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七 (7)

1. 方論(三十五)

此其澤人利物。固仁者之用情也。噫。余寡昧。述群見以便自調。歇謂必傳。而斟裁劑量。亦惟執方。而舊者有以變通之耳。若夫妙參兩之用。順性命之理。弛張損益。不泥軒岐。而超悟筌蹄。顒俟醫國宗工。嗣有以開我。嘉靖乙巳孟夏望日。丹泉郭鑑書。

〔程氏(伊)釋方〕醫藏目錄四卷,存

自序曰。釋方者何。釋醫方之名也。方何以釋。曰。可以言傳者。藥之名也。可以意得者。方之義也。得名失義。不得而用矣。方之用也。妙名義而通之者也。弗通則泥。泥則偏。非唯病己。適以誤人。是故方之釋也。不容已也。夫農經昭示。某法遠垂。七方十劑之制。金匱千金之書。

雜而引之。方亦眾矣。博觀遐覽。豈難知哉。然或作聰明以加減。矜智巧而改釋。方與病違。名同意舛。作者之意。不亦邈乎。余少涉醫流。略知大旨。深懼肄業之士。童而習之。莫得其肯綮也。乃取方訓義。集藥為歌。方名八百。歌稱是焉。上稽聖經。下逮張李。旁證諸子。

附以管窺。雖童稚之階梯。亦先哲之明鑑也。若乃分部察候。辨聲視色。審盈虛以制變。達消息而攻療。則心手之妙。固用意之自得。非傳方之家。所得悉而泥之者矣。晉嘉靖丁未四月朔。新安岩鎮月溪程伊識。

□序曰。余嘗讀本草。見古昔先民。但云某藥主某病。某事有某功。或云。某藥合某藥。治某病為良。後人加之。以君臣佐使之別。制煉炮炙之宜。而方名之未立也。蓋自穴俞針石之法罕傳。而判腸割臆。刮骨續筋之法廢矣。於是乃□湯液酒□丸粒而用之。若扁鵲之傳所載。

有所謂苦參湯半夏丸之類。而方已著矣。至漢張仲景一書。極為眾方之祖。然其所云。桂枝湯。麻黃湯。芍藥甘草湯。則直以藥味名之。樸而不文。猶有上古□皇之遺意。其曰真武湯者。言北方之水也。而青龍白虎。其義皆然。標表既明。治法與在。固無事乎遠求。而亦何事乎解釋也。

晉代以來。其術漸廣。良醫如張苗宮泰李子豫輩。以及張茂先皇甫士安葛稚川陶弘景諸名士。並研精斯術。未有所撰。惟範汪方百餘卷。則其最多者也。世代日降。道術日非。其淺見薄聞者。深求隱晦。鎊為巧似。以聾瞽人之耳目。而不自知。其卑偽可厭。妾誕可恥也。於是亦□□鑿而人及有不能□者矣。

每見世之醫工。往往以相難。捕風捉影。如□□□□。良可嗤笑。新安程宗衡乃悉取諸方字為之解。集諸藥品。而為之類。名義昭然。如指諸掌。使世之用藥者。循名以究其義。因末以求其本。其於藥術。定無所得益也哉。夫宗衡之為此釋。深探力索。旁引曲證。可謂精確。

然其本意。不□為初學發蒙。世人解惑耳。□於大道玄通。博物洽聞者。則固無持於是也。宗衡名伊。字宗衡。新安岩鎮人。家世習醫。而□驚□人能涉獵書史。通大義。初學舉子業。少孤弗能就。乃□學醫云。

白話文:

這份醫書的意義在於廣泛地幫助人們,是仁者的情懷。我才識淺薄,只是整理眾人的見解,以便自我調整。我認為這些知識必須傳承下去,但藥劑的劑量,應以既有藥方為基礎,並根據情況靈活變通。至於如何巧妙地運用藥物的陰陽,順應生命的道理,適時地調整藥物的增減,不拘泥於《黃帝內經》等經典,而能超越傳統框架,期待未來有醫術精湛的醫者,能進一步啟發我。這是嘉靖乙巳年孟夏十五,丹泉郭鑑所寫。

