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卷五上 少小嬰孺方上 (5)
1. 鎮心丸
治小兒驚癇百病鎮心氣方。
銀屑(十二銖),水銀(二十銖),牛黃(六銖),大黃(六分),茯苓(三分),茯神,遠志,防己,白蘞,雄黃,人參,芍藥(各二分),紫石英,真珠,防葵,鐵精(各四分)
上十六味,先以水銀和銀屑如泥,別治諸藥和丸。二歲兒如麻子二丸,隨兒大小增之。一方無牛黃。
白話文:
[鎮心丸]
這是治療兒童驚風、癲癇以及多種疾病的安神定心處方。
配方成分包括:銀屑(12銖)、水銀(20銖)、牛黃(6銖)、大黃(6分)、茯苓(3分)、茯神、遠志、防己、白蘞、雄黃、人參、芍藥(各2分)、紫石英、珍珠、防葵、鐵精(各4分)。
將上述十六種藥材混合,首先用水銀和銀屑調成泥狀,再加入其他藥材搓成丸。兩歲大的孩子一次服用像兩粒芝麻大小的藥丸,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重適當調整劑量。另外,有一個版本的處方中不包含牛黃。
2. 丹參赤膏
治少小心腹熱除熱方。
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二兩)
上五味㕮咀,以苦酒半升浸四鍾一宿,以成煉豬肪一斤煎,三上三下,去滓,乃納芒硝,膏成,以摩心下,冬夏可用。一方但用丹參雷丸,亦佳。
白話文:
[丹參赤膏]的製作與使用方法,用於治療兒童腹部因熱氣所導致的不適,有清熱的效果。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丹參、雷丸、芒硝、戎鹽、大黃(各60克)。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然後用半公升的醋浸泡這些藥材四個小時,再用一斤已煉製好的豬油來煎煮,反覆煎三次,每次煎完後都需濾掉藥渣,最後加入芒硝,等到膏體形成後即可。使用時,將膏體塗抹在心口下方的位置,無論冬天或夏天都能使用。另外有一個配方只用到丹參和雷丸兩種藥材,效果也很好。
3. 五物甘草生摩膏
治少小新生肌膚幼弱,喜為風邪所中,身體壯熱,或中大風,手足驚掣方。
甘草,防風(各一兩),白朮,桔梗(各二十銖),雷丸(二兩半)
上五味㕮咀,以不中水豬肪一斤煎為膏,以煎藥,微火上煎,消息視稠濁,膏成,去滓,取如彈丸大一枚,炙手以摩兒百遍,寒者更熱,熱者更寒,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闢風寒。
白話文:
[五物甘草生摩膏]
用於治療年幼孩童,因肌膚嬌嫩易受風邪侵襲,導致身體發高燒,或是受到嚴重風邪,出現手腳抽搐的情況。
所需藥材有:甘草、防風(各30克),白朮、桔梗(各8克),雷丸(75克)。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加入一斤未經水洗的豬油煎煮成膏狀,用小火慢煎,觀察膏體濃稠度,待膏體完成後,過濾掉殘渣。每次使用時,取一顆彈珠大小的膏體,用手溫熱後,塗抹在孩童身上一百次。對於怕冷的孩童,可增加膏體溫度;對於體溫較高的孩童,則應讓膏體稍微冷卻。即使孩童沒有生病,每天早上也可以用此膏體按摩囟門及手腳心,能有效預防風寒。
4. 灸法
論曰:小兒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喜成病。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有噤者舌下脈急,牙車筋急,其土地寒,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也。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於小兒也。
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有夭橫也。
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抓之,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痙可針灸抓之。
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
癇發平旦者,在足少陽。晨朝發者,在足厥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夜半發者,在足少陰。
上癇發時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夫癇有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當審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足少陽、厥陰各三壯。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壯。
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喜痢,灸胃脘三壯,挾胃脘旁灸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壯。
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肺俞三壯,又灸手陽明、太陰各二壯。
腎癇之為病,面黑,正直視不搖如屍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中動脈各二壯,又灸足太陽、少陰各二壯。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
腸癇之為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五十壯。
上五臟癇證候。
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之良。
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骨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末,服之良。
羊癇之為病,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
豬癇之為病,喜吐沫,灸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犬癇之為病,手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一壯,灸肋戶一壯。
雞癇之為病,搖頭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
上六畜癇證候。
小兒暴癇,灸兩乳頭,女兒灸乳下二分。
治小兒暴癇者,身軀正直如死,及腹中雷鳴,灸太倉及臍中上下兩旁各一寸,凡六處,又灸當腹度取背,以繩繞頸下至臍中竭,便轉繩向背順脊下行,盡繩頭,灸兩旁各一寸五壯。
若面白啼聲色不變,灸足陽明、太陰。
若目反上視,眸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以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發二分許,直望鼻為正。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
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當卷耳上頭是也;一法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在項後兩轅動筋外發際陷中是也。
次灸風府,當項中央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
上頭部凡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可灸五壯,五十日可灸七壯,病重俱灸之。輕者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故無益也。
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次灸薜息,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大人去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鳩尾下一寸是也,並灸兩邊。次灸胃脘。次灸金門,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十二處,胸堂、巨闕、胃脘,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五壯,陰下縫中可三壯,或云隨年壯。
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上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次灸少陽。
上手部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商,心主,尺澤,合谷,少陽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上足部十四處,皆要可灸,壯數如上。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