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五 (4)
卷四十五 (4)
1. 方論(二十三)
城北治園廬。自號武林居士。道引服餌。晚歲顏如丹。尤好醫術。人有疾。多自處方以療之。有集驗方數十□行於世。一日謂其子絜曰。吾退居十五年。未嘗小不懌。今意倦。豈不逝歟。就寢而絕。
〔錢氏(惟演)篋中方〕(舊闕撰人名氏)宋志一卷,佚
彭乘曰。錢文僖公集篋中方。蘇合香丸注云。此藥本出禁中。祥符中。嘗賜近臣。(墨客揮犀)
〔王氏(袞)博濟方〕宋志三卷(讀書後志。作五卷。)未見
晁公武曰。王氏博濟方三卷。皇朝太原王袞撰。慶曆間。因官滑臺。暇日出家藏七十餘方。擇其善者為此書。名醫云。其方用之無不效。如草還丹治大風。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驗。(文獻通考○按今本讀書志失載)
陳振孫曰。王氏博濟方三卷。太原王袞撰。慶曆七年序。
四庫全書提要曰。博濟方五卷。宋王袞撰。袞。太原人。其仕履未詳。惟郎簡原序。稱其嘗為錢塘酒官而已。此書。諸家書目皆著錄。惟宋史藝文志。陳振孫書錄解題。俱作三卷。晁公武讀書志。作五卷。稍有不同。蓋三五字形相近。傳寫者有一訛也。公武又稱。袞於慶曆間。
因官滑臺。暇日出家藏七十餘方。擇其善者為此書。名醫云。其方用之無不效。如草還丹治大風。太乙丹治鬼胎。尤奇驗。今案袞自序。有云向侍家君之任滑臺。道次得疾。遇醫之庸者。誤投湯劑。疾竟不瘳。據此則官滑臺者。乃袞之父。而公武即以為袞。殊為失考。袞又言。
博採禁方。逾二十載。所得方論。凡七千余道。因於中擇其尤精要者。得五百餘首。而公武乃云。家藏七十餘方。則又傳寫之誤也。原書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內。載有其文。裒輯編次。共得三百五十餘方。視袞序所稱五百首者。尚存十之七。謹分立三十五類。依次排比。從讀書志之目。
釐為五卷。其中方藥多他書所未備。今雖不盡可施用。而當時實著有奇效。足為醫家觸類旁通之助。惟頗好奇異。往往雜以方術家言。如論服杏仁則云。彭祖夏姬商山四皓。煉杏仁為丹。王子晉服四十年而騰空。丁令威服二十年而身飛。此類殊誕妄不足信。今故取服食諸法。
編附卷末。以著其謬。俾讀者知所持擇焉。
〔慶曆善救方〕宋志一卷,佚
王安石後序曰。孟子云。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臣某伏讀善救方。而竊嘆曰。此可謂不忍人之政矣。夫君者。制命者也。推命而致之民者。臣也。君臣皆不失職。而天下受其治。方今之時。可謂有君矣。生養之德。通乎四海。至於蠻夷荒忽不救之病。皆思有以救而存之。
而臣等雖賤。實受命治民。不推陛下之恩澤。而致之民。則恐得罪於天下。而無所辭誅。謹以刻石。樹之縣門外左。令觀赴者自得。而不求有司云。皇祐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序。(臨川文集)
白話文:
住在城北的園林,自稱武林居士的人,他修習導引術,服用藥餌,晚年時容貌像紅丹一樣紅潤。他特別喜愛醫術,人們有疾病,他大多自己開藥方來治療。他有數十個收集起來的有效驗方在世上流傳。有一天他告訴他的兒子絜說:「我退隱居住十五年,沒有什麼不快樂的事情,現在感覺疲倦,難道是要過世了嗎?」說完就睡下,然後就過世了。
(錢氏(惟演)篋中方)這本書原先沒有記載作者的名字,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有一卷,但已經遺失。
