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九 (6)
卷四十九 (6)
1. 方論(二十七)
今故博採古先必驗之方。掇拾家傳已試之說。盡其底蘊。萃以成編。流行於時。以備披擇。雖起死之妙。未敢自矜於前賢。然使沉疴之人。不返為藥石所誤。則是書之傳。豈曰小補。嘉定六年十月日。承節郎新監饒州在城適稅張松茂之序。(附於元板傷寒百問卷首)
〔劉氏(開)方脈舉要〕佚
按上見於南康府志。
〔已效方〕佚
按上見於朱氏集驗方。
〔溫氏(大明)隱居助道方服藥須知〕(百家名書。改作海上仙方前集。)一卷,存
自序曰。余家世南京。高祖因宦遊。寄跡四明。所謂醫書奧旨。初得醫師王承宣心傳之妙。更歷三世。至先君制干。隨侍魏丞相入都城。遂以儒醫名於時。余讀父書。密受奧旨。自淳熙改元。始續先業。遍遊京邑。才七八年。因己出入士大夫之門。而朝野以是草木知己,迨今四十餘歲。
備見先輩後輩。初學未學。興廢不一。蓋由用藥治病。僥倖於目前。故福善禍淫。報應於身後。籲可憫也。餘日迫桑榆之景。心棄利名。隱居求志。恨無以惠人。取五世家傳名方。並生平行醫應效丸散與夫古今聖賢諸方。歷學請問四方名士。海上良法。集為一冊。計詩七十七首。
的有起死還生之效。活人以代耕。設或私藏。則所濟者狹矣。謹錄施以傳。非惟世人有疾者。一展卷而識之。得此者。亦可以自助。豈曰小補之哉。時嘉定丙子中秋日。學道隱居溫大明謹序。
〔劉氏(信甫)活人事證方〕二十卷,存
小引曰。余幼習儒醫。長遊海外。凡用藥取效者。及秘傳妙方。隨手抄錄。集成部帙。分為門類。計二十餘卷。每方各有事件引證。皆可取信於人。並系已試經效之方。為諸方之祖。不私於己,以廣其傳。庶使此方以活天下也。桃溪居士劉信甫編。
葉麟之序曰。醫家之攻疾。如兵家之攻敵。其術一也。是以古之善用兵者。決機制勝。雖若縱橫出於己。然求其謀計之所施。無不暗合古法。如韓信之背水。虞詡之增灶。往往皆祖孫吳之故智。此無他。取事之已然者。以為證。果何往而不收效耶。兵家且然。而況於醫家之療病者哉。
考之往昔。以醫名世者。無出扁鵲和緩之右。觀其望齊侯而退走。辭晉侯而弗治。亦不過按疾在骨髓膏肓。而為之辭。然後知不證以古方。而嘗試以私意者。皆非三折肱之良醫也。桃溪居士劉君信父。本儒家者流。屢擯名場。而壯志弗就。乃斂活國之手。而為活人之謀。既而思之。
囊有妙劑。僅可以濟一隅。曷若鳩千金之秘方。足以惠天下之為博也。於是此書作焉。夫作非己私。而證以成效。欲使觀者有據。而用者不疑。仁矣哉。信父之用心也。予嘗怪世之庸醫。未必得周官十全之術。設或遇人危篤之疾。反欲自珍其藥。以為要利之媒。貪心未饜。雖匕劑而不輕試。
白話文:
方論(二十七)
現在廣泛採集古代確實有效的藥方,收集整理各家流傳且經過驗證的說法,深入探討其精髓,匯集成冊,希望能流傳於世,供大家選擇使用。雖然不敢自誇有起死回生的神效,勝過前賢,但希望讓身患重病的人,不會因為錯誤的藥物治療而耽誤病情,那麼這本書的傳世,也算是不小的幫助吧。嘉定六年十月,承節郎新監饒州在城適稅張松茂所作的序。(附在元代刻印的《傷寒百問》卷首)
〔劉氏(開)方脈舉要〕已失傳
據說在南康府志中曾有記載。
〔已效方〕已失傳
據說在朱氏《集驗方》中曾有記載。
〔溫氏(大明)隱居助道方服藥須知〕(百家名書,改名為《海上仙方前集》)一卷,現存
這本書的自序說:我的家族世居南京,高祖因為做官而遊歷各地,最後在四明定居。他最初從醫師王承宣那裡學到了醫學的精髓。經過三代,到了我的父親制干,他跟隨魏丞相入京,因此以儒醫聞名於當時。我閱讀父親的著作,暗中領悟了醫學的奧秘。從淳熙改元開始,我開始繼承祖業,遊歷京城,大概過了七八年。因為我經常出入官宦人家,所以朝廷內外都把我當作知己。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
