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十五 (6)

1. 方論(四十三)

〔劉氏(闕名)醫統管見〕未見

〔孫氏(偉)經驗藏書〕二卷,未見

〔良朋彙集〕五卷,存

亡名氏序略曰。燕山孫子。慷慨好義士也。諱偉。號望林。今行年七十有六。自述幼因家寒。父兄教以錢行糶米為業。頗不願意。留心方術。施藥濟人。年二十許。涉歷江湖。流寓楚之常山。賣藥數載。思歸故里。遂於崇文門內懸壺。二十餘年。每見重於當代之王公大人。延請招致。

迨無虛日。後又進內院供事十四年。在方略館。霑恩授貴州關山嶺管驛。因年近古稀。隻身萬里。告職還里。有五十年行道所積之方。集成二卷。名曰經驗藏書。將版駝進京城。刷印三千餘部行世。偉自說近日又得許多奇方。可惜無傳。吳德老憫公之志曰。新書之費幾何。首舉者屬余。

為公前驅。同友中有情願相幫任。如之大家作此功德。故爾同一發心。刊刻藥書,一部五卷。分金木水火土名。標曰良朋彙集。此書不蹤別書。不言脈理。不諳文法。皆大家與眾人所有經驗應手家藏。海外異人。種種秘方。雜集成書。雖不能以理言動高明。用方救人。效在頃刻。

雖隔山一照。其病即靈。用藥無不效也。誠信然耳。燕山黃子聞其說而嘉之。愚昔勷良友劉子。彙集古今方書脈理經絡藥性病機。無不備載。名曰醫統管見。繕寫成書。宛然如昨。撫舊帙而太息。感遺物而興懷。則於孫子是書也。知為濟物利人。登俗仁壽之至意云。

〔吳氏(世昌)奇方類編〕二卷,存

〔董氏(紀)正誼堂課餘〕二卷,未見

鳳陽縣誌曰。董紀。字仲修。丹徒人。幼多病。於諸方書無不讀。病既愈。醫亦精。康熙末盧鳳道鮑鈐延至鳳陽。遂占籍焉。性恬靜工書。善寫菊。著正誼堂課餘二卷。論證九十三條。經三十年而後脫稿。一時推重。

〔蔡氏(溥)狐白集〕未見

〔醫統〕未見

鳳陽縣誌曰。蔡溥。字公濟。善醫。所著狐白集。醫統。藏於家。卒。年八十四。

〔沈氏(國柱)醫通〕四十卷,未見

淳安縣誌曰。沈國柱。字公任。其先越之山陰人。來寓邑東茶坡。徙居賦溪遂家焉。國柱妙解經脈。病必理其本。處劑不過數種。或直用古人傳方輒效。然至其隨手之變。則又自用我法。往往以意之。嘗取黃帝脈書為宗。而旁引諸所論。疏通證明之。著為醫書四十卷。青溪診籍一卷。

有以病請。不因寒暑豐嗇為去留。國朝雍正中。嘗與鄉飲賓筵。蓋亦今之越人也。

〔青溪診籍〕一卷,未見

〔王氏(納表)醫方解〕未見

按上見於建德縣誌。

〔趙氏(世熙)河洛醫宗〕未見

按上見於嘉定縣誌。

〔汪氏(光爵)醫要〕未見

唐大烈曰。汪纘功。名光爵。號學舟。太學生。屢試不售。考授州同知。遂業醫。治病多奇中。載在吳縣誌。及蘇州府醫學志。年五十六歲。歿於康熙五十七年。著有醫要若干卷。未梓行世。而同學多有傳抄為秘本者。(吳醫匯講)

白話文:

[方論(四十三)]

《劉氏(姓名不詳)醫統管見》這本書沒有找到。

《孫氏(偉)經驗藏書》這本書有兩卷,也沒有找到。

《良朋彙集》這本書有五卷,現在還存在。

有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作者寫序說:燕山的孫先生,是個慷慨仗義的人,名叫偉,號望林,現在七十六歲。他自己說,小時候因為家裡貧寒,父親和哥哥讓他做買賣米糧的生意,他很不喜歡,反而用心研究醫術,用藥救濟百姓。二十歲左右,他走遍各地,在楚地的常山一帶賣藥好幾年,後來想念家鄉,就回到京城崇文門內掛牌行醫,二十多年來,受到當時的王公貴族重視,常常被邀請去看病。