彭乘說:「錢文僖公收集的篋中方中,《蘇合香丸》的註解說:『這個藥本來是宮廷中使用的,祥符年間,曾經賞賜給近臣。』」(出自《墨客揮犀》)
(王氏(袞)博濟方)在《宋史·藝文志》中記載有三卷(《讀書後志》中記載為五卷。),但目前沒有看到這本書。
晁公武說:「王氏的《博濟方》有三卷,是皇朝太原人王袞所撰寫。慶曆年間,他因為擔任滑臺的官職,閒暇時拿出家中收藏的七十多個藥方,選擇其中好的編寫成這本書。名醫說,書中的藥方使用後沒有不見效的,例如《草還丹》治療大風病,《太乙丹》治療鬼胎,尤其神奇有效。」(出自《文獻通考》,註:現在版本的《讀書志》中沒有收錄這本書。)
陳振孫說:「王氏的《博濟方》有三卷,是太原人王袞撰寫的,慶曆七年有作序。」
《四庫全書提要》說:「《博濟方》有五卷,是宋朝的王袞撰寫的。王袞是太原人,他的仕宦經歷不詳細。只有郎簡的原序提到他曾經擔任錢塘的酒官。這本書,各家書目都有記載,只有《宋史·藝文志》和陳振孫的《書錄解題》記載為三卷,晁公武的《讀書志》記載為五卷,略有不同。大概是因為三和五的字形相近,抄寫的人出現了錯誤。晁公武又說,王袞在慶曆年間,因為擔任滑臺的官職,閒暇時拿出家中收藏的七十多個藥方,選擇其中好的編寫成這本書。名醫說,書中的藥方使用後沒有不見效的,例如《草還丹》治療大風病,《太乙丹》治療鬼胎,尤其神奇有效。現在考證王袞的自序,有說到『以前跟著父親大人在滑臺任職,在路上生病,遇到庸醫,錯誤地投藥,疾病最終沒有痊癒』,根據這段話,可以知道在滑臺做官的是王袞的父親,而晁公武卻認為是王袞,實在是考證錯誤。王袞又說,他廣泛採集宮廷藥方,經過二十多年,所收集到的藥方和醫理,總共有七千多條,從中選擇最精華的,得到了五百多個,而晁公武卻說他家中收藏了七十多個藥方,這也是抄寫的錯誤。這本書很久沒有流傳版本,只有在《永樂大典》中收錄了它的內容。經過整理編輯,總共得到了三百五十多個藥方,和王袞在序中所說的五百多個相比,還保留了十分之七。謹慎地將這些藥方分為三十五類,按照順序排列,參考《讀書志》的目錄,整理為五卷。其中的藥方和藥物,很多是其他書籍沒有記載的。現在雖然不一定全部都能夠使用,但在當時確實具有神奇的療效,足夠幫助醫生觸類旁通。只是內容頗為偏好奇怪,經常夾雜著方術家的說法,例如論述服用杏仁就說:『彭祖、夏姬、商山四皓,煉杏仁成丹,王子晉服用四十年就騰空飛升,丁令威服用二十年就身體飛起來』,這類說法實在是荒誕不實,不足以相信。現在姑且把關於服用藥物的各種方法,編寫附在書的最後,以此來揭示這些說法的謬誤,讓讀者知道如何選擇辨別。」
(慶曆善救方)《宋史·藝文志》記載有一卷,但已經遺失。
王安石在後序中寫道:「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因此有不忍人之政。』我仔細閱讀《善救方》後,感嘆說:『這可以說是符合不忍人之政了!』君主是發號施令的人,將命令施行到百姓身上的人是臣子。君臣都盡到自己的職責,天下就能得到治理。當今這個時代,可以說是有君主了。君主養育百姓的恩德,遍及四海,甚至連蠻夷荒遠之地那些難以救治的疾病,君主都想盡辦法去救助和使其存活。而我們這些雖然地位卑微的臣子,實際上是受命治理百姓的,如果不能把陛下的恩澤推廣到百姓身上,那麼恐怕會得罪天下人,無可推卸罪責。因此謹慎地把這些藥方刻在石頭上,豎立在縣衙門外面的左邊,讓前來求醫的人自己取得,不勞煩官府人員。」皇祐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寫序。(出自《臨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