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六 (11)
卷六十六 (11)
1. 方論(四十四)
視景不如察形。乃依儀氏𦳥。中帛氏口齒。謝氏唇鬐。丁氏身中。備此數家骨相以為法。夫伯樂之於馬。觀其天機而已。色物牝牡。且不暇辨。而伏波乃斤於口齒唇鬐。支節分寸。一一取其相肖。此與皮相者何異。然伯樂世不常有。而相馬之法。不可不傳。將欲使物盡其才。
人藉其用。驊騮毋困於鹽車。駑蹇勿參乎上駟。舍伏波銅馬之式。將奚觀哉。古人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深淺。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於是乎有十一家之經方。此猶伏波相馬之有式也。而善醫者又云。上醫要在視脈。脈之妙處不可得傳。虛著方劑。無益於世。
此伯樂所云。觀其天機。不見其所不見者也。今子既精於察脈。洞見垣一方。而復集古今證治之法。為譜以示後人。其有合於伏波之意乎。雖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足足。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昔賢所譏。於今為甚。以是識病之真。而不謬於毫釐千里之介。抑又難矣。予將舉以告子之書者。
〔亡名氏靜耘齋集驗方〕八卷,未見
〔容山德軒氏普濟應驗良方〕一卷,存
自序曰。靜耘齋集驗方八卷。救治良法。無證不備。行世已久。人所共珍。今於原集中。擇取簡要諸方。錄為一冊。間有依他書補入者。要皆屢經效驗之方。匯付棗梨。量力印送。知樂善君子。見是書。其利濟之心。不能自已。當必同印廣施。遍救疾苦。則斯刻之幸也。時嘉慶己未仲春。
〔葉氏(慕樵)平易〕四卷,存
自序曰。昔新建曹鞠庵先生彙輯萬方類編。分一百七門。計症三千四百七十又九。得方一萬一千七百有奇。別類分門。瞭如指掌。可謂殫盡心力。利天下後世者不小矣。顧其中有一證而二三方者。亦有多至數十方者。蒐羅既富。卷帙不少。在學識既優之士。固以多多為善。若如其才淺見迂。
徒使望洋驚歎。且猛毒之藥。勢如狼虎。證不灼見。方難遽旌。今惟就外科女科兒科等門。候有定者。治亦易定。故摘錄較廣。以備博採。至於瘧疾中風傷寒等門。皆系內證。驟難辨別。且虛實變遷,移步換影。若備錄之。恐拘於成法。毫釐之失。貽誤匪輕。故僅從簡略。並以內經知要。
頤生微論。傳忠錄。經驗良方等書。採摘一二。載入卷內。間附以制治方法。大抵皆平穩無害。簡易可從者。義取平易。名曰平易方。惟是蠡測管窺。未臻完善。仍俟高明。隨證變通。隨方參證云爾。嘉慶九年。歲次甲子。春二月朔日。武林香⿰身軍自序。
白話文:
觀察事物的重點不在於外表,而應該深入探究本質。古代醫者儀氏觀察骨骼,帛氏觀察牙齒,謝氏觀察嘴唇,丁氏觀察身形,他們綜合各家對骨骼的觀察作為依據。就像伯樂相馬,只看馬的整體天賦,連顏色、公母都不在意。而伏波將軍卻斤斤計較於牙齒、嘴唇、四肢的尺寸,一一比對,這和只看外表有什麼區別?然而,伯樂這樣的人才並不多見,但相馬的方法卻不能不傳下去。目的是為了讓每種事物都能發揮它的才能,讓人才都能被善用,避免駿馬被拉鹽車,駑馬卻被當成好馬。如果不用伏波將軍那套相馬的模式,那又要如何觀察呢?古人研究藥草的寒熱屬性,衡量疾病的深淺程度,辨別五種苦味和六種辛辣味,使水火達到平衡,以疏通閉塞、解開鬱結。因此有了十一家流傳下來的經典藥方。這就像伏波相馬有固定的模式一樣。然而,高明的醫生還說,上等的醫生關鍵在於診脈,診脈的精髓無法傳授,如果只是虛擬地開藥方,對世人並沒有幫助。這就是伯樂所說的,觀察事物的天賦,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現在你既然精通診脈,對各種病症都瞭若指掌,而且又收集了古今治療疾病的方法,編撰成書給後人學習,這不就符合伏波將軍那套模式的意涵嗎?雖然如此,只看局部而忽略整體,只握著手而不知道腳的情況,只是短暫見面就開藥方,這是以前賢人所批評的,現在這種情況更加嚴重。要能真正認識疾病的本質,而不至於犯下毫釐之差的錯誤,這實在是很困難。我現在要介紹給你讀的書有:
《亡名氏靜耘齋集驗方》八卷,已失傳。
《容山德軒氏普濟應驗良方》一卷,尚存。 這本書的序言說,《靜耘齋集驗方》八卷,是救治疾病的良方,各種病症都有記載,已經流傳很久,受到人們的珍視。現在從原書中,選取了簡要的藥方,錄成一冊。其中有些是參考其他書籍補入的,但都是經過多次驗證有效的藥方。印成書發行,希望有善心的人看到這本書,一定會不自覺地產生救濟之心,一定會一起廣泛印發,普遍救助病痛,這就是本書印製的幸事。時間是嘉慶己未年仲春。
《葉氏(慕樵)平易》四卷,尚存。 這本書的序言說,以前新建人曹鞠庵先生彙編了《萬方類編》,分為一百七十個門類,記載了三千四百七十九種病症,收錄了一萬一千七百多個藥方,分類清晰,一目了然,可以說是用盡心力,對天下後世的貢獻不小。但是,其中一種病症有兩三個藥方,甚至有多達幾十個藥方的,收集雖然豐富,但是卷帙也比較多。對於學識淵博的人來說,多多益善,但對於學識淺薄的人來說,只會感到茫然。而且有些藥方用藥猛烈,像狼虎一樣,如果沒有確診病症,就不應該輕易使用。現在我只選取外科、婦科、兒科等,病症比較明確、容易治療的,摘錄的也比較多,以供參考。至於瘧疾、中風、傷寒等疾病,都屬於內科疾病,難以辨別,而且病情虛實變化無常。如果都詳細記錄,恐怕會拘泥於固定的方法,造成毫釐的偏差,導致嚴重的錯誤。所以只選取簡單的內容,並從《內經知要》、《頤生微論》、《傳忠錄》、《經驗良方》等書中,選取一些內容,載入書中。其中附帶一些藥物的炮製和使用方法,大致都是比較平和無害、簡單易行的。取名為《平易方》,意思就是取其平易。只是我所見有限,還不完善,希望高明的人能根據病情,靈活變通,並參考本書的內容。時間是嘉慶九年甲子年春二月朔日,武林香亭身軍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