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4)

1. 龍膽湯

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實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以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此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氣者,可加人參、當歸,各如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余藥皆準耳。

龍膽,鉤藤皮,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苓(一作茯神),甘草(各六銖),蜣螂(二枚),大黃(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後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以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白話文:

【龍膽湯】這帖藥主要治療新生嬰兒,因為血脈旺盛,導致身體時冷時熱,體力過剩,四肢無故抽搐,甚至發高燒和大量嘔吐的情況。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吃奶,但是消化不良,體內熱氣無法散去,或是出現成長中的生理變化未能順利調節,又或者被外界不潔之氣影響,導致各種驚嚇或癲癇症狀,這帖藥都能對症下藥。十歲以下的孩子都適用這帖龍膽湯,是治療新生兒的首選良方。

這是專門為剛出生的嬰兒設計的處方,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藥量應逐步增加,以此為基準。如果確定孩子受到外邪侵擾或被不潔之氣纏繞,可以酌量添加人參和當歸,其用量與龍膽相等。例如,出生一百天的嬰兒,每種藥材可加三銖;二百天大的嬰兒,每種藥材可加六銖;一歲的孩童,每種藥材可加半兩。其他藥材的調整則依照此原則進行。

藥方成分包括龍膽、鉤藤皮、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苓(或用茯神)、甘草(各六銖)、蜣螂(兩隻)、大黃(一兩)。將這些藥材研磨後,加入一升水煎煮,濃縮至五合的藥汁。藥物的使用要根據其性質來決定,對於性質虛弱的藥物,應增加用水量。

新生兒出生的第一週,每次服用三分之一合的藥劑;出生第八到第十五天,每次服用一半合的藥劑;出生第十六到第二十天,每次服用三分之二合的藥劑;出生第二十到第三十天,每次服用一合的藥劑;出生第三十到第四十天,則服用一整劑五合的藥劑,分成三次服用。一旦看到療效,如排便順暢,就應停止服藥,不再繼續服用。

以上就是龍膽湯的詳細說明和使用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 大黃湯

治少小風癇積聚腹痛夭矯二十五癇方。

大黃,人參,細辛,乾薑,當歸,甘皮(各三銖)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服之如棗許大,日三。

白話文:

[大黃湯]的處方用於治療兒童因風癇導致的腹部積塊與疼痛,以及身體扭曲等二十五種風癇症狀。

所需藥材為:大黃、人參、細辛、乾薑、當歸、甘草皮(每種藥材用量皆為三銖)。

將以上六種藥材切碎,以一升的水煎煮至剩下四合,服用時,藥量約為棗子大小,每日服用三次。

3. 白羊蘚湯

治小兒風癇,胸中有痰方。

白羊蘚(三銖,即白蘚皮),蚱蟬(二枚),大黃(四銖),甘草,鉤藤皮,細辛(各二銖),牛黃(如大豆四枚),蛇蛻皮(一寸)

上八味㕮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二合,分五服,日三。若服已盡而癇不斷者,可更加大黃、鉤藤各一銖,以水漬藥半日,然後煮之。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來治療兒童因風邪引起的癲癇,且胸口有痰的狀況。

所需藥材如下:白羊蘚(也就是白蘚皮,用量為三銖)、蚱蟬(兩隻)、大黃(四銖)、甘草、鉤藤皮、細辛(這些藥材每種用量都是二銖)、牛黃(用量等同於四粒大豆)、蛇蛻皮(一寸)。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然後加入二升半的水進行煎煮,直到只剩下約一升二合的藥液。將這藥液分成五次服用,每天三次。如果服用完後癲癇症狀仍未改善,可以再增加大黃和鉤藤各一銖的量,讓藥材在水中浸泡半天後再進行煎煮。

4. 增損續命湯

治小兒猝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並軃曳僻不能行步方。

麻黃,甘草,桂心(各一兩),川芎,葛根,升麻,當歸,獨活(各十八銖),人參,黃芩,石膏(各半兩),杏仁(二十枚)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為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兒童突然中風或是長時間因風邪導致四肢僵硬、彎曲不能自如活動,以及拖拉偏側身體無法行走的情況。

所需藥材如下:麻黃、甘草、桂心(各約30公克)、川芎、葛根、升麻、當歸、獨活(各約6公克)、人參、黃芩、石膏(各約15公克)、杏仁(約20顆)。

將以上十二種藥材切碎,先用六公升的水煮麻黃,去除浮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直至熬煮至剩下一公升又二分之一公升的藥汁。對於三歲的兒童,可將藥汁分成四次服用,需在一天內服完,服用後稍微讓兒童出汗,出汗後可以使用痱子粉幫助皮膚舒適。

5. 石膏湯

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四肢不隨方。

石膏(一合),麻黃(八銖),甘草,射干,桂心,芍藥,當歸(各四銖),細辛(二銖)

