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3)

1. 驚癇第三

(論三首,方十三首,灸法二十六首)

白話文:

論述三篇,方劑十三首,灸法二十六首

論曰: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皆由臟氣不平故也。新生即癇者,是其五臟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脈不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以上至期歲而癇者,亦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

白話文:

文中說:小孩子之所以會得羊癲瘋和痙攣病,都是因為身體內臟氣息不平衡。剛出生就發作羊癲瘋的,是因為五臟沒能收斂,血氣沒有聚集,五條經脈不流通,骨骼鬆軟沒能成型,這個病大多不能治好。出生一個月後到周歲發作羊癲瘋的,也是因為餵養不當,血氣不調,受到了風邪的影響。這種病發作前身體發熱, 抽動身體、驚嚇啼哭,最後才發作羊癲瘋。脈搏浮現的屬於陽症的羊癲瘋,這種病因為在六腑、外表在皮膚,所以比較容易治療。

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極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判其病在陰陽表裡耳。其浮沉復有大小滑澀虛實遲快諸證,各依脈形為治。

白話文:

如果發病前身體發冷,發病時不驚厥、不哭叫,脈搏沉弱的,稱為「陰癇」,這種病症深入五臟、骨髓,非常難治。發病時身體發軟,清醒過來的,叫做「癇」。身體強直,反弓如弓,不時醒來的,叫做「痙」。各種反弓,大人如果脊骨下方能容納一隻手指,小孩能容納三根手指的,就難以治癒了。

一般來說,脈浮與脈沉是判斷疾病在陽表還是陰裡的依據。脈浮沉又有大小、滑澀、虛實、遲快等各種表現,根據脈象的不同來進行治療。

《神農本草經》說:小兒驚癇有一百二十種,其證候微異於常,便是癇候也。初出腹,血脈不斂,五臟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及變蒸日滿不解者,並宜龍膽湯也。

白話文: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小孩子患有的驚厥症狀有上百種,其症狀與常人不同,這就是癇症的徵兆。嬰兒剛出生時,血脈未聚攏,五臟發育不全,如果稍有照護不周,就會導致癇症。有的孩子在滿月或長大一點後患病,其他症狀逐漸減輕,只有中風導致的驚厥是最突然、最嚴重的。小孩子四肢發抖、肌肉抽搐、呼吸異常,這都是即將發作癇症的徵兆。如果變蒸(也就是滿月)當天症狀沒有緩解,就可以使用龍膽湯治療。

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耳,十兒之中未有一二是風驚者。凡是先寒後熱發者,皆是食癇也。驚癇當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與紫丸佳,凡小兒所以得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癇也。

白話文:

對於小孩子的癲癇,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風引起的癲癇,一種是受驚嚇引起的癲癇,還有一種是飲食不當引起的癲癇。不過,風引起的癲癇和受驚嚇引起的癲癇經常發生,在十個小孩子中,還不到一兩個是這兩種癲癇。凡是先感覺發冷然後發熱的,都是飲食不當引起的癲癇。受驚嚇引起的癲癇應該根據圖示的穴位進行灸療,風引起的癲癇應該用豬心湯治療,飲食不當引起的癲癇應該通下大便,然後再用紫丸治療效果較好。小孩子之所以會得風引起的癲癇,是因為穿著很暖和出了一身汗,因而風從汗毛孔進入所致。風引起的癲癇,一開始發作時,手指會像數數那樣彎曲,然後才會發作,這就是風引起的癲癇。

驚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驚癇微者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熱後發癇者,此食癇,早下則瘥,四味紫丸逐癖飲最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方中本無赤丸,詳後,癖結脹滿篇第一方,紫雙丸硃砂色當赤,疑即赤丸也)瘥快,病重者當用之。

白話文:

驚癇指因驚嚇而發作,大聲啼哭時發病的症狀。如果是輕微的驚癇,應立即抱住患者,不要再驚嚇他,可能會自行停止。如果原本沒有吃母奶,之後嘔吐且發熱後出現驚癇,稱為食癇。及時治療即可復原,用「四味紫丸」驅除病疾最有效,可以快速治癒而不傷身。「赤丸」(方劑中原本沒有「赤丸」,後面的「癖結脹滿篇」中的第一個方劑「紫雙丸」因含有硃砂而呈紅色,推測這裡的「赤丸」就是指「紫雙丸」)治癒效果也很顯著,病情嚴重的患者應使用「赤丸」。

