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1. 鎮心丸

治小兒驚癇百病鎮心氣方。

白話文:

治小兒驚癇百病鎮心氣方

材料:

  • 牛蒡子 二錢
  • 川芎 三錢
  • 茯苓 二錢
  • 薏苡仁 二錢
  • 遠誌 二分
  • 柏子仁 三錢
  • 酸棗仁 三錢
  • 琥珀(製) 二分
  • 茯神(制) 三錢
  • 炙甘草 二錢

用法: 將上述材料加水煎服,一日兩次。

功效:

  • 安神鎮驚,緩解驚癇百病。

銀屑(十二銖),水銀(二十銖),牛黃(六銖),大黃(六分),茯苓(三分),茯神遠志防己白蘞雄黃人參,芍藥(各二分),紫石英,真珠,防葵,鐵精(各四分)

白話文:

銀屑:12 克 水銀:20 克 牛黃:6 克 大黃:0.6 克 茯苓:0.3 克 茯神:2 克 遠志:2 克 防己:2 克 白蘞:2 克 雄黃:2 克 人參:2 克 芍藥:2 克 紫石英:0.4 克 真珠:0.4 克 防葵:0.4 克 鐵精:0.4 克

上十六味,先以水銀和銀屑如泥,別治諸藥和丸。二歲兒如麻子二丸,隨兒大小增之。一方無牛黃。

白話文:

繁體中文

藥材十六味,先將水銀和銀屑研磨成泥狀,再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然後將二者混合製成丸劑。

藥方共十六味藥材,先將水銀和銀屑研磨成泥狀,再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然後將二者混合製成丸劑。兩歲的孩子一次服用兩丸,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可以逐漸增加丸劑的數量。另一個藥方不含牛黃。

2. 丹參赤膏

治少小心腹熱除熱方

白話文:

治療兒童腹熱[清熱方]

原文:

古方: 生石膏一兩,生甘草半兩,生大黃半兩。 上藥三味,每用一錢,水一盞,煎取半盞,食後服。(《醫宗金鑑》卷六十五)

古代名醫提供的藥方:

  • 生石膏:一錢
  • 生甘草:半錢
  • 生大黃:半錢

以上三味藥材,每次取一錢,加入一碗水煎煮,取半碗藥液,飯後服用。(出自《醫宗金鑑》卷六十五)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二兩)

白話文: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 40 公克)

上五味㕮咀,以苦酒半升浸四鍾一宿,以成煉豬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納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參雷丸,亦佳。

白話文:

將五種中藥材碾碎,用半升苦酒浸泡一夜。然後用煉製過的豬油一斤煎煮,煎煮三次後去渣,再加入芒硝。煎出膏狀後,塗抹於心窩部位。一年四季都適用。另一種方法是隻使用丹參雷丸,效果也很好。

3. 五物甘草生摩膏

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方。

白話文:

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方。

治療年幼兒童肌膚細嫩,容易受風邪侵襲,導致身體發熱,或因風寒太盛,導致手腳抽搐。

甘草防風(各一兩),白朮桔梗(各二十銖),雷丸(二兩半)

白話文:

  • 甘草:1 兩
  • 防風:1 兩
  • 白朮:20 銖
  • 桔梗:20 銖
  • 雷丸:2 兩半

上五味㕮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遍,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闢風寒。

白話文:

把五種味道的藥材搗碎咀嚼,用半斤豬脂肪在不放水的情況下煎成膏。用它來煎製藥物,在微火上煎熬,根據稀稠情況調節火候。膏藥做好後,去除雜質,取如彈丸般大小的一顆,用火烤熱後用它按摩嬰兒的身體一百遍。如果嬰兒身體寒冷,按摩後會變熱;如果嬰兒身體發熱,按摩後會變涼。即使是沒有疾病的嬰兒,也應該在早起時經常用膏藥塗抹囟門和手足心,能有效預防風寒。

4. 灸法

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喜成病。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

白話文:

有關嬰兒保健的論述說:新生兒如果沒有疾病,就不要隨便使用針灸。如果違反這個原則進行針灸,會因為嬰兒忍耐不了疼痛而動到五臟,從而誘發疾病。河洛關中的土地比較寒冷,嬰兒容易得抽筋病。因此,他們在孩子出生後三天,會用逆灸的方法來預防抽筋。另外,還會灸嬰兒的面頰以預防口噤。如果已經出現口噤,孩子的舌頭下面脈搏會急促,牙齒和筋脈也會緊張。由於當地的氣候寒冷,所以他們用針刺破舌頭放血,並灸面頰來預防口噤。吳蜀地區氣候溫暖,就不會有這種疾病。過去流傳下來的古方已經很完善,但是現在的人不仔細區分南北方的差異,照著古方來治療,所以對嬰兒造成了很多傷害。

