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胤

《中國醫籍考》~ 卷十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3)

1. 本草(六)

自元以來。久無專行之本。惟李時珍本草綱目。載之差詳。是編所採。猶未全備。不得冒雷公之名。又江南通志。載中梓所著書。有傷寒括要。內經知要。本草通原。醫宗必讀。頤生微論。凡五種。獨無是書。卷首有太醫院訂正姑蘇文喜堂鐫補字。亦坊刻炫俗之陋習。殆庸妄書賈。

隨意裒集。因中梓有醫名。故托之耳。

〔吳氏(武)雷公炮製便覽〕五卷,存

〔張氏(光鬥)增補藥性雷公炮製〕八卷,存

〔盧氏(之頤)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未見

杭世駿名醫盧之頤傳略曰。之頤字繇生。明熹宗時。號晉公。又自稱蘆中人。父復字不遠。精於醫理。從遊者眾。會父復著綱目博議。有椒菊雙美之疑。不能決。得之頤私評而決。因令面判匕藥。皆有至理。病亟。趨令之頤成之。歷十八年。而本草乘雅始出。中冠以先人字者。

即博議也。中分覆參衍斷四則。遭亂後書籍零散。參覆二種。稍補其殘缺。衍斷倍多。不能追憶。遂名乘雅半偈。凡十二卷。今已行世。父歿後述先人之志。成摩索金匱九卷。右目偏盲。摩索者。言暗中得之也。繼摩索而作者。有傷寒金鎞鈔。醫難析疑。遐引曲譬。幾三十萬余言。

難扁鵲。誚華佗。曲王叔和。駁成無己。自孫思邈以下無譏。以引靈素之熱病。以言卒病則謬。指七情六氣。房勞刀杖。為內外三因則謬。以形層皮膚肌膕腹胃。限病者期日則謬。以化氣為本。以經脈為標則謬。縱橫奧衍。精以理解。悟以禪機。旋入閩。歸理舊業。積三十餘年而後成。

舊史曰。陳曾藙傳論之頤云。歲丙戌。監國者在山陰。之頤杖策往謁。大為所親信。授職方郎。事敗。跳身歸鄉里。間與舊相識者往來。門庭雜沓。蹤跡不測。性又簡傲。雖以醫術起家。輕忽同黨。好自矜貴。出入乘軒車傔從。廣座中伸眉抵掌。論議無所忌。識者謂必中奇禍。

頃之兩目皆盲。䀮䀮成廢人。不出戶庭。而曩所交遊。皆斷絕。詫嘆一室。竟以僨懣卒。此殆天之所以保全之也。(道古堂文集)四庫全書提要曰。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明盧之頤撰。其說謂神農本經三百六十五種。應周天之數。無容去取。但古有今無者。居三之一。因於本經。

取二百二十二種。又於歷代名醫所纂。自陶弘景別錄。至李時珍綱目諸書內。採取一百四十三種。以合三百六十五之數。未免拘牽附會。然考據該洽。辨論亦頗明晰。於諸家藥品。甄錄頗嚴。雖辭稍枝蔓。而於本草。究為有功。其曰乘雅者。四數為乘。此書初例。有核。有參。

有衍。有斷。每藥之下。其目有四。故曰乘也。又曰半偈者。明末兵燹。佚其舊稿。之頤追憶重修。乃以核參該衍斷。已非原書之全。故曰半也。立名亦可謂僻澀矣。案杭世駿所撰之頤傳。稱其父復精於醫理。嘗著本草綱目博議。有椒菊雙美之疑。不能決。得之頤私評而決。

白話文:

自元朝以來,很久沒有出現專門的本草書籍。只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得比較詳細。我現在編纂的這本,收集的內容仍然不夠全面,因此不敢冒用雷公的名號。另外,《江南通志》記載中梓所著的書籍,有《傷寒括要》、《內經知要》、《本草通原》、《醫宗必讀》、《頤生微論》等五種,唯獨沒有這本。書的開頭有「太醫院訂正姑蘇文喜堂鐫補」的字樣,也是坊間刻書炫耀、俗氣的陋習,大概是庸俗無知的書商隨意拼湊的,因為中梓有點醫學名氣,就假託他的名義而已。