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凡下,四味紫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已下而有餘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並摩赤膏(方見本篇末)。

白話文:

對於不能吃母乳的嬰兒,應該給他們服用紫丸來通便。嬰兒剛出生時,生命力旺盛,即使只有一點不舒服,也需要通便,這不會造成什麼損傷,反而對他們康復有益。如果不及時通便,就會形成大病,大病形成後就難以治療了。在所有通便的藥物中,四味紫丸最有效,雖然它會通便,但不會損害身體,足以清除疾病。如果四味紫丸不能通便,就應該服用赤丸。赤丸也不通便,就應該增加劑量。如果已經通便了,但仍然有餘熱未消,就應該按照方子製作龍膽湯,少量服用。同時,塗抹赤膏(方子見文章末尾)。

風癇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摩生膏(方見本篇末),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一作足),下之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驚怖。又天雷時,當塞兒耳,並作余細聲以亂之也。

白話文:

癲癇也應該治療,但應當用豬心湯治療。驚風只需要按圖按穴灸治,及用摩生膏塗抹(處方見本文末),不可大力瀉下。為什麼?驚風是因為心氣不穩,瀉下會導致內虛,反而會加重病情。驚風嚴重的,特別難治,所以養育幼兒時,一定要小心,不要讓他們聽到大聲響,抱著他們的時候,動作要輕緩,不要讓他們受到驚嚇。另外,雷雨時,應塞住孩子的耳朵,用其他聲音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凡養小兒,皆微驚以長其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兒有熱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不愈復與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

白話文:

養育小兒時,都要適當地給予刺激以促進其氣血暢通,但不能過度驚嚇。若過度驚嚇,就需要灸治「驚脈」。如果在小兒出生五十到六十天內灸治,驚嚇症狀會加重。因此,最好在小兒出生一百天後再灸治「驚脈」。

幼兒出現發熱、不願吃奶、睡不安穩、頻繁驚嚇等症狀,這是癲癇的早期徵兆。服用紫丸可以治療,症狀未緩解可繼續服用。

小兒在睡眠中出現輕微驚嚇,一個月發作一次,可以用紫丸通便,減少其過盛的陽氣,預防癲癇發作。

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湯、散,見下篇傷寒條中),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膏塗臍中,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

白話文:

立夏後,小孩子生病,治療時務必小心,不要隨便灸治,也不宜催吐瀉下。只可用除熱的藥湯洗澡,用除熱散粉塗抹,用除熱赤膏按摩身體。另外,還可以塗抹赤膏於肚臍。讓孩子待在涼爽的地方,不要禁止喝水,並經常給孩子喝白開水。

小兒衣甚薄,則腹中乳食不消,不消則大便皆醋臭,此欲為癖之漸也,便將紫丸以微消之,服法,先從少起,常令大便稀,勿大下也,稀後便漸減之,不醋臭,乃止藥也。

白話文:

如果小孩子的衣服穿得太薄,肚子裡的奶水和食物就不能消化。沒有消化,大便就會有酸臭味,這是疾病的徵兆。此時應服用紫丸來緩解消化不良。服用紫丸時,應先從少量開始,讓大便稍微稀一點,不要拉得很厲害。大便變稀後,就可以逐漸減少紫丸的用量,直到大便沒有酸臭味後,再停止服用。

凡小兒冬月下無所畏,夏月下難瘥,然有病者,不可不下,下後腹中當小脹滿,故當節哺乳數日,不可妄下。又乳哺小兒常令多少有常劑,兒漸大當小小增之,若減少者,此腹中已有小不調也,便微服藥,勿復哺之,但當與乳,甚者十數日,微者五六日止,哺自當如常。若都不肯食哺,而但欲乳者,此是有癖,為疾重要,當下之,不可不下,不下則致寒熱,或吐而發癇,或更致下痢,此皆病重不早下之所為也,此即難治矣。但先治其輕時,兒不耗損而病可速愈。