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

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抓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抓之。

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

白話文:

倘若田舎小孩,順其自然成長,皆能平安健康,不會夭折。

小兒受到驚嚇啼哭,在睡夢中四肢抽搐,是驚嚇未定的緣故,千萬不可用針灸或抓痧的方式處理,以免刺激百脈,導致驚嚇轉為癲癇。只有因陰氣過盛導致的抽搐纔可以用針灸或抓痧。

凡是想要用灸法治療癲癇,必須先讓小兒排便,待其虛弱時再進行灸療。若小兒腹中有實證未先清除,便施以灸療,會造成氣血不通,導致死亡。

癇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白話文:

癲癇發作在早上者,病在足少陽經。早上發作的,病在足厥陰經。中午發作的,病在足太陽經。黃昏發作的,病在足太陰經。半夜發作的,病在足陽明經。後半夜發作的,病在足少陰經。

上癇發時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夫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當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白話文:

當癲癇發作時,要辨別發作時間,並針灸相關部位。癲癇分為五臟癲癇、六畜癲癇,有的在四肢,有的在腹部,應仔細診斷症狀,根據病竈進行針灸,即使症狀輕微也能治癒。如果沒有掌握要領,反而會加重病情。

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灸胃脘三壯,挾胃脘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

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陰各二壯。

白話文:

肝癇 症狀:面青,目光呆滯,手足抽動。 治療:灸足少陽經和厥陰經各三壯。

心癇 症狀:面色發紅,心下灼熱,呼吸急促且微弱。 治療:灸心下第二根肋骨旁的巨闕穴,再灸手心主穴和少陰經各三壯。

脾癇 症狀:面色黃,腹部脹大,容易腹瀉。 治療:灸胃脘穴三壯,胃脘旁各兩壯,足陽明經和太陰經各兩壯。

肺癇 症狀:面色蒼白,口吐白沫。 治療:灸肺俞穴三壯,再灸手陽明經和太陰經各兩壯。

腎癇之為病,面黑,正直視不搖如屍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太陽、少陰各二壯。

白話文:

腎臟性癲癇的症狀是:臉色發黑,目光呆滯,一動不動就像一具屍體。治療方法是灸心窩以下二寸二分,施灸三壯;再灸手肘動脈處,各施灸二壯;最後灸足太陽經和足少陰經,各施灸二壯。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

腸癇之為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五十壯。

上五臟癇證候。

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

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末,服之良。

羊癇之為病,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

白話文:

膈癇

膈癇發作時,眼睛上吊,四肢不能伸展。艾灸風府穴,再艾灸頭頂的鼻根、人中、下脣、承漿穴,這些穴位的施灸量都要按照病人的年齡調整。

腸癇

腸癇發作時,身體不動搖。艾灸雙側承山穴,再艾灸足心和雙手勞宮穴,再艾灸雙耳後的完骨穴,這些穴位的施灸量都要按照病人的年齡調整,此外還要艾灸臍中 50 壯。

五臟癇證候

以上的都是五臟引起的癇證。

馬癇

馬癇發作時,張口搖頭,發出馬鳴聲,並有反折身體的傾向。艾灸脖子上的風府穴和臍中,各 3 壯。如果病竈在腹部,可以將馬蹄燒成灰末後服用。

牛癇

牛癇發作時,眼睛直視前方,肚子脹大。艾灸鳩尾骨和大椎穴,各 3 壯。將牛蹄燒成灰末後服用。

羊癇

羊癇發作時,喜歡抬頭吐舌。艾灸大椎穴,上 3 壯。

豬癇之為病,喜吐沫,灸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犬癇之為病,手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

白話文:

豬癇的症狀:喜歡吐泡沫。治療:在脊椎骨兩側,各灸1.7寸處,共兩壯。

犬癇 的症狀:手腳抽筋。治療:灸兩手掌心各1壯,灸足太陽穴1壯,灸肋骨中間的肋戶1壯。

雞癇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

上六畜癇證候。

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白話文:

雞癇之病:

病人搖頭晃腦,動作反常,容易受驚嚇而抽搐,在足三陽經上各灸三壯。

上六畜癇證候:

小兒突然抽搐,就在兩邊乳頭上灸,如果是女童則在兩乳下方二分處灸。

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腹度取背,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灸兩旁各一寸五壯。

白話文:

治療兒童急驚風的方法:

當孩子身體僵直不動像死了一樣,並且腹部發出雷鳴聲時,可以用灸法治療。

在以下六個部位各灸一壯:

