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六 (7)
卷七十六 (7)
1. 方論(五十四)
鼠黏子。即大力子。有虛寒者禁之。按本草圖經云。露蜂房。味苦鹹。氣平。有毒。主驚癇蟲毒。腸痔腫毒。風牙等證,並不及小兒痘疹。趙氏每方用之。此用藥之一誤也。小兒柔脆弱質。前哲用藥恆少。劑不過三四錢。趙氏動輒用一兩六七錢,用藥之二誤也。或內虛泄瀉。
或頭溫足冷。或煩渴。或腹脹。或氣喘。或寒戰咬牙。此表裡俱虛也。趙氏則曰。不可便謂之裡虛。乃傷食傷冷所致。既曰傷食傷冷泄瀉。主治仍用鼠黏子紫草。此用藥之三誤也。甚至癢塌內虛。作瀉氣促者。復投寒涼之劑。此用藥之四誤也。趙氏既云寒戰咬牙。脾胃受冷。
鼠黏子紫草苦參。更不忍舍。殊不知寒冷太過。脾胃清純之義。寧無損乎。經曰。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胃氣一虛。其死可立而待。楊仁齋有云。諸熱不可驟去。宜輕解之。蓋痘疳無熱。則不能起發。比之種豆。值天時暄暖則易生。古人用藥。審度寒暄。推詳運氣。
苟執一偏之見。其誤人也必矣。余豈好辨哉。亦幼吾幼之意云爾。(續醫說)
〔胡氏(大卿)痘疹八十一論〕未見
高武曰。胡氏八十一論。大率宗陳文秀。第六論云。不可服升麻湯。以解利矣。於六十九論云。大小便不通者。失於解利。七十三又云。小兒之病。當先瀉失。其自相矛盾如此。(痘疹正宗)
朱一麟曰。胡石壁大卿著八十一論。(治痘大成集)
〔徐氏(謙)仁端錄〕十六卷,未見
四庫全書提要曰。仁端錄十六卷。明徐謙撰。其門人陳葵刪定。謙字仲光。嘉興人。葵字藎夫。秀水人。是書專論治痘諸法。分別五臟所主。及經絡傳變。觀形察色。系列方論。末卷附治疹之法。案痘瘡之證。古所不詳。惟書錄解題。載董汲小兒癍疹論二卷。作於宋元祐中。
然其書不傳。未知所謂癍者即痘否。錢乙藥證真訣。於小兒諸病。皆條列至詳。亦不及於是事。惟周密齊東野語曰。小兒痘瘡。固是危事。然要不可擾之。趙賓晹曰。或多以酒面等物發之。非也。或以消毒飲升麻湯等解之。亦非也。大約在固臟氣之外。任其自然耳。然或有變證。
則不得不資於藥云云。所列本事方捻金散。四君子湯如黃耆。及狗蠅七枚。擂細酒服。治倒靨。天花粉蛇蛻同煎。羊肝治目翳證。藥乃皆與今同。蓋人情之嗜欲日深。故其毒根於先天。而其發感於時氣。自元明以來,遂為人生之通病。而著方立論者。亦自元明以後始詳。其間以固元氣為主者。
謂元氣既盛。自能驅毒氣使出。以攻毒氣為主者。謂毒氣即解。始可保元氣無恙。於是攻補異途。寒溫殊用。痘家遂分為兩歧。齦齦執門戶之見。是編獨審證施療。無所偏主。推原本始。備載治驗。頗能持兩家之平。較之先立成法。至於膠柱而鼓瑟者。殆不可以道里計矣。
白話文:
大力子(鼠黏子)這種藥,虛寒體質的人不可以使用。根據《本草圖經》記載,露蜂房,味道苦鹹,性平,有毒,主要治療驚癇、蟲毒、腸痔腫毒、風牙等症狀,但沒有提到治療小兒痘疹。趙氏的處方經常使用露蜂房,這是一個用藥錯誤。小兒體質柔弱,以前的醫家使用藥物劑量都比較少,一般不超過三四錢,趙氏卻動輒使用一兩六七錢,這是第二個用藥錯誤。有的小孩會出現內虛泄瀉、頭溫足冷、煩渴、腹脹、氣喘、寒戰咬牙等症狀,這明顯是表裡俱虛。趙氏卻說,不能馬上判斷是裡虛,而是因為傷食或受寒引起的。既然說是傷食傷寒引起的泄瀉,治療時仍然使用大力子、紫草等藥物,這是第三個用藥錯誤。甚至有的病患出現癢塌內虛、腹瀉氣促等症狀,趙氏還使用寒涼藥物,這是第四個用藥錯誤。趙氏既然說寒戰咬牙是脾胃受寒,卻還是不肯捨棄大力子、紫草、苦參等藥物,難道不知道寒冷太過,會損傷脾胃的清純之氣嗎?《黃帝內經》說,五臟都從胃吸收精氣,胃是五臟的根本,胃氣一旦虛弱,就可能很快死亡。楊仁齋說,各種熱證都不能馬上消除,應該用輕微的方式化解,因為痘症、疳瘡沒有熱,就不能發出來,就像種豆子一樣,天氣溫暖就容易生長。古代醫家使用藥物都會考慮到寒溫,並仔細分析氣候變化。如果只執著於片面的觀點,一定會誤人子弟。我並不是喜歡辯論,只是希望也能像愛護自己孩子一樣愛護他們。(接續醫學理論)
(胡氏(大卿)痘疹八十一論)未見其內容。
高武說,胡氏的八十一論,大致上是根據陳文秀的理論。其中第六論說,不可以服用升麻湯來解毒,因為會導致泄瀉。但是第六十九論卻說,大小便不通是解毒不徹底的表現。第七十三論又說,小兒的疾病應該先瀉後補,這些理論自相矛盾。(《痘疹正宗》)
朱一麟說,胡石壁大卿著有《痘疹八十一論》。(《治痘大成集》)
(徐氏(謙)仁端錄)共十六卷,未見其內容。
《四庫全書提要》說,《仁端錄》共十六卷,是明朝徐謙所撰寫,他的學生陳葵整理訂正。徐謙,字仲光,是嘉興人;陳葵,字藎夫,是秀水人。這本書專門探討治療痘症的各種方法,分別探討五臟所主的疾病,以及經絡的傳變。通過觀察形態和顏色,制定一系列的處方和理論。最後一卷附有治療麻疹的方法。痘瘡的病症,古代記載並不詳細,只有書籍記錄提到董汲的《小兒癍疹論》二卷,是宋朝元祐年間寫成的。但是這本書已經失傳,不知道所謂的「癍」是不是指痘瘡。錢乙的《藥證真訣》對小兒各種疾病都有詳細的條列,也沒有提到痘瘡。只有周密的《齊東野語》說,小兒痘瘡確實是危險的疾病,但不可過度干擾,趙賓晹說,有人用酒糟等東西來發痘,是不對的,有人用消毒飲、升麻湯來解毒,也是不對的,最重要的應該是鞏固臟氣,順其自然。當然,如果出現變證,就不得不使用藥物。書中列舉的有效方子,例如捻金散、四君子湯(如黃耆),以及用七個蒼蠅搗碎後用酒服下,治療倒靨;天花粉和蛇蛻一起煎煮,羊肝治療眼睛的疾病。這些藥方和現在使用的藥物是相同的。由於人們的欲望日益加深,毒素從先天就已經存在,又容易因為時氣而發病,從元朝和明朝以來,就成為人們普遍的疾病。因此,撰寫藥方和理論的著作,也是從元朝和明朝之後才開始詳盡的。其中以鞏固元氣為主的觀點認為,元氣強盛,自然可以驅逐毒氣;以攻擊毒氣為主的觀點認為,毒氣消除,才能保證元氣不受損害。於是,就出現了攻補兩種不同的方法,寒溫不同的用藥。痘症的治療就分成了兩大派別,各執己見。這本書獨具慧眼,審慎辨證,沒有偏執於任何一方,探討疾病的根源,詳細記載了治療經驗,可以說是平衡了兩派的觀點,比那些先入為主,死守成規的人,不知要高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