白話文:

對於小孩子,冬季受寒不用擔心,夏季受寒則難以痊癒。不過,如果孩子生病了,就必須採取措施,如果採取措施後,孩子的肚子變小並且脹滿,那麼就要適當地減少哺乳幾天,不能亂用瀉藥。另外,對於哺乳期的孩子,要讓他們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孩子逐漸長大後,餵食量要少量增加。如果孩子的食量減少,說明肚子裡可能有點不舒服,這時可以給孩子服用一點藥,暫停哺乳。對於病情嚴重的,可以十幾天不哺乳,病情輕微的,可以五六天後恢復哺乳,餵食量要和以前一樣。如果孩子完全不肯吃東西,只想喝奶,說明孩子有積食,病情比較嚴重,必須採取措施,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孩子發燒、嘔吐、抽搐或腹瀉,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而導致病情加重,到了這時,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了。所以,要趁著孩子病情較輕的時候及時治療,這樣孩子消耗的體力較少,病情也能快速恢復。

凡小兒屎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宜微將服龍膽湯。若白而醋臭者,此挾宿食不消也,當服紫丸,微者少與藥,令內消,甚者小增藥,令小下,皆復節乳哺數日,令胃氣平和,若不節乳哺,則病易復,復下之則傷其胃氣,令腹脹滿,再三下之尚可,過則傷矣。

白話文:

凡是小兒的大便黃而有臭味,表示腹中有潛伏的熱氣,宜少量服用龍膽湯。

如果大便呈白色且有酸臭味,表示有宿食不消,宜服用紫丸。症狀輕微者可少量服用藥物,待宿食在體內消退。症狀嚴重者可稍加增量,令其輕微瀉下。

不論哪種情況,都應暫時節制乳食數日,待胃氣平和。若不解乳食,則病情容易復發。若反覆瀉下,會傷及胃氣,導致腹脹腹滿。雖然瀉下三四次還能恢復,過度的話就會傷身。

凡小兒有癖,其脈大必發癇,此為食癇,下之便愈,當審候掌中與三指脈不可令起,而不時下致於發癇,則難療矣。若早下之,此脈終不起也,脈在掌中尚可早療,若至指則病增矣。

白話文:

凡是小兒有積食,他的脈象一定會大而有力,這叫做食積導致的癲癇。此時瀉下去就能好,要注意檢查手掌心和三指脈搏,不可以讓脈象凸起,否則不時瀉下去就會導致癲癇,那樣就難以治療了。如果及早瀉下去,這些脈象就永遠不會凸起了。脈象在手掌心還可以及早治療,如果到了手指,病情就會加重了。

凡小兒腹中有疾生,則身寒熱,寒熱則血脈動,動則心不定,心不定則易驚,驚則癇發速也。

白話文:

凡是小兒肚中生有疾病,則身體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寒熱交替就會導致血脈運行不暢,血脈運行不暢則心神不定。心神不定就容易受驚嚇,受驚嚇就會很快引發抽搐。

2. 候癇法

夫癇,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也。然氣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探其候也。

手白肉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脈青大者,寒;脈青細為平也。

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

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

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青脈刺之令血出也。

小兒發逆上啼笑面暗,色不變,是癇候。

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

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

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

身熱吐哯而喘,是癇候。

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

喜欠,目上視,是癇候。

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

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是癇候。

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

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

意氣下而妄怒,是癇候。

咽乳不利,是癇候。

身熱小便難,是癇候。

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

弄舌搖頭,是癇候。

白話文:

關於癲癇這種小兒常見的疾病,可能有的時候沒有及時求醫而導致病情加重。然而,疾病的發生並非突然,一定有先兆徵象。平時要細心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以此探查病症徵兆。

徵兆:

