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 小腸腑方 (8)
卷十四 小腸腑方 (8)
1. 風虛驚悸第六
(方二十三首)
白話文:
方二十三首
一、治風熱頭項痛 組成: 川芎、白芷、葛根、荊芥、防風、荊皮、薄荷、赤芍藥、甘草 功效: 疏風清熱,止痛
二、治風冷頭項痛 組成: 桂枝、白芍藥、荊芥、防風、甘草 功效: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三、治熱病頭痛 組成: 黃連、黃芩、當歸、生地黃、赤芍藥、薄荷、甘草 功效: 清熱涼血,止痛
四、治寒病頭痛 組成: 附子、肉桂、乾薑、黨參、白朮、茯苓、甘草 功效: 溫陽散寒,止痛
五、治濕熱頭痛 組成: 防風、荊芥、川芎、蒼朮、澤瀉、茯苓、甘草 功效: 祛濕清熱,止痛
六、治氣血兩虛頭痛 組成: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黨參、黃芪、甘草 功效: 補氣養血,止痛
七、治血瘀頭痛 組成: 川芎、紅花、桃仁、丹參、銀杏葉、甘草 功效: 活血化瘀,止痛
八、治脾胃虛弱頭痛 組成: 白朮、茯苓、黨參、黃芪、甘草 功效: 健脾益氣,止痛
九、治肝腎陰虛頭痛 組成: 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丹參、熟地黃、甘草 **功效:**滋陰養肝,止痛
十、治風熱外出頭痛 組成: 薄荷、荊芥、防風、川芎、白芷、羌活、甘草 功效: 疏風解表,止痛
十一、治風寒外出頭痛 組成: 桂枝、白芍藥、荊芥、防風、甘草 功效: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十二、治熱病齣痧頭痛 組成: 荊芥、防風、川芎、薄荷、赤芍藥、甘草 功效: 疏風清熱,涼血解毒
十三、治寒病齣痧頭痛 組成: 桂枝、白芍藥、荊芥、防風、甘草 功效: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十四、治濕熱齣痧頭痛 組成: 防風、荊芥、川芎、蒼朮、澤瀉、茯苓、甘草 功效: 祛濕清熱,涼血解毒
十五、治血虛齣痧頭痛 組成: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黨參、黃芪、甘草 功效: 補氣養血,涼血解毒
十六、治脾胃虛弱齣痧頭痛 組成: 白朮、茯苓、黨參、黃芪、甘草 功效: 健脾益氣,涼血解毒
十七、治肝腎陰虛齣痧頭痛 組成: 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丹參、熟地黃、甘草 功效: 滋陰養肝,涼血解毒
十八、治風熱濕痹頭痛 組成: 防風、荊芥、川芎、蒼朮、澤瀉、茯苓、甘草 功效: 祛風清熱,利濕止痛
十九、治風寒濕痹頭痛 組成: 桂枝、白芍藥、荊芥、防風、甘草 功效: 溫通經絡,散寒利濕止痛
二十、治寒熱濕痹頭痛 組成: 防風、荊芥、川芎、蒼朮、澤瀉、茯苓、甘草 功效: 溫通經絡,散寒清熱利濕止痛
二十一、治血虛濕痹頭痛 組成: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黨參、黃芪、甘草 功效: 補氣養血,利濕止痛
二十二、治脾胃虛弱濕痹頭痛 組成: 白朮、茯苓、黨參、黃芪、甘草 功效: 健脾益氣,利濕止痛
二十三、治肝腎陰虛濕痹頭痛 組成: 生地黃、枸杞子、山茱萸、丹參、熟地黃、甘草 功效: 滋陰養肝,利濕止痛
2. 遠志湯
治心氣虛驚悸善忘不進食補心方。
白話文:
治療心氣虛,導致驚悸、健忘、食慾不振的方劑。
遠志,乾薑,白朮,桂心,黃耆,紫石英(各三兩),人參,茯苓,甘草,芎藭,茯神,當歸,羌活,防風(各二兩),麥門冬,半夏(各四兩),五味子(二合),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遠志、乾薑、白朮、桂心、黃耆、紫石英(各 60 克)
人參、茯苓、甘草、川芎、茯神、當歸、羌活、防風(各 40 克)
麥門冬、半夏(各 80 克)
五味子(40 克)
大棗(12 顆)
上十八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治中風心氣不足,驚悸言語謬誤,恍惚憒憒,心煩悶耳鳴方。
白話文:
再提供一個處方,用來治療中風導致的心氣不足、驚悸不安、言語錯亂、恍惚混淆、心煩氣悶、耳鳴的狀況。
方法:取十八味藥材熬煮,以一斗三升的水熬煮至只剩下三升半,分五次服用,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遠志,黃耆,茯苓,甘草,芍藥,當歸,桂心(一方無),麥門冬,人參(各二兩),附子(一兩),獨活(四兩),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每服八合,羸人服五合,日三夜一。
白話文:
遠志、黃耆、茯苓、甘草、芍藥、當歸、桂心(有些版本沒有)、麥門冬、人參(各兩)、附子(一兩)、獨活(四兩)、生薑(五兩)
十二味藥方,用水一斗二升煮沸,約煮成四升。每次服用八合,體質虛弱者服用五合。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3. 茯神湯
治風經五臟大虛驚悸安神定志方。
白話文:
安神定志方
治風經五臟大虛, 驚悸
組成:
- 人參三錢
- 地黃六錢
- 肉桂一錢
- 茯苓三錢
- 遠志二錢
- 酸棗仁二錢
- 五味子二錢
- 甘草一錢
- 生薑五片
- 大棗十枚
製法:
水煎服
功效:
安神定志,補益氣血
茯神,防風(各三兩),人參,遠志,甘草,龍骨,桂心,獨活(各二兩),白朮(一兩),酸棗(一升),細辛,乾薑(各六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治風虛滿、頸項強、心氣不定不能食方。
白話文:
茯神:3 兩 防風:3 兩 人參:2 兩 遠志:2 兩 甘草:2 兩 龍骨:2 兩 桂心:2 兩 獨活:2 兩 白朮:1 兩 酸棗:1 升(約 2 公斤) 細辛:6 兩 乾薑:6 兩
