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八 脈法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八 脈法 (1)

1. 卷二十八 脈法

(凡十六類)

白話文:

【卷二十八 脈法】(總共十六類)

這可能意味着在這一章節中,會詳細講解關於脈診的十六種不同類別或方法。然而,沒有具體的內容,就無法給出更詳細的翻譯。

如果後續有具體的內容需要翻譯,歡迎繼續提供。

2. 平脈大法第一

論曰:夫脈者,醫之大業也。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於醫,顛沛必於醫,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濟眾,可以依憑。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墮壞,使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學者必當屏棄俗情,凝心於此,則和、鵲之功,因茲可得而致也。

經曰:診脈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此參伍,決生死之分也。

又曰:平脈者,皆於平旦。先診寸口,初重指切骨,定畢便漸舉指,與皮毛相得,於輕重之間,隨人強弱肥瘦,以意消息進退舉按之宜。稱其浮沉諸類應於四時五行,與人五臟相應,輕重相薄,尋狀論寒暑得失。

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流動,亦各隨其性情,故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平和中適者也。春秋日夜正等,無餘分時也。其餘日則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如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法,晝夜變通效四時。

然於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有長短,而歲功日數無遺也。若人有羸有壯,其呼吸雖相壓遏,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四時。

夫診脈,當以意先自消息,壓取病人呼吸以自同,而後察其脈數,計於定息之限,五至者為平人,若有盈縮,尋狀論病源之所宣也。

問曰:何為三部脈?答曰:寸、關、尺也。凡人修短不同,其形各異,有尺寸分三關之法,從肘腕中橫紋至掌魚際後紋,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謂尺。從魚際後紋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則寸口也。此處其骨自高,故云:陰得尺內有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從寸口入卻行六分為關分,從關分又入六分為尺分。

又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口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如天地人為三界,寸主射上焦頭及皮毛,竟手上部。關主射中焦腹及腰中部。尺主射下焦小腹至足下部。此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頭腹足為三元也。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其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故五十度而復會於手太陰。

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也。

白話文:

內容如下:

討論脈學,這是醫學中的重要領域。若不深入研究,如何能稱之為醫生呢?因此,古時的賢明醫師,他們的生活與思考,都與常人不同,無論在何時何地,他們的心思總是在醫學上。所以,他們能夠洞悉生命的奧祕,通曉自然的規律,有能力救助眾生,有依憑治病救人。如果他們與常人混為一談,那麼,眾多的事務就會受到影響,人們又該依靠誰呢?由此看來,學習醫學的人必須摒棄世俗的情感,全心投入,這樣才能達到扁鵲的水平。

經典上說,診脈的方法通常在清晨進行,此時陰氣尚未興起,陽氣尚未散去,人們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平穩,氣血未亂,因此可以診斷出異常的脈象。通過觸摸脈搏,觀察眼神的明亮程度,檢查面色,觀察五臟的盛衰,六腑的強弱,身體的盛衰,以此來判斷生死。

再者,正常的脈象通常在清晨出現。首先診斷寸口脈,先用手指重壓至骨,確定後逐漸減輕力度,直到與皮膚接觸,根據人的強弱胖瘦,適當調整力度。根據脈象的浮沉,與四季五行,以及五臟相對應,判斷病情的輕重,探討病情的冷熱。

人體的氣質各有不同,有的急躁,有的平靜,脈象的流動也隨之變化。一般來說,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兩次,再次呼吸再次跳動兩次,在呼吸停頓的瞬間,脈搏再次跳動一次,加起來共五次,這就是正常的脈象。春秋季節日夜等長,沒有任何差別。在其他季節,呼吸時脈搏可能跳動多次,或者吸氣時脈搏跳動較少,這就像冬夏時日夜長短的差異。一般來說,氣息與脈象的關係,會隨著日夜和四季的變化而變化。

然而,即使呼吸和脈象的關係有所變化,但每天的呼吸次數和脈象次數仍保持一致,就像晷刻和四季的長短,但每年的天數並不會改變。不同體質的人,呼吸雖然受到抑制,但每天的呼吸次數和晷刻的變化保持一致,這就是「呼吸象徵日夜,變化效仿四季」。

