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二 膽腑方 (4)
卷十二 膽腑方 (4)
1. 吐血第六
(論二首,方二十九首,針灸法十五首)
論曰:稟丘云: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從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羹汁,或如切𧗐,血凝停胃中,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斗,至一石者是也。得之於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後毒滿悶吐之時,血從吐後出,或一合半升一升是也。
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後,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使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蹴,因傷裂,胃口吐血,色鮮正赤,腹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問曰:病胸脅支滿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對曰:病名血枯,此得年少時,有所大奪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而肝傷,故使月事衰少不來也。
治以烏賊骨,䕡茹二味併合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凡吐血後體中但自𧌄𧌄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嘔吐,顛倒不安,醫工又以黃土湯,阿膠散,益加悶亂卒致不濟,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急吐方
瓜蒂(三分),杜蘅,人參(各一分)
上三味治,下篩,服一錢匕,或無水漿,但得下即可。羸人小減之,吐去青黃或吐血一二升無苦。
白話文:
【吐血第六】
論述部分提到,稟丘曾經說過,吐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內衄、肺疽以及傷胃所導致的吐血。所謂內衄,指的是血液像鼻血那樣,只是它並非從鼻孔流出,而是從心肺附近的血管滲出,再流進胃部。這些血液可能呈現豆羹的稠度,或是凝結成塊,停留在胃裡,讓人感到飽脹和壓抑,最終引發吐血,嚴重時甚至能吐出數鬥乃至一石的血量。這種情況多是由於過度勞累或飲食過量所致。
肺疽引發的吐血,可能發生在喝酒後,因為酒精中毒造成胸悶,隨後吐出的血液跟隨食物一起排出,通常量不多,約莫一合到一升左右。
因傷胃導致的吐血,通常是飲食過飽後,胃部受寒,無法正常消化,造成不適,強制嘔吐會讓胃部受到損傷,胃黏膜破裂,導致鮮紅的血液隨食物一同被吐出,伴有腹部絞痛和自汗的症狀。若脈搏緊且頻繁,病情較為嚴重,治療起來相對困難。
有人問,如果病人胸部和側邊感到脹滿,影響進食,病發前會先嗅到腥臊氣味,口中有清液,先出現吐血,四肢冰冷,頭暈,且時常吐血,這是什麼病症,又是怎麼造成的呢?回答是,這種病稱為「血枯」,多發生在年輕時大量失血,或者醉酒後性行為,導致肝臟氣力耗盡,進而影響月經週期,使得月經量減少,甚至停止。
對於這種病症,可以用烏賊骨和䕡茹兩種草藥製成藥丸,藥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五顆,用鮑魚汁送服,以利腸道和保護肝臟。一般來說,吐血後只要身體感覺舒暢,心臟無悶感,多半可以自行康復。然而,如果出現煩躁、心慌、反覆嘔吐、坐立不安的症狀,醫生可能會開黃土湯或阿膠散,但反而加重病情,這種情況下應立即進行催吐。
催吐的處方如下:
瓜蒂(三分)、杜蘅、人參(各一分)。
將上述三種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只需能吞下即可。體質虛弱的人可酌量減輕劑量。催吐後可能會排出青色或黃色物質,或是一兩升的血液,但不必過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