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四十九 (1)
卷四十九 (1)
1. 卷四十九
2. 方論(二十七)
〔亡名氏纂要備急諸方〕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不知何人集。皆倉卒危急所須藥。及雜術也。
〔太醫西局濟世方〕宋志八卷,佚
〔王氏(素)經驗方〕宋志三卷,佚
〔胡氏(闕名)方〕書錄解題一卷,佚
陳振孫曰。不著名。
〔張氏(杲)醫說〕書錄解題十卷,存
陳振孫曰。新安張杲季明撰。
羅頊序曰。醫之伐病。猶將之伐敵也。夫決機戰攻之地。以取勝用兵者。固皆有是心。及一旦為背水陣。則觀者愕然矣。非有淮陰為之辨析。則孰知其出於兵法。是兵之不可以無其說也。兵不可以無說。醫其可以無說乎。里中張杲季明。自其伯祖子充。以醫顯京洛間。受知於範忠宣。
其祖於發。蓋學於伯祖而有得者也。於是其父彥仁。繼子發。而術更妙於充。深微所衍。固三世之醫也。季明則欲博覽遠觀。弘暢其道。凡書之有及於醫者必記之。名之曰醫說。始見則曰。已得幾事矣。再見則曰。近又得幾事矣。其意欲滿千事。則以傳於人。予念醫家之書。
本之以素問靈樞。廣之以難經脈訣。而藥之君臣佐使。咸萃於本草。世固不外是而為醫也。今有出一奇。以起人之死。則眾必相與驚異。以為昔人所未到。自明觀之。其不有似背水陣乎。故予知是書之為有益也。己酉歲冬。季明攜以過我。且曰。書雖未成。請姑先梓之。以勉杲之意所勿及。
會予有鄢郢之役。殊倥傯。然念季明情甚篤。又顓顓於其業。搜選宜必精。故不暇之盡撰。而徒嘆其當盛年著書。遽肯出與人共之。其存心有足大者。豈非逮事其祖。多異聞。故不以得之紙上者。為己私分也歟,此予所以益重明也。遂書以冠醫說之首。己酉歲十月六日。朝奉大夫權發遣郢州羅頊序。
李以制跋曰。醫者意也。果可以紙上索乎。雖曰不知書。而曰我知意。余不信也。知書矣。而未之廣。猶不書也,張君季明示余醫書一編。載古今事蹟至纖悉。蓋其生平目覽耳聽。凡涉醫者必錄。錄必以其類。今老矣。搜訪尚不輟。將成一家之書。以傳於世。張世以醫名世者。
季明用心之勤如此。其能世其世可知也。季明有子。字九萬。鄴郡庠。性敏而能文。使以季明勤於醫之心。而勤於學。其能為張氏大門戶。亦可知也。噫。季明之用心如此。其必有子以大門戶。又可知也。是則季明之末編報應之說。嘉定甲申首夏末浣。檇李李以制書。
四庫全書提要曰。醫說十卷。宋張杲撰。杲字季明。新安人。其伯祖張擴嘗受業於龐安時。以醫名京洛間。羅願鄂州小集。有擴傳。其敘治驗甚詳。此書前有淳熙己酉羅頊序。亦稱擴授其弟子發。子發授其子彥仁。杲。彥仁子也。承其家學。亦喜談醫。嘗欲集古來醫案。勒為一書。
白話文:
《方論(二十七)》
佚名氏纂要備急諸方: 這本書已經失傳,內容是一卷。
陳振孫說:不知道是誰編的,裡面記載的都是一些緊急狀況下需要使用的藥方,還有一些雜項的醫術。
太醫西局濟世方: 這本書也已經失傳,原先有八卷。
王氏(素)經驗方: 這本書也已經失傳,原先有三卷。
胡氏(闕名)方: 這本書也已經失傳,內容是一卷。
陳振孫說:作者的名字已經不清楚了。
張氏(杲)醫說: 這本書現在還存在,總共十卷。
陳振孫說:是新安人張杲,字季明所撰寫的。
