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三十二 (6)
卷三十二 (6)
1. 方論(十)
卻止得三百一十八法。於三百九十七法中。尚欠七十八法。觀其序文。乃如彼考。其所計乃如此。則知其猶未能灼然。以得其實數。而無疑也。故下文細數中。止重敘六經霍亂痓濕暍陰陽易差後勞復諸法而已。彼可汗不可汗等諸法。再不重敘也。近批點傷寒論者。何不考其非。
乃一宗其所鈐字號,而不敢少易乎。(溯洄集)
萬全曰。傷寒鈐法。好事者為之也。後世信之。誤人多矣。予初喜其書。取而讀之。亦未覺其謬也。及研精乎軒岐之旨。紬繹乎仲景之書。始知其謬。蓋天以六氣為節。地以五行為制。以之紀年。則三十年為一周。則觀其勝負之變。以之步時。則六氣為一周。其分其主客之令。
其所論者。皆風寒暑濕燥火之氣。雨晹寒暑之變。昆蟲草木之化。病機色脈之應。非為傷寒立說也。今為鈐法者。以病日為司天。以人命求病原。則一人之身。平日只有二經之病。何其繆也。乃計日以傳經。歸號以主治。則尤繆之甚也。惟汗瘥棺墓之說。庶幾近理。病之瘥甚。
多有不中。其三百九十七法。一百十三方之數。又豈能數傷寒之變哉,(保命歌括)
徐春甫曰。傷寒鈐法。馬宗素程德齋撰。按日時受病為治法。與仲景不同。實非至理。用之者。不徒無益。反而加害也。姑存其名。以備顧問耳。(古今醫統)
〔杜氏(本)傷寒金鏡錄〕一卷,存
自序曰。凡傷寒熱病傳經之邪。比雜病不同。必辨其脈證舌。表裡汗下之。庶有不誤。況脈者血之府也。屬陰。當其得病之初。正氣相搏。若真氣未衰。脈必滑數而有力。病久數甚。氣衰。脈必微細而無力。方數甚也。但能養陰退陽。此識脈之要也。或初病。即惡寒發熱。後必有渴水燥熱之證。
或逆厥而利。此熱證傳經之邪也。若始終皆熱證。惟熱而不惡寒。故傷寒為病。初則頭痛。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證。一病便有熱厥泄利。或但惡寒。而無發熱。此寒證也。此識證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竅。於舌心屬火。主熱。象離明。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
表邪入於半表半里之間。其舌色變為白苔。而滑見矣。切不可不明表證。故邪得於里未罷。則舌必見黃苔。乃邪已入於胃。急宜下之。苔黃自去。而疾安矣。至此醫之不依次序。誤用傷丸。失於遲下。其苔必黑。變證蜂起。此為難治。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無一生。此心火自炎。
與邪熱二火相乘。熱極則有兼化水象。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若乃臟腑皆受邪毒日深。為證必作熱證。雖宜下之乃去胃中之熱。否則其熱散入絡臟之中。鮮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則紅。過則薪為黑色炭矣。此亢則害承乃制。今以十二舌明著。猶恐未盡諸證。復作二十四圖並方治列於下。
白話文:
方論(十)
(有人)整理出三百一十八種治療方法,在原本的三百九十七種方法中,還缺少七十八種。看他寫的序文,就像是這樣考察計算的,可以知道他還沒能確實掌握到真正的數量,所以才會有疑問。因此,後面的詳細說明中,只重新敘述了六經霍亂、抽搐、濕病、中暑、陰陽易病、以及病後勞復等幾種治法而已。至於發汗或不發汗等其他治法,就沒有再重複敘述。現在那些批評《傷寒論》的人,為何不考證一下其中的錯誤呢?
