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中醫古代典籍:備急千金要方
作者:孫思邈
朝代:唐朝
基本介紹:醫方著作。三十卷。又名《千金要方》。(《道藏》作九十三卷本,內容同)。唐·孫思邈撰於七世紀中期。作者以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故取“千金”為書名。卷一醫學總論及本草、製藥等;卷二-四婦科病;卷五兒科病;卷六為七竅病;卷七-十諸風、腳氣、傷寒;卷十一-二十系按臟腑順序排列的一些內科雜病;卷二十一消渴、淋閉等症;卷二十二疔腫癰疽;卷二十三痔漏;卷二十四解毒並雜治;卷二十五備急;卷二十六食治;卷二十七養性;卷二十八平脈;卷二十九-三十針灸孔穴主治。“總篇二百三十三門,後方論五千三百首。”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和反映了自《內經》以後、唐代初期以前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此書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醫學成就、實踐經驗和學術思想,尤其可貴的是孫氏的醫德足為萬世法。現存元刻本、多種明刻本、二十餘種清刻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日本藏宋本。
備急千金要方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一部醫學著作,成書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全書共三十卷,分為總論、婦科、兒科、七竅、諸風、腳氣、傷寒、雜病、消渴、淋閉、疔腫癰疽、痔漏、解毒並雜治、備急、食治、養性、平脈、針灸孔穴主治等二十五門,收載醫方五千三百首。
備急千金要方內容豐富,涉及內、外、婦、兒、五官、針灸等各科,是一部臨床實用性很強的醫學著作。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和反映了自《內經》以後、唐代初期以前的醫學成就,是一部科學價值較高的著作。此書也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醫學成就、實踐經驗和學術思想,尤其可貴的是孫氏的醫德足為萬世法。
備急千金要方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評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之書,不讀非醫”。清代醫學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評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之書,不讀非醫”。
備急千金要方是一部集醫學、哲學、文學、史學於一身的著作,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的著作。
備急千金要方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評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之書,不讀非醫”。清代醫學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評價備急千金要方“千金之書,不讀非醫”。
備急千金要方是一部集醫學、哲學、文學、史學於一身的著作,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一部重要的醫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的著作。
備急千金要方內容豐富,涉及內、外、婦、兒、五官、針灸等各科,是一部臨床實用性很強的醫學著作。書中所載醫論、醫方較系統地總結和反映了自《
《備急千金要方》序