  1. 太倉穴
  2. 臍中
  3. 臍中上下兩側,各一寸
  4. 沿著腹部橫向找到背部相應位置,各灸一壯
  5. 將繩子繞在孩子的脖子上,一直到臍中,然後使繩子拉緊
  6. 順著繩子從後頸部開始,沿著脊椎向下灸,直到繩子的盡頭,兩側各灸五壯

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白話文:

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如果面色無變化,哭泣發聲也正常,則灸足陽明經和太陰經。

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以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發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

白話文:

如果眼睛向上翻,瞳孔亂動,應灸囟門中央。取穴法:以口為橫寬,量至嘴角兩端;再以鼻下為橫寬,同樣量至兩端;減去鼻子寬度的一半,再將兩者合為一寬度,從額頭髮際往上量這個寬度。灸頭部的點位於囟門頂部,未閉合的骨縫處,用手移動能找到的點,就是正確位置,此處最重要。其次灸額頭上進入頭髮約二分處,正對著鼻子。再灸兩側,位於瞳孔正上方進入頭髮約二分處。

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發際陷中是也。

白話文:

  1. 第一步艾灸頭頂正中央的毛髮處。
  2. 然後艾灸客主人穴,位於眉毛後方,動脈搏動處。
  3. 接著艾灸兩個耳門穴,在耳後開口處,按壓時骨頭開合移動的地方。
  4. 再艾灸兩個耳朵上方,在耳輪上方的凹陷處;另一種方法是:成年人距離耳上橫三指處,兒童根據自己的手指長度取穴。
  5. 接著艾灸雙耳後的完骨上青筋,也可以用針刺放血。
  6. 然後艾灸玉枕穴,位於後腦杓突出的骨頭。
  7. 最後艾灸雙風池穴,在後腦杓兩條肌肉外側的凹陷處。

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

白話文:

接著灸風府穴,在後頸部正中央髮際處,也可以與風池穴齊高。然後灸頭上的兩角,兩角位於旋毛兩側骨頭突起處。

上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俱灸之。輕者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白話文:

頭頂共十九個穴位,小孩出生十天可灸三壯,三十天可灸五壯,五十天可灸七壯,症狀嚴重時全部灸。症狀輕微時只灸囟中、風池、玉枕,將艾草燃燒到熱熟,把艾炷平正地貼在患處,艾灸的熱力才能傳達到患部;如果艾草沒燒熟,艾炷不平正,不貼在患處,白白灸了許多艾炷,效果也不好。

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次灸薜息,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並灸兩邊。次灸胃脘。次灸金門,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白話文:

如果肚子脹滿、氣短、腹中咕嚕作響,則灸肺的募穴,位於兩乳頭上方第二根肋骨的凹陷中,懸吊一條繩子準確定位,準確時繩子的垂直點就是穴位。之後灸膻中穴。再灸胸堂穴。再灸臍中穴。再灸薜息穴,薜息穴位於兩乳頭下方第一根肋骨的凹陷中。再灸巨闕穴,成年人從鳩尾骨下緣往下量一寸,兒童從肚臍往下量六分之一,再從鳩尾骨下緣往下量一寸,同時灸兩側。再灸胃脘穴。再灸金門穴,金門穴位於肛門前方的會陰後方正中間的位置,從陰囊下部量到肛門前方的大孔,中間分為兩半。

上腹部十二處,胸堂、巨闕、胃脘,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五壯,陰下縫中可三壯,或云隨年壯。

白話文:

腹部十二處,胸堂、巨闕、胃脘,十天大的嬰兒可灸三壯,一個月以上的嬰兒可灸五壯,陰囊縫中可灸三壯,或說應依年齡決定壯數。

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白話文:

如果脊椎僵硬彎曲,灸大椎穴。同時灸各臟腑背俞穴和督脈上正中線,從大椎穴量度到尾骨,中間彎曲處,再從大椎穴量度,灸其下方,就是督脈。

上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次灸少陽。

白話文:

在背部上段有十二個穴位,十天內可以灸每個穴位三壯,超過一個月可以灸每個穴位五壯。

如果手或腳有抽搐或驚厥的情況,可以依序灸以下穴位:尺澤、陽明、少商、勞宮、心主、合谷、三間、少陽。

上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白話文:

手部十六處穴位

重要的是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等少陽穴,取壯數如上。

灸法

接下來灸伏兔穴,再灸三里穴,再灸腓腸穴,再灸鹿溪穴,再灸陽明穴,再灸少陽穴,再灸然谷穴。

上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

白話文:

全身共有 14 個上肢部位都可以灸,灸的壯數同上面所述。手足陽明穴,指的是手腳的四個手指,如果小兒發生驚厥,可灸此穴。如果風病發作嚴重,導致手腳拘攣,則應灸完整的手腳十個手指尖,並在手指根部的關節後方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