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六十五 (5)
卷六十五 (5)
1. 方論(四十三)
四庫全書提要曰。景日昣。字東陽。登封人。康熙辛未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史部地理類存目說嵩注)
〔亡名氏醫師秘笈〕二卷,存
申贊皇序曰。秘笈一書。乃滇南云州學博李君九莖之祖上發公作。令山東聊城時。有隱君子。流寓其地。為人治病多奇效。乃父言恭公延之再三。其人誓不入官衙。後感其誠。出是書以授曰。讀此可以為良醫矣。次日其人即去。蓋隱者之秘笈也。乾隆四十二年。順寧太守佛尼勒捐資刻成。
余適遊宦滇南。因得之。余觀是書所言。以太極陰陽。河圖洛書。先後天之理。闡素問靈樞難經金匱之旨。發前人所未發。實醫道之根源。而其脈證經藥。又簡而明。切而要。誠渡世之寶筏也。同志者勿忽諸。
〔陳氏(治)證治大還〕四十卷,存
〔李氏(菩)雜證要訣〕二卷,存
〔治痧要略〕二卷,存
〔端木氏(縉)醫學彙纂指南〕八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上國朝端木縉撰。縉字義標。當塗人。是書成於康熙丁亥。摘取古今醫書。薈萃成帙。每病之下。先詳脈理。次病因。次現證。次治法。頗為明析。惟於素問五運六氣。拘執過甚。未免失於泥古。又第七卷所列醫集。惟載近人治驗。而古法一概不錄。雖醫貴因時。又不免局於目見矣。
〔錢氏(峻)經驗丹方匯綸〕一卷,存
〔俞氏(煥)丹方類綸〕一卷,存
自序略曰。余嘗謂人生而無濟於人者。君子之謂虛生。苟徒自為調攝。而秘藏不以告人。則黃帝岐伯之術。何以流傳至今。而盧公扁鵲何以有不自醫之說哉。故嘗與大兄爾介仲兄彥方。精選藥料。秘製丸散。若寸金丹。催生丸。及太乙靈膏。普施廣送。毫不取其直。此固遠邇所感知者。
然猶以為傳藥不如傳方。蓋傳藥則吾一家能辨。而傳方則人人可辨也。乃網羅舊聞。摭拾新編。幾費採擇。而後付剞劂。將以布諸海內。俾遠鄉僻壤之家。鹹得一目瞭然。思所以預防而療治之。以無負余意。其有未曾經驗者。概不收錄。書既成。仍顏之曰丹方類編。蓋吳門錢青棆先生舊有此書。
沈子懷玉曾為重梓。而徐子鎔與慕琛吳尚採諸公皆有序。余往求原本不可得。倩友抄錄一通。今踵刻多方。另為開雕。而仍用其名者。不敢忘其所自也。且亦遂余凜遵庭訓。與人為善之素志也。故序數言於簡端。以告當世之閱是編者。
周朗序曰。余不敏。少所指授。弗能為良醫。竊意濟人利物之事。隨在可行。居嘗與四方君子。咨諏藥石。又嘗周歷吳越諸邦。所在延訪古先名手醫方若干。匯為一冊。試之輒效。用之通神。私竊自喜。藉此可以利物濟人矣。比年秋謀付梓人。流之於世。適新安俞君曉園重刻經驗丹方類編。
余既重樂此書之大有利濟於人物也。余正重樂此書之適相浹洽於鄙衷也。爰揀生平編集奇方一冊。附刻於後。夫故未敢妄附於為良之列。亦用自托於一介存心之意云。
白話文:
方論(四十三)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景日昣,字東陽,是登封人,在康熙辛未年考中進士,官做到戶部侍郎。(《史部地理類存目》中提到他註解過《嵩山志》)
《亡名氏醫師秘笈》共二卷,現存。
申贊皇在序中寫道,《秘笈》這本書,是雲南雲州學博李九莖的祖先發公所作。發公在山東聊城時,有一位隱士住在當地,替人治病效果非常好。發公的父親言恭公多次請他出仕,但隱士堅決不願做官。後來被言恭公的誠意感動,便拿出這本書給他,說:「讀懂這本書,就可以成為良醫了。」第二天,隱士就離開了。這可說是隱者的醫學秘笈。乾隆四十二年,順寧太守佛尼勒出資將這本書刊印。
