感遺憾。
《程氏(林)傷寒論集》,未見此書。
據說此書收錄在《金匱要略直解》的凡例中。
《史氏(以甲)傷寒正宗》八卷,尚存。
凡例中說:王叔和編排張仲景的著作時,引用了《黃帝內經》中的內容,又摻雜了自己的意思,寫成了序例。後人不加仔細考察,錯誤地認為是張仲景的話。又根據這些說法,曲解《黃帝內經》的內容,導致偏離了張仲景的本意,實在是錯得離譜。現在我仍然按照張仲景原文,分成十篇,又將合病分成七篇,總共分為三卷,這樣就能夠將清濁分開,雖然不能說是對張仲景有什麼功勞,但對於後學者來說,或許可以作為指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