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六 胃腑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胃腑方 (1)

1. 噎塞第六

(論一首,方三十五首)

白話文:

【第六章:食道阻塞】

(包含一篇理論探討,以及三十五種處方)

以上是對古文中醫學術語的一個簡化翻譯。"噎塞"在現代醫學中通常指的是食道阻塞或相關症狀,而"論一首"和"方三十五首"則是指該章節包含了一篇理論性的文章和三十五種不同的藥方或治療方法。

2. 五噎丸

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飲食不下,結氣不消方(《古今錄驗》云: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食無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

思噎者,心悸動,善忘,目視䀮䀮。此皆憂恚嗔怒,寒氣上入胸脅所致也。)

乾薑,川椒,食茱萸,桂心,人參(各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四分),橘皮(六分)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方。

人參,半夏,桂心,防風(一作防葵),小草,附子,細辛,甘草(各二兩),紫菀,乾薑,食茱萸,芍藥,烏頭(各六分),枳實(三兩)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烏頭與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白話文:

【五噎丸】

這款藥丸用於治療長時間胸中寒冷導致的嘔吐、氣逆,食物難以下嚥,以及鬱結之氣無法消除的情況。(根據《古今錄驗》所述,五噎指的是氣噎、憂噎、勞噎、食噎和思噎。氣噎會讓人心跳加速,感到上下氣息不暢,打嗝不止,胸口及肋骨周圍疼痛。憂噎在天氣陰沉時易發,心口悸動,手腳冰冷。勞噎讓人感到氣悶,肋骨下方有壓迫感,胸口堵得慌,手腳冰涼,身體難以自行回暖。食噎無論吃多少,總感覺胸口被堵住,經常疼痛且呼吸困難。

思噎則讓人出現心悸,容易忘事,目光呆滯。這些症狀通常是由於過度憂慮、憤怒,或是寒氣侵入胸腔和肋骨間隙所導致的。)

藥材成分如下:乾薑、川椒、食茱萸、桂心、人參(各取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各取四分),橘皮(取六分)

將以上十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粒,每日三次。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逐漸增加至十粒。

另外還有一個配方,能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噎塞問題。

所需藥材:人參、半夏、桂心、防風(或防葵)、小草、附子、細辛、甘草(各取二兩),紫菀、乾薑、食茱萸、芍藥、烏頭(各取六分),枳實(取三兩)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粒,每日三次。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逐漸增加至十五粒。需要注意的是,烏頭和半夏兩者不能同時使用,選擇其一即可。

3. 竹皮湯

治噎聲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葉),細辛(各二兩),甘草,生薑,通草,人參,茯苓,桂心,麻黃,五味子(各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二升,去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無法出聲的處方。

所需材料有:竹皮(或可使用竹葉)、細辛,各約60克;甘草、生薑、通草、人參、茯苓、桂心、麻黃、五味子,各約30克。

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先加入10公升的水煮沸,待竹皮的水份煮掉2公升後,撈出竹皮,再放入其餘的藥材一起煮,直到水份剩下3公升,然後分成三次服用。

4. 乾薑湯

治飲食輒噎方(《集驗》名半夏湯)。

乾薑,石膏(各四兩),人參,桂心,栝蔞根(《集驗》作桔梗各二兩),甘草(一兩),半夏,小麥(各一升),吳茱萸(二升),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這是一個用來治療吞嚥困難的處方,稱為乾薑湯,在《集驗》一書中被命名為半夏湯。

配方如下:乾薑、石膏各160克,人參、肉桂、栝蔞根(《集驗》中記載為桔梗)各80克,甘草40克,半夏、小麥各300克,吳茱萸600克,赤小豆30粒。

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用5公升的酒和10公升的水,與20顆棗子一起煮,過濾掉渣滓後,再一起煮至剩3公升。然後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