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 心臟方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心臟方 (4)

1. 灸法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嘔逆面無滋潤,灸上門,隨年壯,穴在挾巨闕兩邊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顏色焦枯,勞氣失精,肩臂痛不得上頭,灸肩髃百壯,穴在肩外頭近後,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白話文:

胸部疼痛,蔓延到腰背,肚子裡翻滾作嘔,面色枯槁無光澤,可以用艾灸治療「上門穴」。隨著年齡增長,該穴位在巨闕穴兩側,距離各半寸(另一種說法是一寸)。如果面色焦枯,體力虛弱,精力不足,肩臂疼痛抬不起手,可以用艾灸治療「肩髃穴」。這個穴位在肩膀外側靠近後面,用手按壓有明顯的空洞感。

2. 脈虛實第五

(論一首,方三首,針灸法二首)

白話文:

論一首

諸氣之中,寒氣居先,藏而伏於骨髓臟腑之間,經久不去,損傷陽氣,故令肢體疼痛,筋脈拘攣,血氣凝滯不流。

方三首

  1. 一加味溫中散
  • 人參一兩
  • 白朮一兩
  • 茯苓一兩
  • 甘草半兩
  • 桂枝半兩
  • 細辛半兩
  • 生薑半兩
  • 大棗五枚
  • 煎服,每日一劑。
  1. 二附子湯
  • 附子一枚
  • 乾薑三錢
  • 人參一錢半
  • 白朮一錢半
  • 黃芪一錢半
  • 炙甘草一錢
  • 煎服,每日一劑。
  1. 三麻黃湯
  • 桂枝六兩
  • 麻黃六兩
  • 杏仁三兩
  • 甘草二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煎服,每日一劑。

針灸法二首

  1. 針刺合谷穴
  • 取合谷穴,拇指與食指相交處的凹陷處。
  • 直刺,針深半寸至一寸。
  • 留針十分鐘。
  1. 艾灸足三里穴
  • 取足三里穴,膝下三寸,脛骨外側緣一寸處。
  • 灸七壯。

論曰:凡脈虛者好驚跳不定,脈實者洪滿。凡脈虛實之應主於心小腸。若其腑臟有病,從熱生則應臟,寒則應腑也。

白話文:

古人說:所有脈象虛弱的人,容易驚慌失措、心神不寧,而脈象強壯的人則脈搏強勁有力,充盈有力。所有脈象虛實的變化,主要反映在心臟和小腸。如果臟腑出現疾病,由熱引起的病症,則會反映在臟器上;由寒引起的病症,則會反映在腑臟上。

3. 防風丸

補虛調中,治脈虛驚跳不定,乍來乍去,主小腸腑寒方。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虛弱、身體虛寒、脈搏跳動不穩定,忽快忽慢的症狀,主要針對小腸虛寒的病症。

防風,桂心,通草,茯神,遠志,麥門冬,甘草,人參,白石英(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白話文:

防風、桂心、通草、茯神、遠志、麥門冬、甘草、人參、白石英各 150 公克

將九味藥材研成細末,用白蜜和成丸子,每個丸子的體積如梧桐子般大,用酒送服三十丸,每天服用兩次,逐漸增加至四十丸。

4. 升麻湯

治脈實洪滿,主心熱病方。

白話文:

治療脈浮大而有力,以熱病為主的心臟疾病方劑。

升麻,子芩,澤瀉,梔子仁,淡竹葉,芒硝(各三兩),生地黃(切,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白話文:

升麻、炒黃芩、澤瀉、梔子仁、淡竹葉、芒硝(各 120 克),生地黃(切片,400 克)

將七味藥材研成粉末,用九升水煮沸,取三升藥液,除去藥渣,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5. 麻黃調心泄熱湯

調心泄熱,治心脈厥大,寸口小腸熱,齒齲嗌痛方。

白話文:

調心泄熱方:治療心脈厥大,寸口小腸熱,牙齒蛀蝕咽喉疼痛

組成:

  • 石膏 一斤
  • 黃芩 三兩
  • 黃連 二兩
  • 梔子 二兩
  • 大黃 二兩
  • 木通 二兩
  • 黃柏 二兩
  • 生地黃 四兩
  • 生甘草 四兩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功效: 清心熱,泄胃火,調和氣血,止痛。

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子芩,茯苓,芍藥(各五兩),白朮(二兩),桂心(一兩),生地黃(切一升)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須利加芒硝三兩。

白話文:

麻黃:4 兩 生薑:4 兩 細辛:5 兩 子芩:5 兩 茯苓:5 兩 芍藥:5 兩 白朮:2 兩 桂心:1 兩 生地黃(切片):1 升

九味藥材研成細末,以九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液,去掉藥渣,分成三次服用。若需要加強通便效果,可添加三兩芒硝。

6. 針灸法

脈不出針不容,穴在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心悶痛上氣牽引小腸,灸巨闕二七壯。

白話文:

