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六 食治方 (1)
卷二十六 食治方 (1)
1. 卷二十六 食治方
(凡五類)
白話文:
(凡五類)
2. 序論第一
仲景曰: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余慨其如此。聊因筆墨之暇,撰五味損益食治篇,以啟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響耳。
《河東衛汛記》曰:扁鵲云;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藥也。濟命撫危者,醫也。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發用乖宜,損傷處眾。藥之投疾,殃濫亦然。高平王熙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又食啖鮭餚,務令簡少。
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大飽,食訖覺腹中膨脹短氣,或至暴疾,仍為霍亂。又夏至以後迄至秋分,必須慎肥膩餅臛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因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又魚鱠諸腥冷之物,多損於人,斷之益善。
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干,肌體潤澤。卒多食之,亦令臚脹泄利,漸漸自已。
黃帝曰:五味入於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不知何以然?少俞曰:酸入胃也,其氣澀以收也。上走兩焦,兩焦之氣澀,不能出入,不出即流於胃中,胃中和溫,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軟,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陰者積(一作精)筋之所終聚也。故酸入胃,走於筋也。
咸走血,多食鹹令人渴,何也?答曰:鹹入胃也,其氣走中焦,注於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與咸相得即血凝,凝則胃中汁泣,汁泣則胃中乾渴。(《甲乙》云: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渴則咽路焦,焦故舌乾喜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胃走於血。(皇甫士安云:腎合三焦之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
辛走氣,多食辛令人慍心,何也?答曰:辛入胃也。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使諸氣,而榮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至榮衛,不時受之,卻溜於心下,故慍慍痛也。辛味與氣俱行,故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也。
苦走骨,多食苦令人變嘔,何也?答曰:苦入胃也,其氣燥而湧泄,五穀之氣皆不勝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道,皆閉則不通,不通故氣變嘔也。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復出。齒必黧疏。(皇甫士安云:水火相濟,故骨氣通於心。)
白話文:
序論第一
張仲景說:人的身體平穩健康,最重要的是好好調養,不要隨便亂吃藥。藥的藥性有所偏頗,會幫助身體往不平衡的方向發展,讓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侵擾。所有有生命的物種,都必須依靠飲食才能生存,卻不知道飲食有對身體好與不好之分,人們每天都在吃東西卻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就像水和火一樣,雖然近在眼前卻難以理解。我對此感到感慨,所以利用閒暇時間,撰寫了這篇關於五味飲食對身體損益的食療文章,希望能啟發年幼的孩子,只要能勤奮執行,效果就像影子一樣會跟隨你。
《河東衛汛記》記載扁鵲說:人所依賴的是形體,擾亂身體平和之氣的是疾病,治理煩躁毒害的是藥物,救助生命撫慰危難的是醫生。安身立命的根本,必定要依靠飲食;快速治病的辦法,必定要憑藉藥物。不知道飲食適宜的人,不足以保存生命;不了解用藥禁忌的人,不能夠去除疾病。因此,飲食能夠排除邪氣,安定內臟,使人精神愉悅、神清氣爽,滋養血氣。如果能夠利用飲食來平息疾病、釋放情緒、驅除病痛,就可以稱得上是良醫。
長期服用能夠延年益壽的奇妙方法,是極致的養生之術。身為醫者,應該要先徹底了解病因,知道疾病的根源,然後用飲食來治療。用食療還不能治癒,才需要用藥。藥的藥性猛烈剛強,就像帶兵打仗一樣,用兵要謹慎,不能隨便出兵,如果使用不當,就會傷害很多人。用藥治病也是一樣,如果用藥不當,也會造成不好的影響。高平王熙說:飲食不宜太雜,太雜就可能產生衝突,產生衝突就可能造成傷害,有時候當時可能沒有感覺到不舒服,但累積久了就會造成疾病。還有吃魚肉等食物,務必要簡單、少量。
凡是對人有益的魚肉、水果等食物,就可以食用。平常的飲食,要盡量節儉。如果貪圖美味而吃太多,在飯桌上吃得過飽,飯後就會感覺到腹脹、呼吸短促,嚴重的話還會引發急性疾病,像是霍亂。另外,從夏至到秋分這段期間,必須要謹慎食用肥膩的餅、肉羹、酥油等食物,這些東西和酒、瓜果一起食用,會產生很大的衝突。人之所以會生病,大多是因為春夏時節貪涼過度,飲食沒有節制造成的。還有像生魚片等腥冷的食物,對身體的傷害很大,戒掉它們對身體有益。
牛奶、乳酪、酥油等食物經常食用,可以讓人有筋骨力氣、膽識過人、肌膚潤澤。但如果突然吃太多,也會導致腹部膨脹、腹瀉,慢慢地就會自行痊癒。
黃帝說:五味進入口中,各有其作用,也可能造成不同的疾病。酸味會進入筋脈,吃太多酸味會導致小便不順暢,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少俞回答說:酸味進入胃之後,它的氣是澀的,有收斂的作用。酸味會往上走到上焦和中焦,上下焦的氣澀滯,無法正常出入,無法出入就會向下流到胃中,胃中是溫和的,就會向下注入膀胱,膀胱的壁薄又軟,遇到酸味就會收縮捲曲,阻塞不通,水道不暢通,所以會導致小便不順暢。陰氣是精氣聚集的地方,所以酸味進入胃之後,會走到筋脈。
鹹味會進入血液,吃太多鹹味會讓人覺得口渴,為什麼呢?回答說:鹹味進入胃之後,它的氣會走中焦,注入到各個經脈。經脈是血液流動的通道,鹹味與血液相遇就會讓血液凝結,凝結就會讓胃中的津液減少,津液減少就會讓胃中乾燥口渴。口渴就會讓咽喉乾燥,乾燥就會讓舌頭乾燥想喝水。血脈是中焦運行的通道,所以鹹味進入胃之後會走到血液。(皇甫士安認為:腎與三焦的經脈相合,雖然屬於肝和心,但也是中焦的通道,所以鹹味進入後會走到血液。)
辛味會進入氣,吃太多辛味會讓人感到心中煩悶,為什麼呢?回答說:辛味進入胃之後,它的氣會走到上焦,上焦是負責接收和輸送各氣,並滋養陽氣的地方。薑和韭菜的氣味會薰到營衛,如果不能及時接收,就會回到心下,所以會感到心中煩悶疼痛。辛味會隨著氣運行,所以辛味進入胃之後會走到氣,隨著氣排出,所以會使氣盛。
苦味會進入骨頭,吃太多苦味會讓人嘔吐,為什麼呢?回答說:苦味進入胃之後,它的氣是乾燥的,會向上湧出,五穀的氣都無法勝過苦味。苦味進入下脘,下脘是三焦的通道,如果都堵塞不通,就會造成氣逆而嘔吐。牙齒是骨骼的末端,所以苦味進入胃之後會走到骨頭,進入又排出。牙齒就會變得黑黃稀疏。(皇甫士安認為:水火相濟,所以骨的氣會通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