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 心臟方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心臟方 (3)

1. 牛髓丸

通治百病虛瘠羸乏等方。

白話文:

中醫古文:

補中益氣湯

人參二兩 桂枝四兩 白茯苓二兩 甘草四兩 柴胡四兩 當歸二兩 白朮二兩 生薑四兩 大棗十二枚

補中益氣湯

人參 12 克 桂枝 20 克 白茯苓 12 克 甘草 20 克 柴胡 20 克 當歸 12 克 白朮 12 克 生薑 20 克 大棗 12 枚

用法:

將所有藥材加入適量水中,煎煮取汁,服用。

功效:

補中益氣,適用於氣虛血弱、身體虛弱、疲乏無力等症狀。

牛髓羊髓,棗膏,白蜜,酥(各一升),麥門冬川芎,桂心,當歸茯苓(一作茯神甘草羌活(各三十銖),乾地黃乾薑(各三十六銖),人參五味子防風(各一兩),白朮(四十二銖),細辛(十八銖)

白話文:

牛骨髓、羊骨髓、紅棗膏、蜂蜜、酥油(各 1 升) 麥門冬、川芎、桂皮、當歸、茯苓(又稱茯神)、甘草、羌活(各 30 克) 乾地黃、乾薑(各 36 克) 人參、五味子、防風(各 60 克) 白朮(42 克) 細辛(18 克)

上十九味,切搗十四味篩,別研棗膏和散,次納諸髓蜜和攪令相得,納銅缽中於釜湯中煎取堪作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

白話文:

上方的十九種材料,切碎搗碎後篩出其中的十四種。另外研磨棗膏,與篩出的粉末混合攪拌均勻。接著放入銅缽中,置於鍋中的熱湯中煎煮,取適量材料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子。以酒送服三十丸,逐漸增加至四十丸。每天服用兩次。

心小腸俱虛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心小腸俱虛

心氣和小腸功能皆虛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巨陽經俱虛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氣,四肢厥,腸澼,名曰心小腸俱虛。

白話文:

左手寸口人迎穴之前,脈象陰陽皆虛弱,表示手少陰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皆虛。症狀為腹瀉不止,若兼見怕冷、氣虛、四肢冰冷、腸鳴腹痛,稱為心和小腸皆虛。

2. 大補心湯

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虛損不足,心氣 weak 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方。

身體虛弱,心氣不足,導致心悸或偶爾胡言亂語,四肢乏力,面色蒼白。

黃芩附子(各一兩),甘草茯苓麥門冬乾地黃,桂心,阿膠(各三兩),半夏遠志石膏(各四兩),生薑(六兩),飴糖(一斤),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黃芩,附子(各 50 克),甘草,茯苓,麥門冬,乾地黃,桂心,阿膠(各 150 克),半夏,遠志,石膏(各 200 克),生薑(300 克),飴糖(500 克),大棗(20 枚)

上十四味,取十三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白話文:

將十四種藥材,取其中十三種研成細末,用六公升的水熬煮,煮成二公升後,加入糖調味,分四次服用。

3. 補心丸

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婦人產後余疾,月經不調方。

白話文:

治臟虛善恐怖如魘狀及婦人產後餘疾,月經不調方

食材:

  • 人參 10 錢
  • 茯苓 10 錢
  • 白朮 10 錢
  • 甘草 5 錢
  • 肉桂 5 錢
  • 紅花 5 錢
  • 當歸 5 錢
  • 熟地 5 錢
  • 艾葉 5 錢

作法:

將上述食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 1 錢,加入 1 杯沸水沖泡,每日飲用 1-2 次。

功效:

  • 補益臟氣,緩解虛弱造成的恐懼和不安感
  • 針對婦女產後虛弱、經期不調等症狀

當歸防風,芎藭,附子,芍藥,甘草,蜀椒,乾薑細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黃豬苓(各一兩),茯苓(一作茯神),遠志(各二兩)

白話文:

當歸、防風、川芎、附子、芍藥、甘草、花椒、乾薑、細辛、桂心、半夏、厚朴、大黃、豬苓(各10公克),茯苓(或稱茯神)、遠志(各20公克)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加熱藥。

白話文:

將十六種藥材磨成細粉,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以酒送服五丸,每日三次,症狀不明顯則逐次增加至十丸。若症狀較冷,則加熱後服用。

4. 心勞第三

(論一首,方一首)

白話文:

論一首

黃帝內經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曰:聖人將養其身,如培其根。

四時之中,陰陽交替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因此,聖人在春季和夏季養護陽氣,在秋季和冬季養護陰氣,以順應陰陽的變化。所以說:聖人要養護自己的身體,就像培育樹木的根一樣。

方一首

傷寒論 · 柴胡桂枝湯

柴胡 半夏 桂枝 黃芩 甘草 生薑 大棗

柴胡、半夏、桂枝、黃芩、甘草、生薑、大棗。

論曰:心勞病者補脾氣以益之,脾旺則感於心矣。人逆夏氣則手太陽不長,而心氣內洞,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順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關格,病則生矣。