再有一方,用於治療因風邪虛損引起的腹脹、頸項痠痛,以及心氣不穩導致不能進食的情況。
組方: 十二味香草藥物,用九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服用。
茯神,麥門冬(各四兩),人參,遠志,羌活,當歸,甘草,紫石英,五味子(各一兩),半夏,黃耆,防風(各三兩),酸棗(三升),生薑(五兩)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棗仁至一斗,去棗,納余藥煎取三升半,每服七合,日三夜二。
白話文:
茯苓、麥門冬(各兩百克),人參、遠志、羌活、當歸、甘草、紫石英、五味子(各五十克),半夏、黃耆、防風(各一百五十克),酸棗(一升八百毫升),生薑(兩百五十克)
十四種藥材搗碎,以一斗三升水煮棗仁至剩一斗,去棗,加入其餘藥材煎取三升半,每次服用七合,每天三次,晚上二次。
4. 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方。
白話文:
治療心氣不足,症狀包括驚悸、出汗、胸悶、呼吸短促,喜怒哀樂情緒異常,經常喉嚨痛、口脣發黑、嘔血,舌頭根部強硬、無法進食流質。
紫石英,人參,茯苓,遠志,當歸,茯神(深師作桂),紫菀,甘草(各二兩),麥門冬(一升),赤小豆(三合),大棗(三十枚)
白話文:
紫水晶,人參,茯苓,遠志,當歸,茯苓(或作桂),紫菀,甘草(各兩量),麥門冬(一升),赤小豆(三升),大棗(三十顆)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治心氣不足,多汗心煩,喜獨語多夢不自覺,咽喉痛,時吐血,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白話文:
十一味藥材放入鍋中,加入一斗二升的水煮沸,取三升的湯汁,分成三份服用。
另一方劑,可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多汗、心煩,愛自言自語、多夢、神志不清,咽喉痛,偶爾吐血,舌根僵硬,咽喉阻塞不能進水進食的症狀。
紫石英,人參,茯苓,桂心(各二兩),麥門冬(三兩),紫菀,甘草(各一兩),赤小豆(二十四枚),大棗(七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佳。
白話文:
紫水晶、人參、茯苓、桂心(各 60 克),麥門冬(90 克),紫菀、甘草(各 30 克),赤小豆(24 顆),大棗(7 顆)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春夏服用較好。
又方,治奄奄忽忽朝瘥暮劇,驚悸,心中憧憧,胸滿不下食,陰陽氣衰,脾胃不磨,不欲聞人聲,定志下氣方。
白話文:
另一種治療方法,針對整天恍惚、早晨發作晚上加重的驚悸,心中忐忑不安,胸悶吃不下東西,陰陽之氣衰退,脾胃運化不佳,不耐受人聲,需要鎮定心神、降氣的方劑。
人參,茯苓,遠志,甘草,枳實,當歸,龍齒,桔梗(各三兩),半夏,桂心(各五兩),黃耆(四兩),茯神(二兩),生薑(六兩),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人蔘、茯苓、遠志、甘草、枳實、當歸、龍齒、桔梗(各180克) 半夏、桂心(各300克) 黃芪(240克) 茯神(120克) 生薑(360克) 大棗(20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二。
又方,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蒲黃(一方用菖蒲),人參,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又方,治心氣不足,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白話文:
古文:
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納諸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二。
將十四味藥材研碎,加水一斗二升,先將粳米五合煮熟,去渣,再將藥材放入煮至四升,分成八次服,每天三次,晚上二次。
古文:
又方,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方。
遠志,蒲黃(一方用菖蒲),人參,茯苓(各四兩)
治療心氣不足、心痛、驚恐的方子。
遠志、蒲黃(另一方用菖蒲)、人參、茯苓(各四兩)
古文: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將上述四味藥材研碎,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半,分成三次服用。
古文:
又方,治心氣不足,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治療心氣不足、腹背相連疼痛、無法俯仰的方子。
茯神,遠志,黃芩,乾地黃,麥門冬,石膏(各四兩),半夏,桂心,附子,生薑(各二兩),甘草,阿膠,糖(各一兩),大棗(三十枚)
白話文:
茯苓、遠志、黃芩、乾地黃、麥門冬、石膏(各 160 克),半夏、桂心、附子、生薑(各 80 克),甘草、阿膠、砂糖(各 40 克),大棗(30 顆)
上十四味以十二味㕮咀,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糖及膠更煎取二升二合,分三服。(此方與前心虛實篇大補心湯相重,分兩不同。)
白話文:
把前述十四種藥材中,十二種研粉後,加水一斗煮至三升,過濾藥渣後,再加入糖和膠繼續煮至二升二合,分成三份服用。(這個藥方和前面「心虛實篇」中的「大補心湯」類似,只是藥材分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