我看到前輩和後輩,初學或未學醫的人,醫術發展和衰退的情況各有不同。這主要是因為用藥治病只求眼前的效果,所以行善或作惡,最終都會報應到自身。這真是令人感到可悲啊!我現在已經到了晚年,看淡了名利,隱居山林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是遺憾沒有辦法幫助更多的人。因此我將五代家傳的著名藥方,以及我行醫多年來有效驗的丸散藥方,還有古代聖賢的藥方,廣泛收集、研究,並向各地的名醫請教,從而編成了這本書,總共有詩七十七首。
這些藥方有的具有起死回生的功效,能救活病人如同耕種一樣重要。如果私藏而不公開,那麼能救助的人就太少了。因此我把它記錄下來,廣泛流傳,不僅能讓生病的人一打開書就能了解藥方,得到此書的人也能幫助自己,這難道不是一點點的幫助嗎?時間是嘉定丙子年中秋,學道隱居的溫大明謹序。
〔劉氏(信甫)活人事證方〕二十卷,現存
這本書的序言說:我從小學習儒學和醫術,長大後遊歷海外。凡是用藥有效的藥方,以及祕傳的妙方,我都隨手記錄下來,整理成書,分為不同的類別,總共二十多卷。每個藥方都有具體的事例和證明,都是可以令人信服的,而且都是已經試用過的有效藥方,是所有藥方的祖宗。我不會把這些藥方私藏,而是廣泛傳播,希望能用這些藥方來救治天下的人。桃溪居士劉信甫編著。
葉麟之所作的序言說:醫家攻克疾病,就像兵家攻打敵人,其道理是一樣的。因此,古代善於用兵的人,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決斷,取得勝利。雖然看起來好像是自己的謀略,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他們的策略都暗合古代兵法。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虞詡的增灶計策,實際上都是借鑒孫吳的智慧。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都從以前的事例中汲取經驗。所以,只要能從以往的事例中汲取經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取得成功。兵家如此,更何況醫家治療疾病呢?
考察過去,以醫術聞名於世的,沒有超過扁鵲和緩兩位的。看他們對齊桓公望而退走,拒絕為晉侯治病,也只是因為他們判斷疾病已經深入骨髓膏肓,難以醫治,所以才拒絕。由此可知,不借鑒古方,而是憑藉自己的想法來嘗試治療的人,都不是有經驗的好醫生。桃溪居士劉信甫,本來是儒生,屢次在科舉考試中落榜,壯志難以實現。於是,他放棄了治理國家,轉而從事救助百姓的醫業。他仔細思量,
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妙藥,只能幫助到一部分人,不如收集天下所有的秘方,來廣泛救助天下人。因此,這本書就誕生了。這本書的編纂不是為了他個人的私利,而是為了證明藥方的療效,希望能讓閱讀的人有所依據,讓使用藥方的人不再疑慮,這真是仁德之舉啊!信甫的用心良苦啊!我常常奇怪,世上那些庸醫,沒有學到周朝醫官十全的醫術。如果遇到病人病情危急,反而想把藥藏起來,作為謀利的工具。貪婪的心永遠無法滿足,即使是小小的藥劑,也不輕易拿出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