卷一 諸論 (1)
卷一 諸論 (2)
卷一 諸論 (3)
卷一 諸論 (4)
卷一 諸論 (5)
卷一 諸論 (6)
卷一 諸論 (7)
卷一 諸論 (8)
卷一 諸論 (9)
卷一 諸論 (10)
卷一 諸論 (11)
卷一 諸論 (12)
卷一 諸論 (13)
卷一 諸論 (14)
卷一 諸論 (15)
卷一 諸論 (16)
卷二 婦人方上 (1)
卷二 婦人方上 (2)
卷二 婦人方上 (3)
卷二 婦人方上 (4)
卷二 婦人方上 (5)
卷二 婦人方上 (6)
卷二 婦人方上 (7)
卷二 婦人方上 (8)
卷二 婦人方上 (9)
卷二 婦人方上 (10)
卷二 婦人方上 (11)
卷二 婦人方上 (12)
卷二 婦人方上 (13)
卷二 婦人方上 (14)
卷二 婦人方上 (15)
卷二 婦人方上 (16)
卷二 婦人方上 (17)
卷二 婦人方上 (18)
卷二 婦人方上 (19)
卷二 婦人方上 (20)
卷二 婦人方上 (21)
卷二 婦人方上 (22)
卷二 婦人方上 (23)
卷三 婦人方中 (1)
- 卷三 婦人方中
- 虛損第十
- 四順理中丸
- 桃仁煎
- 石斛地黃煎
- 地黃羊脂煎
- 乳蜜湯
- 五石湯
- 桂枝加附子湯
- 虛煩第十一
- 薤白湯
- 竹根湯
- 人參當歸湯
- 甘竹茹湯
- 中風第十二
- 大豆紫湯
- 獨活紫湯
- 小獨活湯
- 甘草湯
- 遠志湯
- 當歸湯
- 桃仁芍藥湯
- 羊肉湯
- 羊肉當歸湯
- 羊肉杜仲湯
- 羊肉地黃湯
- 內補當歸建中湯
- 蒲黃湯
- 銅鏡鼻湯
- 小銅鏡鼻湯
- 梔子湯
- 桃仁湯
- 桂心酒
- 赤石脂丸
- 龍骨散
- 生地黃湯
- 芎藭湯
- 黑散
- 大黃湯
- 升麻湯
- 蜀漆湯
- 竹葉湯
- 澤蘭湯
- 防風湯
- 獨活湯
- 大岩蜜湯
- 麻子酒
- 赤散
- 厚朴湯
- 茯苓湯
- 栝蔞湯
- 五加酒
- 竹茹湯
- 赤小豆散
- 人參丸
- 龍骨丸
- 吳茱萸湯
- 藍青丸
- 當歸散
- 蒲黃散
卷三 婦人方中 (2)
- 地黃酒
- 羊肉湯
- 三石湯
- 內補黃耆湯
- 吳茱萸湯
- 豬膏煎
- 知母湯
- 竹葉湯
- 淡竹茹湯
- 赤小豆散
- 蒲黃散
- 蜀漆湯
- 獨活湯
- 雞糞酒
- 防風湯
- 鹿肉湯
- 大豆湯
- 五石湯
- 四石湯
- 茯苓湯
- 安心湯
- 甘草丸
- 人參丸
- 大遠志丸
- 心腹痛第十三
- 蜀椒湯
- 內補芎藭湯
- 大補中當歸湯
- 桂心酒
- 生牛膝酒
- 蒲黃湯
- 敗醬湯
- 芎藭湯
- 芍藥黃耆湯
- 生地黃湯
- 大黃乾漆湯
- 麻子酒
- 升麻湯
- 葛根湯
- 白頭翁湯
卷三 婦人方中 (3)
卷三 婦人方中 (4)
卷三 婦人方中 (5)
卷三 婦人方中 (6)
卷三 婦人方中 (7)
卷三 婦人方中 (8)
卷三 婦人方中 (9)
卷三 婦人方中 (10)
卷四 婦人方下 (1)
- 卷四 婦人方下
- 補益第十八
- 柏子仁丸
- 大五石澤蘭丸
- 小五石澤蘭丸
- 芒硝湯
- 硝石湯
- 乾漆湯
- 虎杖煎
- 五京丸
- 雞鳴紫丸
- 遼東都尉所上丸
- 白石脂丸
- 白馬蹄丸
- 白馬䭷散
- 伏龍肝湯
- 大牛角中仁散
- 丹參酒
- 牡丹皮湯
- 白堊丸
- 鹿茸散
- 馬蹄屑湯
- 馬蹄丸
- 慎火草散
- 月經不調第二十一
- 大黃朴硝湯
- 茱萸虻蟲湯
- 抵當湯
- 七熬丸
- 桃仁散
- 牡丹大黃湯
- 陽起石湯
- 鱉甲丸
- 當歸丸
卷四 婦人方下 (2)
- 增損澤蘭丸
- 大補益當歸丸
- 白芷丸
- 紫石英柏子仁丸
- 鍾乳澤蘭丸
- 大澤蘭丸
- 前胡牡丹湯
- 黃芩牡丹湯
- 牡丹丸
- 乾地黃當歸丸
- 乾漆丸
- 浸酒方
- 當歸丸
- 牡蠣丸
- 赤白帶下崩中漏下第二十
- 白堊丸
- 小牛角䚡散
- 雲母芎藭散
- 慎火草散
- 禹餘糧丸
- 增損禹餘糧丸
- 牛膝丸
卷四 婦人方下 (3)
