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三 (4)
卷四十三 (4)
1. 方論(二十一)
孫兆序曰。夫外臺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樞要之謂也。唐王燾臺閣二十餘年。久知弘文館。得古今方。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採摭。集成經方四十卷。皆諸方秘密樞要也。以出守於外。故號曰外臺秘要方。凡一千一百單四門。以巢氏病源。諸家論辨。各冠其篇首。
一家之學。不為不詳。王氏為儒者。醫道雖未及孫思邈。然而採取諸家之方。頗得其要者。亦崔氏孟詵之論也。且古之如張文仲集驗小品方。最為名家。今多亡逸。雖載諸方中。亦不能別白。王氏編次。各題名號。使後之學者。皆知所出。此其所長也。又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
其法云亡且久。故取灸而不取針。亦醫家之弊也。此方撰集之時。或得缺落之書。因其闕文。義理不完者多矣。又自唐歷五代。傳寫其本。訛舛尤甚。雖鴻都秘府。亦無善本。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承命。㲋其書方證之重者刪去。以從其簡。經書之異者。註解以著其詳。
魯魚亥豕。煥然明白。臣謂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漢。正以侍醫李柱國較方伎。亦未嘗命儒臣也。臣雖濫吹儒學。但盡所聞見。以修正之。有所闕疑。以待來哲。總四十卷。並目錄一卷。恭惟主上盛德承統。深仁流化。頒此方論。惠及區宇。贊天地之生育。正萬物之性命。
使歲無疵癘。人不夭橫。熙熙然樂於聖造者也。前將仕郎。守殿中丞。同校正醫書。臣孫兆謹上。
洪邁曰。外臺秘要。載制虎方。稱到山下先閉云云。虎即走。予謂人卒逢虎。魂魄驚怖。竄伏之不暇。豈能雍容步趨。仗咒語七字而脫耶。因讀北方。聊書之以發一笑。此書。乃唐王珪之孫燾所作。本傳云。燾視母疾。數從高醫遊。遂窮其術。因以所學作書。討繹精明。世寶焉。蓋不深考也。(容齋四筆)
趙希弁曰。外臺秘要方四十卷。上唐王燾撰。燾之序云。嘗得古方書數千百卷。因述諸病證候。刪集方藥符禁針灸之法。
陳振孫曰。外臺秘要四十卷。唐鄴郡太守王燾撰。自為序。天寶十一載也。其書博採諸家方論。如肘後千金。世尚多有之。至於小品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猶間見於此書。大凡醫書之行於世。皆仁廟朝所校定也。按會要嘉祐二年。置校正醫書局於編集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
張洞校勘。蘇頌等併為校正。後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之序。下國子監板行並補註本草圖經。千金翼方。金匱要略。傷寒論。悉從摹印。天下皆知學古方書。嗚呼。聖朝仁民之意溥矣。
王禕曰。王燾外臺秘要所言。方證符法灼灸甚詳。然謂針能殺生人。而不能起死人。則一偏之論也。(青岩叢)
白話文:
孫兆序言說:所謂《外臺》,指的是像刺史一樣的地方官府,而《秘要》,則是秘密且重要的關鍵之意。唐朝的王燾,在朝廷任職二十多年,長期在弘文館工作,得以接觸古今醫方,上自神農,下至唐朝,無不廣泛收集,彙集成醫方四十卷,都是各醫方中的秘密精華。因為他要到外地任官,所以稱為《外臺秘要方》。全書共有一千一百零四個分類,每一類都以巢元方《病源》的相關內容,以及各家醫學論述作為開頭,可說是相當詳盡。王燾本身是讀書人,醫術雖然比不上孫思邈,但是採集各家醫方,頗能掌握重點,這也符合崔氏和孟詵的評價。而且古代像張文仲所著的《集驗小品方》,是當時的名家之作,現在大多失傳,雖然有些內容散見在其他醫方中,但也無法明確辨識,王燾將這些醫方加以編排整理,並註明出處,讓後來的學者都能知道醫方的來源,這是他的優點。另外,王燾認為針刺可以使人喪命,但不能使人起死回生,而且針法失傳已久,所以他採用灸法而不採用針法,這也是醫家的偏頗之處。這部醫方在編撰時,可能有些地方有所遺漏,因此有些內容的義理不夠完整。再加上從唐朝到五代,經過多次傳抄,錯誤更多,即使是皇室藏書的秘府,也沒有好的版本。國家下令讓儒臣校正醫書,我奉命將書中重複的醫方和內容刪除,使其更簡潔;對於有歧異的內容,則加以註解,使之更為詳盡,讓錯字和混淆不清的地方,都能明確辨識。我認為,三代之後,文物最鼎盛的時代,當屬西漢,只因當時侍醫李柱國只著重醫術,而未曾下令儒臣校正醫方。我雖然粗淺地學習儒學,但也盡我所知所見,加以修正,如有不足或疑問之處,就留待後來的賢哲來補充。全書共有四十卷,加上目錄一卷。恭敬地感佩皇上以盛德繼承大統,深厚的仁愛廣施教化,頒布這部醫方,恩澤遍及天下,讚美天地化育萬物的恩德,匡正萬物的生命,使年歲沒有疾病流行,人民不會夭折橫死,大家都能歡樂地享受聖明的君王所創造的太平盛世。前將仕郎、守殿中丞、同校正醫書臣孫兆謹上。
洪邁說:《外臺秘要》中記載了制伏老虎的方法,說到山下時要先閉氣等等,老虎就會逃跑。我認為,人一旦遇到老虎,一定會驚慌失措,連躲藏都來不及,哪能從容不迫地走著,靠著七個字的咒語就能脫險呢?這只是讀到北方書籍,順便寫出來讓大家一笑。這本書是唐朝王珪的孫子王燾所寫,正史記載說,王燾為了照顧母親的疾病,多次向名醫請教,鑽研醫術,並根據所學著書,內容探討精闢,被世人所寶重。看來,這都是不深入考證的說法。(《容齋四筆》)
趙希弁說:《外臺秘要方》共四十卷,是唐朝王燾所撰寫。王燾在序言中說,他曾經得到數千百卷古醫方書籍,因此整理各種疾病的症狀,刪選彙集了藥方、符咒、禁忌和針灸的方法。
陳振孫說:《外臺秘要》共四十卷,是唐朝鄴郡太守王燾所撰寫,並親自寫了序言,時間是天寶十一載。這本書廣泛採集各家的醫方論述,像《肘後備急方》和《千金方》等,當時還很常見,至於《小品方》、《深師方》、《崔氏方》、《許仁則方》、《張文仲方》等,現在都已經失傳,還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片段。凡是醫書流傳於世的,大多是仁宗朝所校訂的。根據《會要》記載,嘉祐二年,在編集院設立校正醫書局,由直集賢院掌禹錫和林億負責校理,張洞負責校勘,蘇頌等人也一同參與校正。後來又命令孫奇、高保衡和孫兆一同校正。每完成一部醫書,就上奏給朝廷,並由林億等人為書作序,然後交由國子監刊印發行,並補充註釋《本草圖經》、《千金翼方》、《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籍,讓天下人都能學習古醫方書籍。啊!聖明的朝廷真是仁民愛物啊!
王禕說:王燾《外臺秘要》所記載的醫方、病證、符咒、灸法等都相當詳細,但是他說針刺可以使人喪命,而不能使人起死回生,這是一種偏頗的論點。(《青岩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