上八味㕮咀,以水三升半,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納余藥,煮取一升,三歲兒分四服,日三。

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湯方:

大黃,牡蠣,龍骨,栝蔞根,甘草,桂心(各十二銖),赤石脂,寒水石(各六銖)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升納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雞子大一枚,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每日二服。有熱加大黃,不汗加麻黃,無寒水石,朴硝代之。

白話文:

【石膏湯】

這帖藥用於治療兒童中風,包括因疾病導致無法說話,口眼歪斜,以及四肢活動不便的情況。

藥材如下:石膏(約28.35克),麻黃(約2.96克),甘草、射干、桂心、芍藥、當歸(各約1.48克),細辛(約0.98克)。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倒入約840毫升的水,先將麻黃煮沸三次,然後去掉上面的泡沫,接著放入其餘的藥材,煮至剩約300毫升,適合三歲的孩童分四次服用,一天三次。

【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湯方】

這帖藥適用於治療兒童中風,病狀嚴重到像快要失去生命的情況。

藥材如下:大黃、牡蠣、龍骨、栝蔞根、甘草、桂心(各約3.78克),赤石脂、寒水石(各約1.89克)。

將以上八種藥材切碎,加入約300毫升的水和藥材重量一半的水(約18.9克)一起煮,煮沸兩次後,過濾掉藥渣,半歲大的嬰兒可服用像雞蛋大小的一份,較大的孩子則可以全部服用,藥物一入口即可見效,出汗後可塗抹粉劑,此藥無毒性,可每天服用兩次。若病情有熱象,可增加大黃的用量;若不出汗,可加麻黃;若沒有寒水石,可用朴硝代替。

6. 二物石膏湯

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碎),真珠(一兩)

上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納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小孩中風,出現手腳抽搐緊繃的處方。

所需材料為:石膏(大小約如雞蛋一枚,需敲碎),珍珠(一兩)。

使用方法如下:先以兩公升的水來煮石膏,待水滾後再續煮五到六次沸騰,接著放入珍珠一起煮,最後將湯汁縮至一公升,然後分次慢慢服用。

7. 桂枝湯

治少小中風,脈浮發熱自汗出,項強,鼻鳴,乾嘔方(即傷寒篇,本方見於十一卷。)

白話文:

「用於治療小孩或青少年因感受風邪,出現脈搏浮動、發燒、自發性出汗、頸部僵硬、鼻子不通、乾嘔的症狀,這個處方在傷寒篇章中有提及,具體內容可以在第十一卷找到。」而此處提到的處方即為「桂枝湯」。

8. 二物驢毛散

治少小新生中風方。

驢毛(取背前交脊上會中拔取如手拇指大一把),麝香(二豆大)

上以乳汁和,銅器中微火煎,令焦熟出,為末。小兒不能飲,以乳汁和之,葦筒貯瀉著咽中,然後飲乳令入腹。

白話文:

這是一則治療孩童新生兒中風的古方,名為[二物驢毛散]。

具體做法如下:從驢子背部前方,靠近脊椎的位置,拔取相當於拇指大小的一撮驢毛,再加上兩粒豆子大小的麝香。

將上述材料用母乳攪拌均勻,再放入銅製容器中,用小火慢慢煎煮,直到驢毛呈現焦熟狀態後取出,研磨成粉末。

對於無法直接飲用藥粉的小孩,可將藥粉與母乳混合,使用葦管儲存並滴入咽喉,待藥物進入咽喉後,再讓小孩喝母乳,使藥物順利進入腹部。

9. 茵芋丸

治少小有風癇疾,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者,服之永不發方。

茵芋葉,鉛丹,秦艽,鉤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一兩),菖蒲,黃芩(各一兩半),松蘿(半兩),蜣螂(十枚),甘草(三兩)

上十二味為末,蜜丸小豆大,三歲以下服五丸,三歲以上服七丸,五歲以上服十丸,十歲以上可至十五丸。

白話文:

這份藥方是用於治療從小就有風癡疾病,長大後仍未痊癒,或是遇到天氣轉涼或是節氣變化就會發作,甚至飲食稍有不慎也會引發病情。病徵包括全身筋脈收縮,行走姿態異常,說話不清等症狀,服用此藥後可望不再發作。

所需藥材有:茵芋葉、鉛丹、秦艽、鉤藤皮、石膏、杜蘅、防葵(各取一兩),菖蒲、黃芩(各取一兩半),松蘿(取半兩),蜣螂(十隻),甘草(取三兩)。

將上述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蜂蜜製成大小如小豆的丸子。對於三歲以下的孩童,每次服用五顆;三歲以上的孩童,每次服用七顆;五歲以上的孩童,每次服用十顆;十歲以上的兒童和成人,則可以增加到每次服用十五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