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五十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十七 (6)

1. 方論(三十五)

一見石泉。奇其神異。遂傾心焉。未逾年疾瘳。盡得其肯綮妙辭歸。𧉩庵嘆曰。吾業有傳。吾可以休。竟請去。得脫黨禍。人咸喜𧉩庵先幾。石泉得師。自是本業優研。極素難諸書。有心得處筆之。見偏門病。病者失處筆之。與己之應病。候寒暑。按經絡。驗處又筆之。參訂指摘。

診脈之誤。積撰成書。分條別方。題曰醫略正誤。識者宗之。每暇坐小樓。輒取古詩畫玩。適興到模仿揮灑。體格成家。題品景象。韻格高古。縉紳士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得之如獲拱璧。匪獨醫之可稱。然其化於今。充選貢致用。東谷曰。子是之編可傳。制序以贊其成刻。

予閱之嘆曰。石泉是編。信諸父兄師友。信諸古。而無誤於己者。不亦可信諸人。而無誤天下者乎。視專門秘方者不侔。行將徵諸內院使司局者。果能如東谷所謂。變而通之。毋忌與執。未必不為諸偏門斷案也。

〔顧氏(儒)簡明醫要〕醫藏目錄五卷,存

自序略曰。儒因先君多病。久病成醫。得延壽考。乃示余曰。事親者不可不知醫。汝能攻之。非惟濟世。亦可養生。古良醫良相。並馳於窮達之間。苟有益於生民。則相業不見其多。而醫道不見其少。汝姑勉之。余拜敬諾。即棄儒就醫。師浙東之異人。訪梁溪之高士。無憚晝夜。

力學有年。凡遇病敷藥。苦心力索。務求效驗。果幸地方得以少濟。而妻子亦藉以溫飽。由先君之遺教也。今老矣。有子別攻舉業。憫後無傳。且慮吾之子孫。後或疾痛。假手庸醫。無能治療。欲存管見。自備檢閱。又慮夫先賢立論著方之浩繁。搜索不便。故撰擇已經效驗。

平常方藥。手錄成帙。分門論病。分病定方。一閱可得。其難制之方不錄。怪異之藥不取。豈不簡且明哉。名曰簡明醫要。蓋皆聖賢之遺旨。非敢隙光自耀。擅措一辭也。識者幸相與訂正之。歲在乙巳仲夏錄成。晉年七十有三。

江陰縣誌曰。顧儒。字成憲。少業儒。因侍父疾。久遂通醫。投劑無不立效。病家嘗夢其祖先。告以疾非顧翁弗療。遠近爭延。貧者往往予之藥。復佐之薪米。著簡明醫要五卷。年八十終。

〔簡明醫要補遺〕一卷,存

〔郭氏(鑑)醫方集略〕七卷,存

跋曰。余暗於節宣。日抱宿疴。往為刑吏。識獄江左。務殷損神。事竣返泗河之墟。病益棘。眾委之不可起。敕歸德閔守材醫視全活。迨今德之。北上猶羸瘠。不堪事事。遂引疾乞歸。靜藏自廣。乃得銳情於醫。逖搜古方。模序協則。辨物分類。雖掇其要而未盡也。病小愈。

銓補地曹。政暇延致名術。探索玄奧。時江左俞氏橋夏津王氏東陽維揚胡氏鐸金華邵氏泰京師朱氏祿。皆工於方技。為眾所重。因各出醫案及秘方。相與參究品評。積歲成帙。復取舊集裒益之。名曰醫方集略。乙巳居內憂。邑侯海州楊公閱而珍之。忻欲就梓。復錫誨言。以弁簡端。

白話文:

石泉這個人,因為見識到一位名叫石泉的人醫術神奇,便非常佩服他。不到一年,自己的疾病就痊癒了,而且完全學會了石泉醫術的精髓和巧妙的說詞,回去後,𧉩庵感嘆說:「我的醫術後繼有人了,我可以退休了。」於是就請求離去,也因此躲過了黨禍。大家都很高興𧉩庵能預先察覺到危險。石泉得到了老師的真傳,從此更加專注研究醫學,深入研究許多艱澀的醫書。他將自己有心得的地方記錄下來,看到偏門的疾病,就把病人不對的地方記錄下來。針對自己的病,觀察寒暑變化,按壓經絡,驗證有效的地方也記錄下來,並加以參考訂正。