卷四 婦人方下 (4)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1)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2)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3)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4)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6)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1)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2)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3)
卷五下 少小嬰孺方下 (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
卷六上 七竅病上 (3)
卷六上 七竅病上 (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5)
卷六上 七竅病上 (6)
卷六上 七竅病上 (7)
卷六上 七竅病上 (8)
卷六上 七竅病上 (9)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0)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1)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2)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3)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4)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5)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6)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7)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8)
卷六上 七竅病上 (19)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0)
卷六上 七竅病上 (2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1)
卷七 風毒腳氣方 (2)
卷七 風毒腳氣方 (3)
卷七 風毒腳氣方 (4)
卷七 風毒腳氣方 (5)
卷七 風毒腳氣方 (6)
卷七 風毒腳氣方 (7)
卷七 風毒腳氣方 (8)
卷七 風毒腳氣方 (9)
卷八 治諸風方 (1)
- 卷八 治諸風方
- 論雜風狀第一
- 小八風散
- 蒼耳散
- 地黃煎
- 賊風第三
- 桂枝酒
- 大定心湯
- 乾薑附子湯
- 荊瀝湯
- 白朮酒
- 依源麻黃湯
- 依源麻黃續命湯
- 八風防風散
- 溫中生薑湯
- 腎瀝湯
- 乾地黃丸
- 小岩蜜湯
- 排風湯
- 羌活湯
- 防己湯
- 大棗湯
- 松膏
- 松節酒
- 松膏酒
- 偏風第四
- 麻子湯
- 仲景三黃湯
- 白蘞薏苡湯
- 獨活寄生湯
- 菊花酒
- 杜仲酒
- 煮散
- 獨活煮散
- 石南湯
- 針灸法
- 枳茹酒
- 角弓反張第七
- 吳秦艽散
- 風痹第八
- 防己黃耆湯
- 黃耆湯
- 犀角湯
- 西州續命湯
- 五補丸
卷八 治諸風方 (2)
卷八 治諸風方 (3)
卷八 治諸風方 (4)
卷八 治諸風方 (5)
卷八 治諸風方 (6)
卷九 傷寒方上 (1)
- 卷九 傷寒方上
- 傷寒例第一
- 粉身散
- 預備一物柏枝散
- 烏頭赤散
- 水解散
- 發汗湯第五
- 大青龍湯
- 陽毒升麻湯
- 陰毒甘草湯
- 陰旦湯
- 陽旦湯
- 六物解肌湯
- 解肌湯
- 承氣湯方
-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湯
- 駃豉丸
- 發汗吐下後第九
- 桂枝麻黃湯
- 小青龍湯
- 四物甘草湯
- 玄武湯