(那些人)只是一味地遵循書上的印記符號,不敢稍微更改。(出自《溯洄集》)
萬全說:《傷寒論》的印記方法,是好事的人編造的。後世的人相信它,反而誤導了很多人。我起初很喜歡這本書,拿來讀的時候,也沒有發現其中的謬誤。等到我深入研究了黃帝和岐伯的醫理,仔細研究了張仲景的著作,才開始知道它是錯誤的。因為天以六氣變化為節律,地以五行相生相剋為法則。用來紀年,三十年為一個週期,觀察陰陽勝負的變化;用來推算時間,六氣為一個週期,有主客之分。
《傷寒論》所討論的,都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以及雨、晴、寒、熱的變化,昆蟲、草木的生長變化,病機、面色、脈象的對應關係,而不是單單為了傷寒病而立論的。現在那些用印記方法的人,把發病的日子當作司天之氣,根據病人的生辰八字來推求病因,那麼一個人的身體,平常就只有兩條經脈會生病,這實在太荒謬了。還根據發病日期來判斷傳變的經脈,按照印記符號來決定治療方法,那就更加荒謬了。只有「汗解就痊癒、不汗解就死亡」的說法,還算勉強接近事實。病癒與否,很多時候都說不准。至於它所說的三百九十七種治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又怎麼能夠涵蓋傷寒病的所有變化呢?(出自《保命歌括》)
徐春甫說:《傷寒論》的印記方法,是馬宗素和程德齋撰寫的。他們按照發病的時間來決定治療方法,與張仲景的理論不同,實在不是真理。使用這種方法,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加重病情。姑且保留它的名稱,用來參考而已。(出自《古今醫統》)
《杜氏(本)傷寒金鏡錄》
(這本書的)自序說:凡是傷寒熱病傳變的邪氣,和一般雜病不同,一定要辨別它的脈象、證候、舌象,分清表裡、汗、吐、下的治療方法,才能避免誤診。況且脈搏是血的府邸,屬於陰。當剛開始得病時,正氣與邪氣相搏,如果正氣還沒有衰弱,脈象必定是滑數而且有力的。病久了,脈象數而細,氣衰,脈象必定是微細而無力的,方劑也會越來越多。只要能夠滋養陰氣,退散陽熱,就是認識脈象的要領。有的人剛開始得病,就怕冷發熱,後來必定會有口渴、燥熱的症狀;也有的人是出現四肢厥冷、下利的症狀,這些都是熱證傳經的邪氣。如果從頭到尾都是熱證,只有發熱而不怕冷,這是和傷寒的發病情況不同的。傷寒的發病,剛開始只是頭痛,一定沒有發熱、怕冷、口渴的症狀。如果一得病就有熱厥、泄利,或者只有怕冷而沒有發熱,這就是寒證。這是辨別證候的關鍵。至於舌頭,是心臟的竅穴,舌尖屬火,主熱,象徵離卦。人剛得病,邪氣在表,舌頭自然是紅色的,沒有白苔等其他顏色。如果表邪進入半表半裡之間,舌苔就會變成白色而且滑膩。一定不能不清楚表證。如果邪氣進入裡部還沒有清除,舌苔必定會出現黃苔,這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胃了,應該趕快攻下,黃苔自然就會消失,病也就會好了。如果這時醫生沒有按照順序治療,誤用傷寒藥,耽誤了攻下的時機,舌苔必定會變黑,各種變證就會一起出現,那就很難治療了。如果舌苔看起來像漆黑的光澤,十有八九是無法救治的。這是心火自己燃燒,與邪熱兩種熱邪相結合造成的。熱到極點,就會兼有水象,所以顏色從黑色來對應水化的現象。如果臟腑都受到邪毒的侵害越來越深,形成的證候一定是熱證。雖然應該攻下,也只是去除胃中的熱邪,否則熱邪散入絡脈臟腑之中,很少有能夠活下來的。這就像火自己燃燒,剛開始是紅色,燃燒過度就會變成黑色的炭。這是亢進的危害導致承載它的人受到傷害。現在用十二種舌象來詳細說明,恐怕還沒有涵蓋所有的證候,所以又畫了二十四種圖並列出治療方法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