診脈時,醫生應先自我調整,配合病人的呼吸,然後再觀察脈搏的次數,計算在呼吸停頓的瞬間,五次脈搏跳動是正常的,如果有更多或更少,則需要進一步探討病因。

有人問:什麼是三部脈?回答是:寸、關、尺。人體的長短不同,形態各異,有寸、關、尺三分的診法,從肘部到手腕的橫紋,向後量取九分,就是尺脈。從手腕的橫紋向後量取一分,就是寸脈。將寸脈分成九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寸口。這個地方的骨骼比較高,因此有「陰得尺內有一寸,陽得寸內九分」的說法。從寸口向後六分就是關脈,再向後六分就是尺脈。

再者,從手腕到高骨的距離向後量取一寸,這個位置叫做寸口。從寸口到尺脈的位置叫做尺澤,因此,寸脈和尺脈合稱為「尺寸」。寸脈後面,尺脈前面的位置叫做關脈,陽氣從這裡進入,陰氣從這裡出來,就像天地人三界一樣。寸脈主要反映上焦頭部和皮膚的情況;關脈主要反映中焦腹部和腰部的情況;尺脈主要反映下焦小腹部和腳部的情況。這就是三部脈法,象徵天地人三才,頭部、腹部、腳部為三元。

人體的十二條經絡都有脈動,但為什麼只取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死生吉凶呢?因為寸口脈是所有脈絡的交匯點,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人每次呼吸,脈搏會跳動六寸。一天一夜,人總共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會跳動五十週,漏水下百刻,營養和衛氣會在陽經上運行二十五週,在陰經上運行二十五週,完成一週。因此,五十週後,脈搏會再次回到手太陰。

手太陰就是寸口脈,是五臟六腑的終點和起點,因此診斷時通常取寸口脈。人體有三百六十個脈絡,對應一年三百六十天。

3. 診五臟脈輕重法第二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金秋三月庚辛之氣。),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火夏三月丙丁之氣。),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土旺四季,季夏六月戊己之氣。),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木春三月甲乙之氣。),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

(水冬三月壬癸之氣。),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浮散。)浮而短澀者,肺也。(象金浮澀。),腎肝俱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如木生苗吐穎。),濡而大,舉指來實者,腎也。(濡弱如水舉重勝船。),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脈也。

(《千金翼》云:遲緩而長者,脾也。)

白話文:

[診斷五臟脈搏輕重的方法第二]

一開始握住脈搏時,如果感覺到的脈象輕如三粒豆子的重量,且與皮毛的狀態相吻合,這代表的是肺部的情況。(這反映的是金秋三月庚辛的氣候影響。)

如果脈象感覺像六粒豆子的重量,且與血液循環的狀態相吻合,這代表的是心臟的情況。(這反映的是火夏三月丙丁的氣候影響。)

如果脈象感覺像九粒豆子的重量,且與肌肉的狀態相吻合,這代表的是脾臟的情況。(這反映的是土旺四季,季夏六月戊己的氣候影響。)

如果脈象感覺像十二粒豆子的重量,且與筋肉的狀態相吻合,這代表的是肝臟的情況。(這反映的是木春三月甲乙的氣候影響。)

如果按壓脈搏直到骨頭,然後快速回彈,這代表的是腎臟的情況。(這反映的是水冬三月壬癸的氣候影響。)

當心臟和肺部的脈象都顯現為浮脈時,如何分辨呢?若脈象浮動且寬大散漫,這代表的是心臟。(類似於火的浮散特性。)若脈象浮動但短小且有阻滯感,這代表的是肺部。(類似於金屬的浮動且有摩擦特性。)

當肝臟和腎臟的脈象都顯現為沉脈時,又該如何分辨呢?若脈象堅固且延長,這代表的是肝臟。(類似於樹木生長吐穎的特性。)若脈象濕潤且寬大,且手指按壓後回彈有力,這代表的是腎臟。(類似於水能承載重物的特性。)

脾臟是人體的中間部分,所以它的脈象通常位於中央位置,這是因為它是陰陽交匯的地方。

(《千金翼》上寫道:脈象遲緩而長,這代表的是脾臟。)

4. 指下形狀第三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指下。),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重按之乃得。),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散。),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洪脈,極大在指下。

(一曰浮而大。),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薄,一曰按之如欲盡絕。),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張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乃為弦也。),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遲脈,呼吸三至,來去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脈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緩脈,去來亦遲,小快於遲。(一曰浮大而軟,陰與陽同等。),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即無。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動搖。伏脈,極重指著骨乃得。(一曰關上沉不出,名曰伏。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指下無,兩旁有。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小如軟。