- 葛根黃連湯
- 大陷胸丸
- 大陷胸湯
- 生薑瀉心湯
- 甘草瀉心湯
- 白虎湯
- 五苓散
卷九 傷寒方上 (2)
卷九 傷寒方上 (3)
卷九 傷寒方上 (4)
卷九 傷寒方上 (5)
卷十 傷寒方下 (1)
- 卷十 傷寒方下
- 傷寒雜治第十
- 凝雪湯
- 蘆根飲子
- 漏蘆連翹湯
- 豬膽湯
- 百合第十二
- 百合知母湯
- 百合滑石代赭湯
- 百合雞子湯
- 百合地黃湯
- 茵陳湯
- 三黃散
- 秦椒散
- 小半夏湯
- 牛膽丸
- 茵陳丸
- 硝石礬石散
- 滑石石膏散
- 針灸黃疸法
- 恆山丸
- 蜀漆丸
- 烏梅丸
- 藜蘆丸
- 刺灸法
- 瀉心湯
卷十 傷寒方下 (2)
- 木香湯
- 赤石脂禹餘糧湯
- 麻黃升麻湯
- 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第十三
- 赤小豆當歸散
- 瀉心湯
- 大茵陳湯
- 苦參散
-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茵陳湯
- 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 茵陳丸
- 溫瘧第十五
- 鱉甲煎丸
- 柴胡栝蔞根湯
- 大五補湯
- 鯪鯉湯
- 烏梅丸
- 恆山丸
- 禳瘧法
- 治瘧符
- 診溪毒證第十六
卷十 傷寒方下 (3)
卷十一 肝臟 (1)
卷十一 肝臟 (2)
卷十一 肝臟 (3)
卷十一 肝臟 (4)
卷十一 肝臟 (5)
卷十一 肝臟 (6)
卷十二 膽腑方 (1)
卷十二 膽腑方 (2)
卷十二 膽腑方 (3)
卷十二 膽腑方 (4)
卷十二 膽腑方 (5)
卷十二 膽腑方 (6)
卷十二 膽腑方 (7)
卷十二 膽腑方 (8)
卷十二 膽腑方 (9)
卷十二 膽腑方 (10)
卷十三 心臟方 (1)
- 卷十三 心臟方
- 心臟脈論第一
- 大黃黃連瀉心湯
- 茯神煮散
- 安心煮散
- 茯苓補心湯
- 半夏補心湯
- 脈虛實第五
- 防風丸
- 麻黃調心泄熱湯
- 心腹痛第六
- 九痛丸
- 桂心三物湯
- 溫中當歸湯
- 溫脾湯
- 生薑湯
- 熨蒸法
- 胸痹第七
- 枳實薤白桂枝湯
- 治中湯
- 通氣湯
- 細辛散
- 蜀椒散
- 前胡湯
- 熨背散
- 下氣湯
- 檳榔湯
- 頭面風第八
- 芎藭酒
- 茵芋湯
- 鴟頭酒
- 大三五七散
- 小三五七散
- 防風散
- 沐頭湯
- 摩膏
- 人參湯
- 薯蕷散
- 松脂膏
- 犀角丸
卷十三 心臟方 (2)
卷十三 心臟方 (3)
卷十三 心臟方 (4)
卷十三 心臟方 (5)
卷十三 心臟方 (6)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卷十四 小腸腑方 (2)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卷十四 小腸腑方 (4)
卷十五 脾臟方 (1)
- 卷十五 脾臟方
- 脾臟脈論第一
- 消食膏酒
- 肉極第四
- 解風痹湯
- 石南散
- 秘澀第六
- 麻子仁丸
- 三黃湯
- 熱痢第七
- 松皮散
- 苦參橘皮丸
- 三黃白頭翁湯
- 女萎丸
- 聖湯
- 冷痢第八
- 建脾丸
- 增損建脾丸
- 駐車丸
- 大桃花湯
- 馬藺子丸
- 四續丸
- 椒艾丸
- 下痢丸
- 麥糵丸
- 七味散
- 豬肝丸
- 羊脂煎
- 斷痢湯
- 香蘇湯
- 四物粱米湯
- 龍骨湯
- 生金牛黃湯
- 澤漆茱萸湯
- 枳實散
- 白朮散
- 大黃瀉熱湯
- 八物茜根湯
卷十五 脾臟方 (2)
卷十五 脾臟方 (3)
卷十五 脾臟方 (4)
卷十五 脾臟方 (5)
卷十五 脾臟方 (6)
卷十五 脾臟方 (7)
卷十五 脾臟方 (8)
卷十五 脾臟方 (9)
卷十六 胃腑方 (1)
- 卷十六 胃腑方
- 胃腑脈論第一
- 治中散
- 嘔吐噦逆第五
- 小半夏加茯苓湯
- 小麥湯
- 豬苓散
- 犀角人參飲子
- 半夏乾薑散
- 大黃甘草湯
- 噎塞第六
- 五噎丸
- 竹皮湯
- 乾薑湯
- 羚羊角湯
- 脹滿第七
- 大桂湯
- 痼冷積熱第八
- 露宿丸
- 大露宿丸
- 茱萸硝石湯
- 大建中湯
- 大黃附子湯