《吳氏(武)雷公炮製便覽》五卷,現存。 《張氏(光鬥)增補藥性雷公炮製》八卷,現存。 《盧氏(之頤)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未見。

杭世駿所寫的《名醫盧之頤傳略》記載,盧之頤字繇生,明熹宗時號晉公,又自稱蘆中人。他的父親盧復字不遠,精通醫理,有很多學生跟隨他學習。盧復曾經寫了一部《綱目博議》,其中對於花椒和菊花的藥性優劣有疑問,無法決定,後來盧之頤私下評論後才解決。盧復就讓盧之頤辨別藥材,都能說出道理。盧復病重時,就催促盧之頤完成這本書。經過十八年,《本草乘雅》才完成。書中開頭冠以先人名字的部分,就是《博議》。書中分為「覆」、「參」、「衍」、「斷」四個部分。遭遇戰亂後,書籍散失,只能將「參」和「覆」兩部分稍微補足,而「衍」和「斷」兩部分則遺失更多,無法回憶起來,所以就將此書命名為《乘雅半偈》,共十二卷,現在已經流傳於世。盧之頤在父親過世後,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寫成了《摩索金匱》九卷。「摩索」的意思是他在眼睛偏盲的情況下寫成,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出來的。在寫完《摩索金匱》之後,他又寫了《傷寒金鎞鈔》、《醫難析疑》等書,內容豐富,用了很多比喻,總共有三十多萬字。

盧之頤敢於批評扁鵲,嘲笑華佗,曲解王叔和,反駁成無己,但對孫思邈以下的醫家則沒有批評。他認為引用《靈樞》、《素問》的熱病理論來說明猝死是錯誤的。他指出將七情六氣、房勞、刀傷等歸為內外三因是錯誤的。他認為將病症限制在皮膚、肌肉、腹部、胃等部位,並限定療程是錯誤的。他認為應該以化氣為根本,以經脈為表象是錯誤的。他縱橫開闊、深入理解,並用禪機來領悟醫理,之後去了福建,回到舊業。他積累了三十多年的經驗才完成這些著作。

舊史記載,陳曾藙在評論盧之頤時說,丙戌年時,監國者在山陰,盧之頤拄著拐杖去拜見他,深受信任,被授予職方郎的官職。後來事情失敗,他逃回鄉里,偶爾和老朋友往來,家門前非常熱鬧,行蹤難以預測。他性格又簡慢傲慢,雖然靠醫術起家,卻輕視同僚,喜歡自命不凡,出入乘坐有隨從的車馬,在眾人面前高談闊論,毫無顧忌。有見識的人認為他一定會遭遇災禍。

不久,他的雙眼都失明了,變得痴呆無用,足不出戶,以前交往的朋友都斷絕了。他只能在房間裡嘆息,最終鬱悶而死。這大概是上天為了保全他才這樣做的。《道古堂文集》記載,《四庫全書提要》說,《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是明朝盧之頤所著。他的觀點認為《神農本草經》有三百六十五種藥材,符合周天之數,不能隨意增減。但古代有而現在沒有的藥材,占了三分之一。於是他在《本經》中選取了二百二十二種藥材,又從歷代名醫所編纂的書籍中,從陶弘景的《別錄》到李時珍的《綱目》等書中,選取了一百四十三種藥材,湊足三百六十五種。這種做法難免有些牽強附會。但是他的考證比較詳細,辯論也比較清晰。對於各家的藥材,他都嚴格甄選,雖然文辭略顯繁瑣,但對本草學來說,終究是有功勞的。他所說的「乘雅」,是因為四數為乘,這本書的開頭,每種藥材下面都有「核」、「參」、「衍」、「斷」四個部分,所以稱為「乘」。又稱「半偈」,是因為明末兵亂時,他遺失了舊稿,後來追憶重修,所以「核」、「參」、「衍」、「斷」已經不是原書的全貌,所以稱為「半」。這個書名也可以說是比較僻澀難懂的。杭世駿所寫的盧之頤傳記中說,他的父親盧復精通醫理,曾寫過《本草綱目博議》,對於花椒和菊花的藥性優劣有疑問,無法決定,後來盧之頤私下評論後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