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八 脈法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脈法 (2)

1. 五臟脈所屬第四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亦名人迎。),肝部在左手關上。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亦名氣口。),脾部在右手關上。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

脈法贊云:

心肝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諸經損減,各隨其部。三陰三陽(一云按察陰陽,)誰先誰後,陰病治官,陽病治府(府,外也。

)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審而知之,針入病愈。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氣血,而行人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屍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

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經,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覆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

風則浮虛,寒則緊弦。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弦為痛,數洪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分。知邪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

白話文:

心臟部位的脈象出現在左手關節前方的寸口位置(也被稱作人迎)。肝臟的脈象在左手關節上方。腎臟的脈象在左手關節後方的尺脈中。肺臟的脈象在右手關節前方的寸口位置(也被稱作氣口)。脾臟的脈象在右手關節上方。而腎臟的脈象也在右手關節後方的尺脈中。

根據脈法贊的說法:

心和肝的脈象出現在左手,脾和肺的脈象出現在右手。腎臟和命門的脈象都出現在尺脈部分。魂魄和穀神的脈象都可以在寸口看到。左手主內臟(官),右手主腑臟(府)。對男性而言,左手的脈象較大;對女性而言,右手的脈象較大。關節前方一分的位置是人生命的主要指標。左手的脈象被稱作人迎,右手的脈象被稱作氣口。神門的脈象出現在關節後方。人體若沒有兩條以上的脈象,病狀通常難以治癒。各經絡的損傷和減少,可以根據其相應的脈象部位來判斷。三陰三陽的脈象,誰先誰後,陰性的病變應從臟腑(官)治療,陽性的病變應從腑臟(府)治療。對於異常脈象的出現,要細心觀察才能精準治療。脈象有三種,陰陽相乘,影響人體的營養和衛生,以及血液和氣的循環。呼吸的進出,使得脈象在人體上下運動。隨著呼吸的流動,津液得以流通。脈象的運動,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如春天的脈象像弦一樣堅韌,秋天的脈象輕浮,冬天的脈象深沉,夏天的脈象洪大。通過觀察面色和脈象,可以發現它們的大小不同。在同一時間,脈象的變化沒有固定的規律。脈象的長短、高低、強弱,都可能隨時變化。病情的轉變,也會影響脈象的高低。面對這些複雜的脈象變化,我們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診斷的原則。我願意詳細地陳述,讓你對脈象有更清晰的理解。

(師傅說)你問的問題,涉及到脈學的根本。脈象有三個部位:寸、關、尺。營養和衛生的血液,在這些部位流動,不會失去平衡。腎臟的脈象深沉,心臟的脈象洪大,肺臟的脈象輕浮,肝臟的脈象弦長。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不會有任何偏差。脈象的進出和升降,像鐘表的指針一樣周而復始。水下兩刻,脈象就完成了一次全身的循環。再回到寸口位置,就可以看到虛實的脈象。脈象的變化,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風邪入侵,脈象會輕浮虛弱;寒邪入侵,脈象會緊繃如弦;水邪入侵,脈象會沉潛;支飲病發,脈象會緊急如弦;疼痛的脈象會弦長;熱病的脈象會數洪。如果脈象不符合上述描述,就能推測出病因。不同部位的脈象,代表不同的病變。脈象過強或過弱,都值得關注。邪氣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肯定有其原因。仔細檢查表裡,將三焦區分開來。知道邪氣藏在哪裡,再進行診斷。通過分析臟腑的狀況,就像神醫一樣獨具慧眼。

2. 分別病形狀第五

脈數在腑。脈遲在臟。脈長而弦,病在肝。(《脈經》作出於肝。),脈小血少,病在心。(扁鵲云:脈大而洪,出於心。),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脈滑(一作澀)而微浮,病在肺。脈大而堅(扁鵲云:小而緊,)病在腎。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

脈大者,血氣俱多。又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小者,血氣俱少。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脈沉細滑疾者熱。脈遲緊為寒。(《脈經》云:洪數滑疾為熱,澀遲沉細為寒。),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脈小弱而澀,謂之久病。

,脈浮滑而疾,謂之新病。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不得大小便。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髮熱癰腫。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疝瘕積聚,腹中刺痛。

,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又云:病浸淫瘡。),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屍。脈左轉而沉重者,氣微,陽在胸中。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脈累累如貫珠不前,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如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衃血也。脈後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脈前大後小,頭痛目眩。脈前小後大,胸滿短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所苦。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太素》作滑)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內。

,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在上為表,在下為里。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痛為驚。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弱為虛為悸。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

,洪則為氣。(一作熱。)緊則為寒。弦數為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為虛。代散則死。弦為痛痹。(一作浮,為風疰。),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澀澀惡寒。脈大寒熱在中。脈伏者霍亂。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此等其脈並緊。

,浮而大者,為風,又為中風頭重鼻寒。浮而緩者,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滑而浮散者,癱瘓風。滑為鬼疰。澀而緊痹病。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大堅疾者,癲病。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屍,至困不死。緊而急者遁屍。洪大者,傷寒熱病。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短疾而滑,酒病。浮而細滑,傷飲。遲而澀,中寒有癥結。快而緊,積聚有擊痛。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一作痹病。),遲而滑者,脹。盛而緊者,脹。弦小者,寒澼。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澀,胃反。遲而緩者,有寒。微而緊者,有寒。沉而遲者,腹臟有冷病。微弱者,有寒少氣。實緊,胃中有寒,若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一作時時嘔稽難治。),滑數,心下結熱盛。滑疾,胃中有熱。緩而滑,曰熱中。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

,浮而絕者,氣病。大而滑者,短氣。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咳嗽。沉而數,中水,冬不治自愈。短而數,心痛心煩。弦而緊,脅痛,臟傷有瘀血。(一作有寒血。),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膂痛。脈細而滑,按之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者,秋吉冬成病。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水穀來見堅實。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祟。脈來洪大嫋嫋者,祟。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者,土祟。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緊而數,發寒熱,必下乃愈。弦遲者,宜溫藥。緊數者,可發其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