羅頊在序中說:醫生治療疾病,就像將軍攻打敵人一樣。在決定戰略、發動攻擊的時候,一定都是抱持著要取得勝利的心態。然而,一旦遇到背水一戰的情況,旁觀的人都會感到驚訝。如果沒有像韓信這樣的人來解釋分析,誰又會知道這其實也是一種兵法呢?由此可見,用兵之道不可以沒有理論,那麼,醫術又怎麼可以沒有理論呢?我們鄉里有個叫張杲季明的人,他的伯祖父張子充,因為醫術高明而在京城一帶聞名,受到范忠宣的賞識。他的祖父張於發,大概是跟伯祖父學習醫術而有所成就的人。之後他的父親張彥仁,繼承了張於發的醫術,並且醫術比張子充更為高妙,醫理更為深奧,可說是三代都是名醫。而張季明則想要廣泛的閱讀、學習,來發揚光大醫學之道,凡是與醫學有關的書籍他都一定會記錄下來,並且將這些記錄取名為《醫說》。他一開始看到這些紀錄時說,我已經有所獲得了。再次看到又說,最近又獲得更多了。他的想法是要累積到一千個事例,然後將這些傳授給他人。我認為醫學書籍的根本,在於《素問》、《靈樞》等經典,加以《難經》、《脈訣》等書籍來擴充,而藥物的君臣佐使的搭配,則全都記錄在《本草》之中。世人行醫,基本上也是不出這些範圍。現在如果出現一種奇特的醫術,能夠起死回生,那麼大家一定會感到驚訝,認為是前人所沒有達到過的境界。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不就像是背水一戰嗎?所以我認為這本書是有益的。在己酉年的冬天,張季明拿著這本書來拜訪我,並且說,書雖然還沒有完成,但還是先將它刊印出來,來勉勵自己。當時我正忙著鄢郢地區的事務,非常匆忙。然而,我想到張季明的誠意非常深厚,而且他對醫學的專注也十分令人欽佩,他所收集的資料肯定非常精確,所以雖然沒有時間仔細校訂,但還是讚嘆他正值盛年就願意寫書並且公開給大眾。他的心胸如此寬大,想必是因為他從小就從長輩那邊聽到了許多奇聞軼事,所以不將從書上得來的知識視為私有吧,這也是我更加敬重他的原因。於是寫了這篇序文放在《醫說》的最前面。己酉年十月初六,朝奉大夫權發遣郢州羅頊撰寫。
李以制在跋文中說:醫術的精髓在於領悟,難道可以從書本上獲得嗎?雖然有人說不認識字,但是說他懂得醫理,我是不相信的。即使讀了很多書,但如果不能廣泛運用,就和沒讀一樣。張季明給我看他所寫的一部醫學著作,裡面記載了古今的醫學事蹟,非常詳細。想必是他平時耳聞目睹,只要和醫學有關的,他一定會記錄下來,而且必定會歸類好。現在他年紀大了,仍然不斷地搜集資料,將要完成一部可以傳世的醫學著作。張家世代以醫術聞名,張季明如此勤奮,他能夠光耀門楣是可想而知的。張季明有個兒子,字九萬,是鄴郡的學生,天資聰穎,文筆很好。如果他能像張季明研究醫學一樣的勤奮學習,那他也能夠光大張家的門楣,這也是可想而知的。唉,張季明如此用心,他必然會有後代來光耀門楣。這就是張季明的最後一篇文章中所說的因果報應。嘉定甲申年農曆四月最後一天,檇李李以制書。
《四庫全書提要》說:《醫說》這本書總共十卷,是宋朝人張杲所撰寫的。張杲字季明,是新安人。他的伯祖父張擴曾經向龐安時學習醫術,因為醫術高明而在京城一帶聞名。羅願所寫的《鄂州小集》中,有張擴的傳記,其中詳細地記載了他的治病經驗。這本書前面有淳熙己酉年羅頊寫的序文,序文中也提到張擴將醫術傳授給他的弟子張發,張發又傳授給他的兒子張彥仁,而張杲就是張彥仁的兒子。他繼承了家學,也喜歡談論醫學,曾經想要收集古來的醫案,將它們編寫成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