《千金翼》軟作濡。),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促脈,來去數,時一至。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結者生。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代者死。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千金翼》以革為牢。),弦與緊相類。軟與弱相類。浮與芤相類。(又曰浮與洪相類。)微與澀相類。沉與伏相類。緩與遲相類。(又曰軟與遲相類。),革與實相類。(《翼》作牢與實相類。),滑與數相類。

白話文:

[指下形狀第三]

  • 浮脈:輕輕一觸即可清楚感知,但稍微用力就會感覺不那麼明顯。(脈搏顯現在手指輕觸處。)

  • 沉脈:輕觸不易感受到,需較大力氣按壓才能清楚感知。(需深度按壓才能感應到。)

  • 澀脈:脈搏細小且跳動緩慢,脈搏跳動困難且散亂,偶爾會暫停再恢復。(另一種描述為:脈搏浮現且短促,或短暫停止後再恢復,或散亂無序。)

  • 滑脈:脈搏流暢,來回跳動順暢,感覺像有力量在轉換,和數脈類似。(另一種描述為:在浮脈和中脈之間有力感,或如流水般似乎要脫離。)

  • 洪脈:在手指下的脈搏非常大。(另一種描述為:脈搏浮現且大。)

  • 細脈:比微脈略大,總是存在,但非常細。(脈搏細小。)

  • 微脈:極度細小且柔軟,近乎斷絕,時有時無。(另一種描述為:脈搏細小,手感迅速,薄弱,按壓時幾乎消失。)

  • 弦脈:輕觸時幾乎無法感知,但深按時像拉緊的弓弦。(另一種描述為:像拉緊的弓弦,深按時位置固定。又說,浮脈和緊脈結合即為弦脈。)

  • 緊脈:脈搏頻率如繩索切割般。(另一種描述為:如繩索轉動般無常。)

  • 遲脈:每三次呼吸才跳動一次,脈搏來去非常緩慢。(另一種描述為:輕觸時不易感知,深按時非常穩固。又說,深按時非常穩固,但輕觸時幾乎無法感知。)

  • 數脈:脈搏快速且急促。(另一種描述為:每口氣跳動六到七次,或稱為加速脈搏。)

  • 緩脈:脈搏來去同樣緩慢,但比遲脈稍快。(另一種描述為:浮脈大且軟,陰陽平衡。)

  • 弱脈:極度柔軟且深沉,細細按壓時幾乎消失在手指下。(另一種描述為:需深按才能感知,輕觸時完全無感。)

  • 動脈:只在關節上方可見,形狀像豆子,沒有頭尾,顫抖地跳動。

  • 伏脈:需極力按壓至骨頭才能感知。(另一種描述為:關節上方的脈搏深藏不出,稱為伏脈。又說,手感微微震動,或輕觸時不易感知,深按時完全無感。)

  • 處脈:脈搏浮現且大,但深按時中間空虛,兩側堅實。(另一種描述為:手指下無感,但兩側有脈搏。)

  • 軟脈:極度柔軟且浮現細小。(另一種描述為:深按時無感,輕觸時過剩。又說,細小且柔軟。)

  • 虛脈:緩慢、大且軟,深按時隱約,有空洞感。(脈搏空虛。)

  • 實脈:大、長且微強,深按時穩固,有厚實感。(另一種描述為:無論浮脈還是沉脈都能感知。)

  • 促脈:脈搏快速,偶爾會暫停。(脈搏加速。)

  • 結脈:脈搏緩慢,偶爾會暫停再恢復,此種脈象表示生存。(脈搏結塊。)

  • 代脈:脈搏快速中間會暫停,無法自行恢復,隨後再次跳動。(脈搏替代。脈象顯示死亡。)

  • 散脈:大且散亂,顯示氣盛血虛,只有表面無內裡。(脈象散亂。)

  • 革脈:類似沉脈、伏脈和實脈,大、長且微帶絃音。(另一種描述將革脈視為牢脈。)

  • 弦脈與緊脈類似。軟脈與弱脈類似。浮脈與芤脈類似。(另一種描述為:浮脈與洪脈類似。)微脈與澀脈類似。沉脈與伏脈類似。緩脈與遲脈類似。(另一種描述為:軟脈與遲脈類似。)革脈與實脈類似。(另一種描述將牢脈視為與實脈類似。)滑脈與數脈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