石泉也訂正錯誤的診脈方法,累積寫成了一本書,分條列出不同的方子,書名定為《醫略正誤》。有見識的人都推崇這本書。他常常在空閒時坐在小樓上,欣賞古詩和畫作,興致來時就模仿作畫,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能描寫出景物,韻味高雅古樸,達官貴人認為他的詩像畫,畫像詩,得到他的作品就像獲得珍寶一樣。不單單是醫術值得稱讚,他的詩畫在當代也很有名,被選為貢品。東谷說:「你這本書可以流傳後世。」於是寫了序文來讚揚這本書的完成並付梓刊行。

我看過這本書後感嘆說:「石泉寫的這本書,相信前輩、師長、朋友,也相信古代的醫理,並且沒有被自己所誤導,這不就等於可以相信眾人,而不誤導天下人嗎?這和那些只講究專門秘方的人不一樣。這本書將來可以被太醫院的官員引用。如果真的能像東谷所說的,靈活運用,不固執己見,未必不能成為偏門疾病的標準判斷依據。」

〔顧氏(儒)簡明醫要〕這本書共有五卷,內容尚存。

自序大略是說:「我因為父親多病,久病之後也成了醫生,得以延年益壽。父親曾告訴我說:『侍奉父母的人不可以不懂醫術,你如果能專研醫術,不只可以救濟世人,也可以養生。古代良醫和良相都可以在困頓和顯達之間轉換。只要是對人民有益的事,即使當官做得多,醫術也不會因此減少。你姑且努力吧。』我恭敬地答應了,於是放棄儒學轉而學醫,拜浙東的奇人為師,拜訪梁溪的高士,不分晝夜地努力學習。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只要遇到病人,一定會苦思如何用藥才能有效。幸運的是,我能夠在地方上稍微幫助到一些人,也能讓妻兒溫飽,這都是父親的教誨。現在我老了,兒子選擇了參加科舉考試。我擔心醫術後繼無人,也擔心我的子孫後代,如果生病時只能找庸醫治療,沒有人能處理,因此想要留下我個人的見解,方便後人查閱。又考慮到前賢的著作太多,不容易查找,所以我選擇那些已經驗證有效的常用方藥,親手抄寫成冊,分門別類地討論疾病,按照疾病來確定方劑,讓讀者一看就能明白。那些難以製作的藥方不收錄,奇怪的藥材也不採用,這樣難道不是簡潔又清楚嗎?所以我將這本書命名為《簡明醫要》。這些內容都是聖賢遺留下來的宗旨,我不敢自誇,擅自添加一個字。希望有見識的人能一起來訂正。這本書在乙巳年仲夏完成,當時我七十三歲。」

《江陰縣誌》記載:「顧儒,字成憲,年輕時學習儒學,因為侍奉生病的父親,久而久之就精通醫術。他開的藥方沒有不見效的。有病人家裡夢到祖先,告訴他們說,這個病除了顧翁沒有人能治好。遠近的人都爭相請他看病。對於貧窮的人,他常常給他們藥,還資助他們柴米。他著有《簡明醫要》五卷,享年八十歲。」

〔簡明醫要補遺〕這本書有一卷,內容尚存。

〔郭氏(鑑)醫方集略〕這本書共有七卷,內容尚存。

跋文寫道:「我因為不善於節制,每天都抱病在身。過去當刑吏,辦理江左的案件,工作繁忙耗費心神,完成工作後回到泗河故鄉,病得更嚴重,大家都認為我沒救了。幸好德州的閔守材醫生幫我看病,才活了下來,至今仍然感念他的恩德。我北上時仍然瘦弱不堪,無法做事,於是就請辭回家,靜養身體。之後,我才能專心研究醫學,廣泛蒐集古代藥方,參考古書的順序和規則,辨別藥材種類,雖然只是選取重點,但還不夠全面。經過一段時間調養,病情稍微好轉。

後來我被派去擔任地曹的官職,在政務空閒時,我請來許多名醫,探討醫學的奧秘。當時江左的俞氏、橋夏的津王氏、東陽的維揚胡氏、鐸金華邵氏、泰京師的朱氏等,都精通醫術,被大家所重視。於是,他們各自拿出醫案和秘方,我們一起研究討論,經過多年累積成冊,又把以前的資料加以增補,命名為《醫方集略》。乙巳年我因家裡有喪事而居喪,邑侯海州楊公看了這本書後非常珍視,想把它付梓出版,還給了我許多教誨,寫在書的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