白話文:

論述說:由於心臟勞累而生病的人,應通過補脾來幫助心臟。脾臟強盛,心臟就會感到舒暢。

人在逆應夏季時,手陽明經脈不會生長,而心氣會內陷。順應自然規律,就能生長;逆應自然規律,就會死亡。順應自然規律,就能治療;逆應自然規律,就會混亂。將順應變為逆應,稱為關格,疾病就會產生。

5. 大黃泄熱湯

治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苦難,閉澀不通,心滿痛,小腸熱方。

白話文:

治心勞熱,口為生瘡,大便苦難,閉澀不通,心滿痛,小腸熱方:

  • 人參三錢
  • 生地黃六錢
  • 山藥三錢
  • 麥門冬二錢
  • 麥冬四錢
  • 白芍三錢
  • 紫菀三錢
  • 澤瀉四錢
  • 木通四錢
  • 桂心一錢
  • 知母三錢
  • 黃連一錢
  • 黃柏三錢
  • 甘草二錢

大黃澤瀉黃芩芒硝梔子仁(各三兩),桂心,通草石膏(各二兩),甘草(一兩)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大黃、澤瀉、黃芩、芒硝、梔子仁(各120克) 桂心、通草、石膏(各80克) 甘草(40克) 大棗(20顆)

上十味㕮咀,用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別浸大黃一宿,餘八升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煮兩沸去滓,下芒硝令烊,分三服。

白話文:

將上方十味藥材切碎後,用水九碗煎煮。先用一碗水將大黃泡一晚,再用剩下的八碗水將其他藥材煮沸,取出二碗五湯匙藥汁,濾去藥渣。將大黃加入藥汁中煮沸兩次,再濾去藥渣。最後加入芒硝融化,分成三份服用。

6. 脈極第四

(論一首,方一首,灸法二首)

白話文:

論一首

昔有老翁患眼暗,兩目不見。醫投散藥,不能效。後有醫投一藥,名黃連,即時明。客問其故,曰:「黃連入目,猶入於府,府清則明。」

方一首

治虛勞目暗,或不明。決明(一兩)、菊花(一兩)、茺蔚子(一兩)。上三味,為末,和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三服。

灸法二首

  1. 灸腎俞:治目不明、耳鳴。每穴,灸三壯。
  2. 灸足三里:治虛勞、目暗。每穴,灸七壯。

論曰:凡脈極者主心也。心應脈,脈與心合。心有病從脈起。又曰:以夏遇病為脈痹,脈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則飲食不為肌膚,咳脫血色白不澤,其脈空虛,口唇見赤色。凡脈氣衰,血焦發墮,以夏丙丁日得之於傷風,損脈為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若脈氣實則熱,熱則傷心,使人好怒,口為赤色,甚則言語不快,血脫色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若脈氣虛則寒,寒則咳,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

白話文:

中醫理論中認為,脈搏急促的人,主要是心臟出了問題。心臟和脈搏相應,脈搏和心臟相連。心臟出現問題,就會從脈搏上反映出來。

夏季發病,導致脈搏不通暢,脈搏不通暢的時間久了,又感染了邪氣,侵入心臟,就會出現以下症狀:飲食不能滋潤肌膚,咳嗽,血色蒼白發紅,脈搏空虛,嘴脣發紅。

脈搏氣息微弱,血氣枯竭,頭髮脫落,在夏季丙丁日得了傷風,損傷了脈搏,稱為「心風」。心風的表現為多汗怕風。

如果脈搏氣息強盛,就會發熱,發熱就會損傷心臟,使人容易發怒,脣色發紅,嚴重時言語不利,血色乾燥發白,飲食不能滋潤肌膚。

如果脈搏氣息虛弱,就會發寒,發寒就會咳嗽,咳嗽就會心痛,喉嚨中覺得有東西卡住,嚴重時咽喉腫痛發炎。

故曰,心風虛實候也。

7. 生地黃煎

治脈熱極則血色脫色白乾燥不澤,飲食不為肌膚,消熱止極強胃氣方。

白話文:

脈熱極盛,則血色褪去而變白且無光澤,無法濡養肌膚,致使飲食無法化為肌肉。方藥用以清熱止渴,益強胃氣。

地黃汁,生麥門冬,赤蜜(各一升),蓴心(一作豉),遠志(各二升),人參白朮茯苓,芍藥,乾地黃(各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六兩),生葳蕤(四兩)

白話文:

生地黃的汁液,生麥門冬,紅色的蜂蜜(各一升),蓴菜的心(或寫作豉),遠志(各二升),人參,白朮,茯苓,芍藥,乾生地黃(各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六兩),生葳蕤(四兩)

上十三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黃汁及蜜,更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白話文:

十三味,十一味嚼碎,用一斗二升水煮沸,取出二升七合,去掉渣滓,加入地黃汁和蜂蜜,再煎煮,取三升半,分四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