我(申贊皇)曾到雲南做官,因此得到了這本書。我看這本書的內容,運用太極陰陽、河圖洛書、先天後天的道理,來闡釋《素問》、《靈樞》、《難經》、《金匱要略》的精髓,發揮了前人未曾發明的觀點,實在是醫學的根本。而且它所講的脈象、病證、用藥,都簡潔明瞭,切中要點,實在是救世的寶筏。希望有志於醫學的人不要輕忽它。
《陳氏(治)證治大還》共四十卷,現存。
《李氏(菩)雜證要訣》共二卷,現存。
《治痧要略》共二卷,現存。
《端木氏(縉)醫學彙纂指南》共八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記載,這本書是清朝端木縉所著,端木縉字義標,是當塗人。這本書成書於康熙丁亥年。他廣泛摘錄古今醫書,彙編成冊。每講到一個病,先詳細說明脈象,再說病因,然後是症狀,最後是治療方法,寫得相當清楚明白。只是在《素問》的五運六氣學說上過於拘泥,不免有些食古不化。而且第七卷所列的醫學案例,只記載了近代人的治療經驗,而沒有收錄古代的方法。雖然醫學重視因時制宜,但這樣又未免過於局限於眼前的見聞了。
《錢氏(峻)經驗丹方匯綸》共一卷,現存。
《俞氏(煥)丹方類綸》共一卷,現存。
俞氏在自序中略述道:「我曾說過,人生在世如果不能幫助他人,那就是白活一場。如果只懂得自己保養身體,卻把醫方秘藏起來不告訴別人,那麼黃帝、岐伯的醫術又怎能流傳到今天?盧醫和扁鵲又怎會說不能只醫自己呢?因此,我曾與我的大哥爾介、二哥彥方,精選藥材,祕製丸散,例如寸金丹、催生丸和太乙靈膏等,廣泛施送給需要的人,從不收取任何費用。這件事遠近的人都知道。
然而,我認為傳播藥物不如傳播藥方。因為傳播藥物,只有我們一家能辨認,但傳播藥方,則是人人都能辨認。所以我蒐羅舊有的文獻,摘取新的內容,費了很多心力才編輯完成,並刊印出來,希望可以廣傳到全國各地,讓偏遠地區的人家也能一目瞭然,懂得如何預防和治療疾病,這樣才不會辜負我的心意。凡是沒有經過我驗證的藥方,一概不收錄。書完成後,仍然命名為《丹方類編》。因為吳門的錢青棆先生之前也有一本同名的書。
沈子懷玉曾經重新刊印過這本書。徐子鎔和慕琛、吳尚採等人都為這本書寫了序。我曾想找原本來看,卻找不到,只好請朋友抄錄一份。現在我重新刊印這本書,並且重新刻版,但仍然沿用舊名,是不敢忘記它的由來。同時,也希望能完成我一直以來遵循庭訓、與人為善的心願。因此我寫了這篇序,告訴後世閱讀這本書的人。」
周朗在序中說:「我不聰明,從小沒有受到很好的醫學指導,所以不能成為良醫。但我認為幫助人、造福社會的事,隨時隨地都可以做。我曾經和各地的賢達人士討論藥物,也曾走遍江浙一帶,到處尋訪古代名醫的醫方,匯集成一冊。經過試驗,發現這些藥方效果很好,使用起來也神奇有效,我私下感到高興,覺得可以藉此幫助和救濟他人。近年來,我打算將這些醫方付梓刊印,讓它們流傳於世。正好新安的俞君曉園重新刊印了《經驗丹方類編》。
我認為這本書非常有利於幫助人們,也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因此,我揀選了我平生編輯的奇方一冊,附在這本書的後面一起刊印。我不敢妄稱自己是良醫,只是想以此表達我的一點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