幾乎每天都有人來請他看病。後來他又進了皇宮太醫院工作十四年,在方略館任職。受到皇帝恩典,被任命為貴州關山嶺管驛的官員。因為年紀大了,又獨自一人遠赴萬里,所以辭官回到家鄉。他把自己五十年行醫的經驗,整理成兩卷書,取名《經驗藏書》,並將書版帶到京城印刷了三千多部流傳於世。孫偉自己說,最近又得到了很多奇特的藥方,可惜沒有傳承下來。吳德老很同情孫偉的願望,他說,印書的費用需要多少?我願意第一個捐款,為您出力。其他朋友也願意幫忙。大家一起做這件善事,所以就共同發心,刊印了一部五卷的醫藥書籍,按照金、木、水、火、土來分類,命名為《良朋彙集》。這本書不模仿其他醫書,不講脈理,不講究文章寫法,都是大家和眾人多年來經驗所得,以及海外奇人的各種秘方,雜亂地整理成書。雖然不能從醫理上說得高明,但是用藥救人,效果非常快。

即使隔著山遠遠看一眼病人的情況,也能用藥治好,效果神奇,用藥沒有不靈驗的,這是真的。燕山黃先生聽了這件事後非常讚賞。我以前協助我的好朋友劉先生,蒐集整理古今的醫書,包括脈理、經絡、藥性和病機等等,全部都詳細記錄,編成一本書,命名為《醫統管見》。書稿還保留著,就像昨天才寫好的一樣。撫摸著舊書稿,感嘆時光流逝,感慨著舊物,也體會到孫先生這本書,是用來救濟百姓、幫助他人、達到仁壽境界的用意。

《吳氏(世昌)奇方類編》這本書有兩卷,現在還存在。

《董氏(紀)正誼堂課餘》這本書有兩卷,沒有找到。

《鳳陽縣誌》記載:董紀,字仲修,是丹徒人。他小時候常常生病,讀了很多醫書,病好之後,醫術也很精通。康熙末年,他被盧鳳道的鮑鈐延請到鳳陽,就在那裡定居。他性情恬靜,擅長書法,也擅長畫菊花。他寫了《正誼堂課餘》兩卷,討論了九十三條醫學觀點,花了三十年才完成,當時人們都很推崇這本書。

《蔡氏(溥)狐白集》和《醫統》這兩本書都沒有找到。

《鳳陽縣誌》記載:蔡溥,字公濟,擅長醫術,他寫的《狐白集》和《醫統》兩本書,藏在家中,後來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沈氏(國柱)醫通》這本書有四十卷,沒有找到。

《淳安縣誌》記載:沈國柱,字公任,他的祖先是越地山陰人,後來遷居到淳安縣東茶坡,又搬到賦溪定居。沈國柱精通經脈學說,看病一定找出病根,開藥不過幾種,有時直接用古人流傳的藥方,效果就很好。至於他隨機應變的用藥方式,則是他自己獨到的方法,往往依照自己的想法來。他曾經以黃帝的脈書為主要依據,旁徵博引,闡述說明,寫成了四十卷的醫書,以及《青溪診籍》一卷。

有人請他看病,他不會因為天氣冷熱或家庭貧富而有所偏頗。清朝雍正年間,他曾經參加鄉飲賓的宴會,他也是當時越地的人。

《青溪診籍》這本書有一卷,沒有找到。

《王氏(納表)醫方解》這本書沒有找到。

上面這本書的記載見於《建德縣誌》。

《趙氏(世熙)河洛醫宗》這本書沒有找到。

上面這本書的記載見於《嘉定縣誌》。

《汪氏(光爵)醫要》這本書沒有找到。

唐大烈說:汪纘功,名光爵,號學舟,是個太學生,多次考試都沒有考上,後來被授予州同知的官職,於是開始學習醫術。他治病常常能準確命中病因。這些事蹟記載在《吳縣誌》和《蘇州府醫學志》中。他五十六歲時去世於康熙五十七年。他寫了《醫要》若干卷,但沒有刊印出來,他的同學大多抄錄並視為珍藏的秘本。(資料來源:《吳醫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