- 大烏頭湯
- 烏頭桂枝湯
- 朴硝煎方
- 承氣湯
- 細丸
- 大半夏湯
- 附子粳米湯
卷十六 胃腑方 (2)
卷十六 胃腑方 (3)
卷十六 胃腑方 (4)
卷十七 肺臟方 (1)
- 卷十七 肺臟方
- 肺臟脈論第一
- 瀉肺散
- 餳煎
- 氣極第四
- 鍾乳散
- 硫黃丸
- 大前胡湯
- 積氣第五
- 七氣丸
- 貝母湯
- 奔氣湯
- 枳實湯
- 黎勒丸
- 海藻橘皮丸
- 肺痿第六
- 甘草乾薑湯
- 生薑甘草湯
- 肺癰第七
- 桔梗湯
- 瀉肺湯
- 皂莢丸
- 黃昏湯
- 葦莖湯方
- 太乙備急散
- 桔梗丸
- 十疰丸
- 桃皮湯
- 小建中湯
卷十七 肺臟方 (2)
- 肺臟脈論第一
- 酥蜜膏酒
- 補肺湯
- 小建中湯
- 肺勞第三
- 麻黃引氣湯
- 七氣湯
- 五膈丸
- 大蒜煎
- 桔梗破氣丸
- 竹葉飲子
- 白石英散
- 白石英丸
- 補傷散
- 理氣丸
-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 飛屍鬼疰第八
- 五疰湯
- 蜈蚣湯
- 桃皮湯
- 桃奴湯
- 龍牙散
- 備急丸
- 墨奴散
- 鸛骨丸
- 太乙神明陷冰丸
- 江南度世丸
- 大度世丸
- 雷氏千金丸
卷十七 肺臟方 (3)
卷十七 肺臟方 (4)
卷十七 肺臟方 (5)
卷十八 大腸腑方 (1)
- 卷十八 大腸腑方
- 大腸腑脈論第一
- 大腸虛實第二
- 生薑泄腸湯
- 射干麻黃湯
- 厚朴麻黃湯
- 澤漆湯
- 麻黃石膏湯
- 十棗湯
- 百部根湯
- 海藻湯
- 百部丸
- 痰飲第六
- 木防己湯
- 厚朴大黃湯
- 椒目丸
- 甘遂半夏湯
- 大茯苓湯
- 干棗湯
- 姜椒湯
- 姜附湯
- 撩膈散
- 斷膈湯
- 松蘿湯
- 杜蘅湯
- 蜜煎
- 大五飲丸
- 豬膽苦酒湯
- 雄黃兌散
- 中軍候黑丸
卷十八 大腸腑方 (2)
卷十八 大腸腑方 (3)
卷十八 大腸腑方 (4)
卷十八 大腸腑方 (5)
卷十九 腎臟方 (1)
- 卷十九 腎臟方
- 腎臟脈論第一
- 麻黃根粉
- 骨極第五
- 骨虛實第六
- 腰痛第七
- 腎著湯
- 腰䐴痛導引法
- 補腎第八
- 建中湯
- 黃耆建中湯
- 前胡建中湯
- 樂令建中湯
- 增損腎瀝湯
- 內補散
- 石斛散
- 腎瀝散
- 寒食鍾乳散
- 地黃散
- 三石散
- 石葦丸
- 無比薯蕷丸
- 大薯蕷丸
- 神化丸
- 鹿角丸
- 覆盆子丸
- 補益方
- 曲囊丸
- 棘刺丸
卷十九 腎臟方 (2)
卷十九 腎臟方 (3)
卷十九 腎臟方 (4)
卷十九 腎臟方 (5)
卷十九 腎臟方 (6)
卷十九 腎臟方 (7)
卷二十 膀胱腑方 (1)
- 卷二十 膀胱腑方
- 膀胱腑脈論第一
- 胞囊論第三
- 榆皮通滑泄熱煎
- 滑石湯
- 三焦脈論第四
- 黃連煎
- 柴胡通塞湯
- 赤石脂湯
- 止嘔人參湯
- 黃柏止泄湯
- 人參續氣湯
- 霍亂第六
-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四逆湯
- 通脈四逆湯
- 四順湯
- 理中散
- 杜若丸
- 雜補第七
- 琥珀散
- 蓯蓉散
- 禿雞散
- 石硫黃散
- 杜仲散
- 白馬莖丸
- 黃連丸
卷二十 膀胱腑方 (2)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1)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2)
卷二十一 消渴淋閉方 (3)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1)
- 卷二十二 癰腫毒方
- 疔腫第一
- 黃耆竹葉湯
- 八味黃耆散方
- 王不留行散
- 排膿內塞散
- 麝香膏
- 食惡肉膏方
- 漆頭䕡茹散
- 白䕡茹散
- 生肉膏
- 蛇銜生肉膏
- 丹參膏方
- 小竹瀝湯
- 白薇散方
- 蒺藜散
- 瞿麥散
- 五利湯
- 灸方
- 烏麻膏
- 青龍五生膏
- 滅瘢膏
- 練石散
- 李根皮散
- 癮疹第五
- 青羊脂膏
- 苦瓠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