(程伊)《釋方》這本書,是醫學典籍的目錄,共有四卷。

自序中提到,所謂「釋方」是解釋醫方的名稱。如何解釋呢?可以用語言傳達的是藥物的名稱,可以用領悟得到的是藥方的意義。如果只知藥名而不知藥方的含義,就無法正確使用。運用藥方的關鍵在於理解藥名與藥義,並且能靈活運用。不通曉藥義就會執著於字面,執著於字面就會產生偏頗,不僅耽誤自己的病情,更會誤導他人。因此,解釋藥方是非常必要的。農書中有許多關於藥理的記載,流傳至今,並有七方十劑的法則,以及《金匱要略》等經典。

收集眾多的藥方,數量繁多,廣泛閱讀並不是難事。然而,有些人自以為聰明而隨意增減藥物,自誇有智慧而擅自改動解釋,導致藥方與病情不符,藥名與藥義也產生差異,這樣就失去了作者的本意。我年輕時略有接觸醫學,略知大綱,非常擔心後學的醫者從小就習慣於這種錯誤的理解,無法掌握藥方的精髓。於是,我擷取藥方並解釋其含義,將藥物編成歌訣,收錄了八百個藥方,並用歌訣來加以說明,上溯古代經典,下至張仲景、李時珍等名家,並旁徵博引各家學說。

附帶我個人淺薄的見解,希望能作為後學入門的階梯,也作為前賢的明鑑。至於如何辨別病人的體質,觀察病人的氣色,聽病人的聲音,判斷陰陽虛實來調整藥物,根據病情變化來進行治療,這些就需要醫者用心體會才能領悟,並非只靠背誦藥方就能掌握。這是晉朝嘉靖丁未年四月初一,新安岩鎮月溪程伊所寫。

另一篇序言說,我曾經讀過《本草綱目》,發現古人只是簡單地記載某藥能治某病,某物有某功效,或者說某藥與某藥合用,治療某病效果良好。後人加以補充,區分君臣佐使,說明藥物的炮製方法,但尚未建立藥方的概念。自從針灸等醫術失傳,開刀手術也廢止後,才開始使用湯劑、酒劑和丸劑等藥物。像扁鵲的傳記中就有苦參湯、半夏丸等記載,藥方才真正出現。到了漢朝張仲景的著作,成為眾多藥方的鼻祖。但他所記載的桂枝湯、麻黃湯、芍藥甘草湯,都是直接以藥名命名,樸實無華,仍有上古時期的遺風。至於真武湯,是說北方水的意思,青龍白虎湯也是如此,藥方標示清楚,治療方法也一目瞭然,自然不需要再費力解釋。

晉朝之後,醫術逐漸發展,良醫如張苗、宮泰、李子豫等人,以及張茂先、皇甫士安、葛稚川、陶弘景等名士都精研醫術,卻沒有著作問世。只有範汪的醫方著作有百餘卷,是當時最多的。時代不斷變遷,醫道逐漸衰落,那些見識淺薄的人,反而故作高深,混淆視聽,令人感到可憎可恥。於是,後人妄加揣測,甚至連原來的含義都無法理解了。

我經常看到世上的醫生,互相攻擊,捕風捉影,實在可笑。新安程宗衡詳盡地解釋藥方中的字義,將藥物分類,使藥物的名稱和含義清晰明瞭,讓人一目了然,使後世的用藥者能根據藥名探求藥義,從現象追溯本源,這對醫學的發展一定大有裨益。程宗衡的解釋,經過深入的探討,廣泛地引證,可以說非常精確。

然而,他的本意是為了啟發初學者,為世人解惑。對於那些精通醫道,學識淵博的人來說,自然不需要依賴這些解釋。宗衡名為伊,字宗衡,是新安岩鎮人。他家世代行醫,而且天資聰穎,涉獵廣泛,通曉大義。他原本是想參加科舉考試,但因為年幼喪父,無法實現願望,於是改學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