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籍考》~ 卷七十五 (5)
卷七十五 (5)
1. 方論(五十三)
又皆得之於家傳口授。不能家喻而戶曉。於是選擇諸書。參互祖訓。取其養育切要者。三十餘條。編為一書。名曰活幼便覽。前三十餘條。首明保胎原本之理。次著隨時愛養之法。使人視此以為撫育之節。而不為姑息所害。後百餘條。各究受病之原。隨附經驗急救之方。使人因此以識治療之理。
而不為醫家所誤。間有稟受虧欠。賦命短促。而夭折疲癃之患。素定於成形之初。亦非醫療所能全活。又皆備錄於其間。使人知此。而不妄歸罪於醫也。噫。小兒之科。古稱為難。微言奧理。千變萬化固非一帙所能盡述。然而大略大法。亦不外此。故敢僭越編集成帙。刊行於世。
庶幾遠邇舉知養育治療。而不致於迷惑失措也。若夫因時制宜。隨機應變。不泥古人之陳跡。□又神聖工巧之能事。豈吾庸愚所能預言者哉。正德五年歲舍庚午孟春下浣。新安劉錫書。
〔彭氏(用光)原幼心法〕國史經籍志三卷,存
〔亡名氏保嬰得效方〕未見
〔幼幼全書〕未見
按上見於古今醫統。
〔魯氏(伯嗣)嬰童百問〕國史經籍志十卷,存
〔四明陳氏(闕名)小兒按摩經〕未見
按上見於針灸大成。
〔薛氏(己)過秦新錄〕一卷,存
自序曰。小兒醫名啞科。蓋以幼稚不能自言病。雖或能言。而亦多不知調攝。噫。可謂難也已矣。故治者苟不察兼脈色。療兼子母。量大小虛實而施之。鮮無誤者。餘切憫焉。思所以保之。敢摘是科之最要者。說數條方數枚。聊成小帙。合溪史君梓曰過秦新錄。非能由博致約。
特欲其簡省易閱。以便初學。及鄉僻人士耳。誠採用者。更能臨證制宜。則於病情。庶可以畢照之矣。嘉靖庚戌春三月之言。
按薛氏十六種所輯。題曰保嬰金鏡錄。
〔保嬰粹要〕一卷,存
〔王氏(鑾)幼科類萃〕明志二十八卷,存
朱云鳳序曰。甚哉醫之難言也。甚哉幼科尤難言也。是故緩急者宜也。輕重者勢也。表裡者別也。知緩急之宜存乎因。得輕重之勢存乎通。察表裡之別存乎明。是故泥者因之反也。通者局之反也。明者暗之反也。因其宜。通其變。明其故。匪衷曷運。甚哉醫之難言也。稽幼雖同而異。
宜似乎緩而實急。勢若乎重而實輕。別恍乎表而實里。幼言之艱也。是故應其緩則疾。應其輕則危。應其表則敝。匪神曷變。甚哉幼科尤難言也。幼科而難則已乎。曰。否。稽類則引伸其變。稽萃則推類其餘。醫之勝書者也。有子贊孔子無以加。曰出乎類。拔乎萃。以之名書。
若有妄焉。曰。否。難言而悉。法古而神。自活幼以來。數十百家。廣大宣朗。首以述。次以衍。終以方。曰述則否者去。曰衍則意者詳。曰方則變制。若源之有本。由是而得其宜焉。由是而得其勢焉。由是而得其別焉。明其期而曷難乎。容湖諱鑾字文融。懋之之從祖也。世居烏程。
白話文:
這些知識都來自於家族口頭相傳,無法讓家家戶戶都明白。因此,我選擇了許多醫書,並參考了祖先的教誨,擷取其中關於養育最重要、最切實的三十多條,編寫成一本書,命名為《活幼便覽》。前面三十多條,首先闡明了保護胎兒根本的道理,接著記述了隨時呵護養育的方法,使人們能以此為準則來撫養孩子,而不至於被溺愛所害。後面一百多條,則探究各種疾病的病因,並附上經驗中的急救方法,使人們能藉此了解治療的道理,而不被庸醫所誤導。其中,有些孩子天生體質就虛弱,命運短促,導致夭折或殘疾,這些問題早在胎兒成形之初就已決定,並非醫療手段所能完全救活的。這些情況也都一併記錄在書中,讓大家了解這些,而不至於隨意將責任歸咎於醫生。唉!小兒科,自古就被認為是難以攻克的學科,其中深奧的道理,千變萬化,實在不是一本書就能完全講述的。然而,大體的原則和方法,也不會超出這些內容。因此,我大膽地越權將其編輯成書,刊行於世。希望遠近各地的人都能了解養育和治療的方法,而不至於感到迷惑和不知所措。至於那些要隨著時局變化來制定對策,根據實際情況來應變的方法,不拘泥於古人的舊規,這又是神醫才能做到的事情,豈是我這種平庸愚笨的人所能預測的呢?明朝正德五年歲次庚午年孟春的最後幾天,新安人劉錫撰寫。
