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3)

1. 驚癇第三

(論三首,方十三首,灸法二十六首)

論曰: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皆由臟氣不平故也。新生即癇者,是其五臟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歲而癇者,亦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

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極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判其病在陰陽表裡耳。其浮沉復有大小滑澀虛實遲快諸證,各依脈形為治。

《神農本草經》說:小兒驚癇有一百二十種,其證候微異於常,便是癇候也。初出腹,血脈不斂,五臟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及變蒸日滿不解者,並宜龍膽湯也。

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耳,十兒之中未有一二是風驚者。凡是先寒後熱發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與紫丸佳,凡小兒所以得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癇也。

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癇者,此食癇,早下則瘥,四味紫丸逐癖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方中本無赤丸,詳後,癖結脹滿篇第一方,紫雙丸用硃砂色當赤,疑即赤丸也)瘥快,病重者當用之。

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已下而有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方見本篇末)。

風癇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摩生膏(方見本篇末),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一作足),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驚怖。又天雷時,當塞兒耳,並作余細聲以亂之也。

凡養小兒,皆微驚以長其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復與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

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湯、散,見下篇傷寒條中),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塗臍中,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

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皆醋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不醋臭,乃止藥也。

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小小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勿復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數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可速愈。

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醋臭者,此挾宿食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復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則傷矣。

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審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療,若至指則病增矣。

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2. 候癇法

夫癇,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然氣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探其候也。

手白肉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脈青大者,寒;脈青細為平也。

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

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

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青脈刺之令血出也。

小兒發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是癇候。

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

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

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

身熱吐哯而喘,是癇候。

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

喜欠,目上視,是癇候。

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

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是癇候。

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

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

意氣下而妄怒,是癇候。

咽乳不利,是癇候。

身熱小便難,是癇候。

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

弄舌搖頭,是癇候。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抓其陽脈所應灸,抓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絕脈,亦依方與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禁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掣瘲,善驚,凡八條,癇之劇者也,如有此,非復湯抓所能救,便當時灸之。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

病家已經雜治無次序,不能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只依後證作治,亦不得瘥也。要應精問察之,為前師所配依,取其前蹤跡以為治,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瘥,而病家服一兩劑未效,便謂不驗,以後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而更為治,而不次前師治則弊也。

或前已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溫失度,後人應調治之,是為治敗病,皆須邀射之,然後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審察,必及重弊也。

白話文:

[診斷癇病的方法]

癇症是兒童的一種嚴重疾病,有時候因未能及時就醫而導致病情加重。然而,疾病自體內發作前,必定會有一些徵兆,我們應該密切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並留意這些徵兆。

如果手掌的肉際部分出現黑色脈絡,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如果該部位的脈絡呈現紅色,可能代表體內有熱;脈絡青色且粗大的,可能代表體內有寒;脈絡青色且細的,則屬正常。

如果鼻和口感覺乾燥,大小便不順暢,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孩子眼睛無法清晰視物,常向上看,喜歡在明亮的地方,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耳後的頸骨上出現青色的血管,且睡覺時不安穩,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此時應進行針刺治療,讓血液流出。

如果孩子突然開始哭鬧、笑,臉色暗沉,但面色沒有改變,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鼻子和嘴巴偶爾出現青色,且伴有輕微驚嚇,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眼睛閉著時偶爾出現青色,且伴有輕微驚嚇,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頭部經常出汗,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伴有嘔吐、喘息,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眼睛偶爾直視,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孩子常打哈欠,眼睛向上看,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眼睛視力模糊,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瞳孔突然比平常大且呈黑色,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睡覺時常常感到驚恐,手腳顫抖,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睡覺時做夢笑,手腳不停搖晃,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情緒低落,卻無緣無故發怒,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吞嚥母乳困難,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身體持續發熱,且小便困難,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嘔吐或腹瀉不止,且時有劇烈疼痛,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如果孩子玩舌頭,搖頭,這可能是癇病的徵兆。

以上列舉了20種癇病的早期徵兆,一旦發現這些徵兆,應立即找尋相應的陽脈進行灸療。灸療時應用力,讓孩子突然大哭,同時對足部的脈絡進行灸療,並給予適當的藥湯。

如果孩子眼睛直視,瞳孔震顫,腹部脹滿,腸鳴,便血,身體持續發熱,嘴巴緊閉無法吸吮,背部肌肉僵硬,出汗,發燒,睡覺時沒有反應,手腳抽搐,容易驚嚇,以上8種情況是癇病的嚴重徵兆。一旦出現這些徵兆,僅靠藥湯和灸療可能無法救治,必須立即進行灸療。

如果患者在病情剛開始時就尋求醫生的幫助,醫生可以根據病情的發展進行診斷,並按照一定的治療程序來治療,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如果患者已經接受過多種治療,但治療程序混亂,無法有效控制病情,那麼病情可能會發生變化,原本的徵兆也會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下,醫生可能無法瞭解之前的病情虛實,只能根據目前的病情來進行治療,這樣很難達到治療效果。因此,醫生應該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情,瞭解之前醫生的治療方案,根據之前的治療軌跡來制定治療方案,這樣才能避免治療上的誤差。

如果之前的醫生已經採取了治療措施,那麼後續的治療應該以平和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之前的醫生沒有採取治療措施,或者治療效果不佳,或者之前的治療方式有誤,那麼後續的醫生應該調整治療方案,這是治療失敗的病情所必需的。在這種情況下,後續的醫生需要仔細分析病情,才能避免治療上的失誤。

如果不按照一定的治療程序進行治療,或者治療過程中沒有仔細觀察病情,那麼病情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造成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