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六 食治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六 食治方 (2)

1. 序論第一

甘走肉,多食甘令人噁心,何也?答曰:甘入胃也,甘氣弱劣,不能上進於上焦,而與谷俱留於胃中,甘入則柔緩,柔緩則蛔動,蛔動則令人噁心。甘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則肉多粟起而胝。(皇甫士安云:其氣外通於皮,故曰甘入走皮矣。皮者肉之蓋,皮雖屬肺,與肉連體,故甘潤肌肉並於皮也。)

黃帝問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聞乎?伯高對曰:夫食風者則有靈而輕舉,食氣者則和靜而延壽,食谷者則有智而勞神,食草者則愚癡而多力,食肉者則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黃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腎水黑色宜咸。內為五臟,外主五行,色配五方。

五臟所合法:肝合筋,其榮爪。心合脈,其榮色。脾合肉,其榮唇。肺合皮,其榮毛。腎合骨,其榮發。

五臟不可食忌法:多食酸則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則筋縮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也發落,多食辛則肉胝而唇寒,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五臟所宜食法:肝病則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棗、葵。肺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豕肉、慄、藿。(《素問》云: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五味動病法: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辛走氣,氣病勿多食辛。咸走血,血病勿多食鹹。

五味所配方:

米飯甘(《素問》云:粳米甘),麻酸(《素問》云:小豆酸),大豆咸,麥苦,桃辛,棗甘,李酸,慄咸,杏苦,黃黍辛,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牛甘,犬酸,豕咸,羊苦,雞辛。

五臟病五味對治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瀉之,禁當風。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甘瀉之,禁溫食、厚衣。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肺苦氣上逆息者,急食苦以瀉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瀉之,禁無寒飲食、寒衣。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潤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結之,用鹹瀉之,無犯焠㶼,無熱衣、溫食。是以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

此之謂也。神藏有五,五五二十五種。形藏有四方、四時、四季、四肢。共為五九四十五,以此輔神,可長生、久視也。精順五氣以為靈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製藥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氣味溫補以存形精。

白話文:

序論第一

甜味入胃後,容易讓人噁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甜味進入胃部,甜味之氣較弱,無法上升到上焦(胸膈以上),而與食物一起滯留在胃中。甜味性質平和緩慢,平和緩慢則容易導致蛔蟲活動,蛔蟲活動則讓人噁心。甜味之氣外達於肌肉,所以甜味會影響肌肉,使肌肉上出現許多小疙瘩和肥厚。皇甫士安說:甜味之氣外達於皮膚,所以說甜味入則走皮。皮膚是肌肉的表層,雖然皮膚屬肺,但與肌肉相連,所以甜味滋潤肌肉也同時滋潤皮膚。

黃帝問道:五穀五味的功效是什麼?伯高回答說:經常食用風乾食物的人,身體輕盈靈活;經常吸食空氣(指呼吸吐納)的人,身心平和安靜,可以長壽;經常食用穀物的人,聰明但容易勞神;經常食用草類的人,愚笨但力氣大;經常食用肉類的人,勇猛但易怒。所以,肝屬木,青色,應宜酸味;心屬火,赤色,應宜苦味;脾屬土,黃色,應宜甘味;肺屬金,白色,應宜辛味;腎屬水,黑色,應宜鹹味。內應五臟,外主五行,顏色與方位相配。

五臟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肝主筋,榮於爪;心主脈,榮於色;脾主肉,榮於唇;肺主皮,榮於毛;腎主骨,榮於髮。

五臟不可過量食用的禁忌:過量食用酸味會導致皮膚乾枯,毛髮早衰;過量食用苦味會導致筋縮爪枯;過量食用甘味會導致骨痛、脫髮;過量食用辛味會導致肌肉肥厚、嘴唇冰冷;過量食用鹹味會導致脈絡凝滯、面色改變。

五臟適合食用的食物:肝病宜食麻、犬肉、李子、韭菜;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棗、葵;肺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栗子、藿香。《素問》記載:肝色青宜食甘味,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味,小豆、犬肉、李子、韭菜皆酸;肺色白宜食苦味,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味,大豆、豬肉、栗子、藿香皆鹹;腎色黑宜食辛味,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五味對疾病的影響:酸味走筋,筋病忌多食酸;苦味走骨,骨病忌多食苦;甘味走肉,肉病忌多食甘;辛味走氣,氣病忌多食辛;鹹味走血,血病忌多食鹹。

五味的食物歸類:

米飯屬甘味(《素問》記載:粳米甘),麻屬酸味(《素問》記載:小豆酸),大豆屬鹹味,麥屬苦味,桃屬辛味,棗屬甘味,李子屬酸味,栗子屬鹹味,杏屬苦味,黃黍屬辛味,葵屬甘味,韭菜屬酸味,藿香屬鹹味,薤屬苦味,蔥屬辛味,牛肉屬甘味,犬肉屬酸味,豬肉屬鹹味,羊肉屬苦味,雞肉屬辛味。

五臟疾病與五味的對治方法:肝氣急劇疼痛,應急食甘味緩解;肝氣鬱結,應急食辛味疏散,用酸味瀉之,忌風寒。心氣緩慢,應急食酸味收斂;心氣虛弱,應急食鹹味滋潤,用甘味瀉之,忌溫熱食物和厚重衣物。脾濕氣重,應急食苦味燥濕;脾氣虛弱,應急食甘味緩解,用苦味瀉之,忌溫熱食物和飽食,忌潮濕環境和濕衣。肺氣上逆,氣喘,應急食苦味瀉之;肺氣虛弱,應急食酸味收斂,用辛味瀉之,忌寒涼飲食和寒衣。腎氣乾燥,應急食辛味潤澤,以疏通腠理,滋潤津液,通暢氣血;腎氣虛弱,應急食苦味收斂,用鹹味瀉之,忌燙煮炙烤的食物,忌穿著溫熱衣物和食用溫熱食物。所以,毒藥攻邪,五穀滋養,五肉增益,五果輔助,五菜充實。精氣由飲食而生,精氣滋養身體,使容光煥發。形體由飲食滋味而生,滋味滋養形體,使人精力充沛。

這就是所謂的五臟。神藏有五,五五二十五種。形藏有四方、四時、四季、四肢,共為五九四十五種。以此輔助神氣,可以長生久視。精氣順應五行之氣而靈活,如果飲食與氣不相合,就會損傷精氣。形體由飲食滋味而成,如果飲食滋味不調和,就會損傷形體。所以聖人首先使用飲食禁忌來保持本性,然後再用藥物來防病延壽。所以,形體不足的,用溫和之氣來溫補;精氣不足的,用美味來補充;用溫和的氣味來滋補形體和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