(彭氏,名用光)所著的《原幼心法》,在《國史經籍志》中有三卷的記載,現今還存留。
(佚名)所著的《保嬰得效方》,現已失傳。
《幼幼全書》,現已失傳。
以上內容可見於《古今醫統》這本書中。
(魯氏,名伯嗣)所著的《嬰童百問》,在《國史經籍志》中有十卷的記載,現今還存留。
(四明陳氏,佚名)所著的《小兒按摩經》,現已失傳。
以上內容可見於《針灸大成》這本書中。
(薛氏,名己)所著的《過秦新錄》,共一卷,現今還存留。他在自序中寫道:小兒科被稱為啞科,是因為幼小的孩子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病情,即使能說,也大多不知道如何調養。唉,這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了。所以,治療的人如果不能仔細觀察孩子的脈象和氣色,同時兼顧母親的身體狀況,並且根據孩子體質的強弱虛實來用藥,就很容易犯錯。我對此感到十分憂慮,思考著如何保護這些孩子,因此大膽地摘錄了小兒科最為重要的部分,寫下一些條理和藥方,姑且編成這本小冊子,並與溪史君合力刊印,取名為《過秦新錄》。我並非能從廣博的知識中提煉出精要,只是希望它能簡明扼要,方便初學者和偏遠地區的人們閱讀。如果能善加採用,並能根據臨床情況靈活應用,那麼對病情應該就能有全面的了解了。明朝嘉靖庚戌年三月所撰寫。
按照薛氏所編寫的十六種書籍,主題名稱為《保嬰金鏡錄》。
《保嬰粹要》,共一卷,現今還存留。
(王氏,名鑾)所著的《幼科類萃》,在明朝的史志中有二十八卷的記載,現今還存留。朱云鳳在序中寫道:醫學真是難以言喻啊!小兒科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緩急需要講求適宜,輕重需要衡量情況,表裡需要區分清楚。了解緩急適宜的道理在於“因”,掌握輕重情況的方法在於“通”,辨別表裡不同的關鍵在於“明”。所以,拘泥於常規反而會適得其反,“通”是打破局限,“明”是擺脫迷惑。“因”要適宜,“通”要靈活,“明”要清楚,如果沒有內心的主見,又如何能有效應對呢?醫學真是難以言喻啊!孩子們的疾病雖然看似相同,卻又存在差異。有些病情表面看似緩和,實則緊急;有些病情看起來嚴重,實際上卻很輕微;有些疾病看起來像在表層,實則在裡層。孩子們表達病情十分困難。所以,如果按照緩慢來應對,疾病就會加劇;如果按照輕微來處理,就會有危險;如果按照表層來治療,就會產生弊端。如果沒有神妙的判斷,又如何能靈活應變呢?小兒科真是難上加難啊!小兒科既然這麼困難,那就算了吧?不!應該從類別中引申變化,從薈萃中推演其他。醫學是能夠超越一切的學問。有人稱讚孔子說:“無以加”,意思是能超越同類,能從聚集的事物中超脫而出,以此來命名醫書。難道這樣做是妄自尊大嗎?不是的。能夠把難以言喻的道理說清楚,能夠效法古人的方法,並且運用得非常靈活。自從《活幼便覽》問世以來,幾十上百家醫學著作,廣泛宣揚。首先是敘述,其次是引申,最後是藥方。敘述是為了去除錯誤,引申是為了闡明意義,藥方則是為了靈活變化。就像水流有源頭一樣,由此就可以知道如何適宜,由此就可以掌握如何衡量輕重,由此就可以辨別表裡不同。明白了這些,還有什麼困難呢?容湖(王鑾的字是文融)是懋之的族祖,世居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