  • 手掌魚際穴的脈絡呈黑色,是癲癇的徵兆。
  • 魚際穴的脈絡呈紅色,表明有熱症。
  • 魚際穴的脈絡呈青色且粗大,表明有寒症。
  • 魚際穴的脈絡呈青色且細小,表明病情平穩。
  • 鼻腔和口腔發乾,大小便不通暢,是癲癇的徵兆。
  • 目光呆滯向上看,喜歡陽光,是癲癇的徵兆。
  • 耳後完骨上青色脈絡明顯,睡覺不安穩,是癲癇的徵兆。青色脈絡處可用針扎破,讓血液流出。
  • 小兒發作時頭部倒翻向上,哭笑不正常,面色陰暗,但面部表情沒有變化,是癲癇的徵兆。
  • 鼻腔和口腔發青時會出現輕微的痙攣,是癲癇的徵兆。
  • 眼睛緊閉發青時會出現輕微的痙攣,是癲癇的徵兆。
  • 身體發熱,頭部常出汗,是癲癇的徵兆。
  • 身體發熱,嘔吐,氣喘,是癲癇的徵兆。
  • 身體發熱,目光直視,是癲癇的徵兆。
  • 打哈欠,目光向上看,是癲癇的徵兆。
  • 身體發熱,目光呆滯,是癲癇的徵兆。
  • 眼瞳突然放大,瞳孔發黑,是癲癇的徵兆。
  • 睡眠時驚慌不安,手腳顫抖,是癲癇的徵兆。
  • 夢中發笑,手腳動搖,是癲癇的徵兆。
  • 情緒低落,暴怒不止,是癲癇的徵兆。
  • 吞嚥困難,是癲癇的徵兆。
  • 身體發熱,小便不通暢,是癲癇的徵兆。
  • 嘔吐腹瀉不止,劇痛時發,是癲癇的徵兆。
  • 伸出舌頭,搖晃頭部,是癲癇的徵兆。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抓其陽脈所應灸,抓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絕脈,亦依方與湯。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禁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掣瘲,善驚,凡八條,癇之劇者也,如有此,非復湯抓所能救,便當時灸之。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詣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治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

白話文:

以上列出的二十種症狀,都是癇症的初期徵兆。發現這些徵兆時,應立即按對應的陽脈進行艾灸。艾灸力道需重,讓孩子大哭,直到足絕脈。此時也應按方飲用湯藥。

若瞳孔移動凝滯,腹脹腸鳴,大便帶血,身熱口禁無法吃奶,反張脊椎無法伸直,出汗後發熱,睡著後無法清醒,手腳抽搐,容易受驚等八種症狀,說明癇症較為嚴重。出現這些情況時,艾灸和湯藥都無法挽救,應立即進行灸治。

總的來說,如果患者在發病初期就來求醫,醫生可以通過診斷症狀,依次進行治療。按照嚴格的治療步驟,才能確保從頭到尾有效地控制病情。

病家已經雜治無次序,不能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只依後證作治,亦不得瘥也。要應精問察之,為前師所配依,取其前蹤跡以為治,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瘥,而病家服一兩劑未效,便謂不驗,以後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治寒溫次序,而更為治,而不次前師治則弊也。

白話文:

病人由於亂服藥物,治療沒有頭緒,無法控制病情,病情會因此而發生變化,醫生就不知道病人的原先證型是虛證還是實證,只能根據後來的證狀進行治療,這樣也不可能治癒。醫生必須仔細詢問和觀察病人的病情,按照之前的醫生治療方案,找出病情的線索,才能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之前的醫生開的藥方本來只需要服用幾劑即可治癒,但病人服用了一兩劑沒有效果,就認為藥方無效,之後又去詢問其他醫生。其他醫生並沒有了解病人之前治療寒證和溫證的順序,而是另開藥方進行治療,不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案,這樣就會出現問題。

或前已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溫失度,後人應調治之,是為治敗病,皆須邀射之,然後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審察,必及重弊也。

白話文:

如果前面已經放血了,後續的治療就要平和調理,才能痊癒。如果前面沒有放血,或者放血後疾病沒有好轉,或者前面治療時寒熱失調,後續的醫生就應該調整治療。這就是治療失敗的病症,都需要採取針灸治療,才能避免惡化。如果不按順序治療,或者不仔細辨證,必定會導致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