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九 傷寒方上 (1)
卷九 傷寒方上 (1)
1.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湯
治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煩,腹中有干屎,讝語方。
柴胡(半斤),葳蕤,知母(各二兩),大黃,甘草(各一兩),人參,黃芩,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為效。(《集驗》用枳實四枚,不用芍藥。)
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柴胡,梔子仁,芍藥,知母(各四兩),升麻,黃芩,大青,杏仁(各三兩),石膏(八兩),香豉(一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若熱盛加大黃四兩。
白話文:
【大柴胡加葳蕤知母湯】
主治:用於治療感冒七至八天未見好轉,內心無緣由地煩躁,腹部有便祕情形,伴有囈語的情況。
藥方成分:柴胡(半斤),葳蕤、知母(各二兩),大黃、甘草(各一兩),人參、黃芩、芍藥(各三兩),生薑(五兩),半夏(半升)。
製作方法: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以十斗的水熬煮至剩三升,去除殘渣,每次服用一升,每日三次,若能順利排便即表示有效。
(注:《集驗》中的配方使用了四枚枳實,而沒有使用芍藥。)
【治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方】
主治: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高燒以及全身疼痛。
藥方成分:柴胡、梔子仁、芍藥、知母(各四兩),升麻、黃芩、大青、杏仁(各三兩),石膏(八兩),香豉(一升)。
製作方法:將以上十種藥材切碎,以九升的水熬煮至剩二升七合,分三次溫服,若發燒嚴重可增加大黃四兩。
2. 駃豉丸
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方。
豉(一升),杏仁(六十枚),黃芩,黃連,大黃,麻黃(各四兩),芒硝,甘遂(各三兩),巴豆(去油,二百枚)
上九味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黃素方。)
白話文:
這是治療感冒後所殘留的飲食滯留在體內未消化的處方。
所需材料有:豆豉(一公升),杏仁(六十顆),黃芩,黃連,大黃,麻黃(各四兩),芒硝,甘遂(各三兩),巴豆(需先去除油脂,共二百顆)。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調和成丸,丸的大小約為大豆般。每次服用兩顆,如果未能順利排便可以適量增加藥量。(崔氏註解說這是黃素的處方。)
3. 發汗吐下後第九
(脈證七首,方十七首,灸法一首)
傷寒已解半日許,復心煩熱,其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凡發汗後飲水者,必喘,宜慎也。
白話文:
在治療風寒病後約半天,如果又出現心煩及發熱的症狀,且脈象呈現浮數,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療法,推薦使用桂枝湯。但凡是發汗後喝水的人,一定會引起喘息的狀況,這點應該特別小心。
在古代醫學文中提到的「脈證」和「方」分別指的是診斷方法和治療處方,而「灸法」則是針灸療法的一種。"傷寒已解半日許" 指的是風寒病症狀已經緩解了約半天時間。"復心煩熱" 是說患者又出現心煩和發熱的症狀。"脈浮數" 指脈搏輕按即得,且跳動頻率較快。"可更發汗" 表示可以再次進行發汗療法。"宜桂枝湯" 則是在建議使用桂枝湯這種中藥方劑。最後,"凡發汗後飲水者,必喘,宜慎也" 是在提醒,在發汗療法後立即喝水,可能會引發喘息,需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