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六 食治方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食治方 (3)

1. 序論第一

岐伯曰: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味薄者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氣薄者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流。氣薄則發泄,厚則閉塞。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陰陽調和,則平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養心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養腎氣。

白話文:

序論第一

岐伯說:陽氣主導氣的運作,陰主導味道,味道影響形體,形體影響氣,氣化生精,精氣化生,精氣互相依存。精氣由飲食而生,形體由味道而生,精氣化生精,氣化生形。味道損傷形體,氣損傷精氣。精氣化生氣,氣受味道的損傷。陰液味道由下竅排出,陽氣由上竅排出。味道濃郁的屬陰,味道清淡的屬陰中帶陽。氣盛的屬陽,氣虛的屬陽中帶陰。味道濃郁則會排出體外,味道清淡則流通順暢。氣虛則容易發散,氣盛則容易阻塞。

旺盛的陽氣衰弱,溫和的陽氣則強盛。旺盛的陽氣消耗氣,氣則滋養溫和的陽氣。旺盛的陽氣散布氣,溫和的陽氣則產生氣。辛甘之味有發散作用屬陽,酸苦之味有收斂作用屬陰。陰盛則陽氣受損,陽盛則陰氣受損。陰陽調和,則身體健康。春天七十二天,減少酸味增加甘味來滋養脾氣;夏天七十二天,減少苦味增加辛味來滋養肺氣;秋天七十二天,減少辛味增加酸味來滋養肝氣;冬天七十二天,減少鹹味增加苦味來滋養心氣;每個季節的過渡月份(季月)十八天,減少甘味增加鹹味來滋養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