脈不出,針不能下。穴位在幽門兩側,各一寸五分。如果心悶疼痛,上氣牽引小腸,則灸巨闕穴二七壯。

7. 心腹痛第六

(論一首,方二十六首,針灸法二十五首)

白話文:

論 一首 方 二十六首 針灸法 二十五首

論曰: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則發卒心痛胸痹。感於寒,微者為咳,甚者為痛為泄,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瘛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滿。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針錐剌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

白話文:

論述說:寒邪突然侵襲五臟六腑,會導致突然出現心痛、胸悶、胸脅疼痛等症狀。

  • 受寒較輕微的,表現為咳嗽;嚴重的,會出現疼痛、腹瀉。
  • 心痛常牽引背部,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從後面刺痛心臟。
  • 身體彎曲的人,可能是腎臟或心臟疼痛。
  • 心痛伴腹脹腹滿。
  • 心痛劇烈的,是胃和心臟疼痛。
  • 心痛就像針錐刺痛心臟,極其劇烈的,是脾臟和心臟疼痛。
  • 心痛,面色蒼白如死灰,終日無法長嘆息的,是肝臟和心臟疼痛。

厥心痛,臥若從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蛔心痛,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復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於俞,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治寒氣卒客於五臟六腑中則發心痛方:

白話文:

胸悶痛,躺著時感覺胸中疼痛,活動時疼痛加劇,面色不變的,這是肺心痛。真正的胸痛會導致手腳發青,痛得很厲害,早上發作晚上死去,晚上發作則早上死去。蛔蟲引發的心痛,心腹處會發作疼痛並腫脹成團塊,會上下游走疼痛有停歇,腹中灼熱,容易流口水是蛔蟲在咬,用手壓住不要讓它移動,用大針刺入,再堅持久一點,蛔蟲不動了再拔出針。心臟下面不能針刺,裡面有積聚不能取穴治療,腸道中有蛔蟲咬痛也不可用小針取。

寒氣驟然侵襲五臟六腑,則會引起心痛。方藥如下:

大黃,芍藥,柴胡(各四兩),升麻,黃芩,桔梗,硃砂(各三兩),鬼臼,鬼箭羽,桂心,朴硝(各二兩)

白話文:

大黃、芍藥、柴胡各240克 升麻、黃芩、桔梗、硃砂各180克 鬼臼、鬼箭羽、桂心、朴硝各120克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硃砂作三份,每服納一份,攪勻服之,得快利如痛不止,宜服後方:,赤芍(六兩),桔梗,杏仁(各五兩),上三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一味藥材切碎,以九升水煮成二升七合,分三次服。先將硃砂分為三份,於每次服藥時加入一份,攪拌均勻後服下,能迅速止痛。如果疼痛持續,可服以下處方:

赤芍藥(六兩),桔梗,杏仁(各五兩),將上述三味藥材切碎,以六升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服。

8.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並療冷衝上氣落馬墮車,血疾等方。(一蟲心痛,二疰心痛,三風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來去心痛。此之謂九痛。)

白話文:

治療九種心痛,以及治療因天氣寒冷而引發的衝上氣、墜馬墜車導致的內傷,以及血疾等症的方劑。(一、蟲子咬傷引起的心痛,二、憤怒引起的心痛,三、風寒引起的心痛,四、心悸引起的心痛,五、飲食不當引起的心痛,六、飲水不當引起的心痛,七、寒冷引起的心痛,八、熱症引起的心痛,九、忽冷忽熱引起的心痛。這九種心痛統稱為九痛。)

附子,乾薑(各二兩),吳茱萸,人參,巴豆(各一兩),生狼毒(四兩)

白話文:

附子:4 兩 乾薑:4 兩 吳茱萸:2 兩 人參:2 兩 巴豆:2 兩 生狼毒:8 兩

上六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猝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者服五丸,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金匱》方用附子三兩,乾薑、狼牙各一兩。)

白話文:

將上文中提到的六種藥材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服用三粒。如果突然發作急腹症,腹脹劇痛、無法說話,則服用五粒,每天服用一次。連續多年受寒邪困擾,導致心胸疼痛的人也可以服用。好好休息,神效立現。(《金匱要略》方劑中使用三兩附子,一兩乾薑,一兩狼牙)

治九種心痛方:

取當太歲上新生槐枝一握,去兩頭,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白話文:

取當年太歲上新生的槐樹枝一把,去掉兩頭,搗碎,用三升水煮取一升,一次服下。

9. 桂心三物湯

治心中痞諸逆懸痛方。

桂心,生薑(各二兩),膠飴(半斤)

白話文:

桂圓心、生薑(各二兩)、膠飴(半斤)

上三味,取二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分三服。(仲景用枳實五枚,不用膠飴,肘後用枳實五枚,白朮二兩,為五味。)

白話文:

將上面三種藥材取其中兩種,搗碎並加入六升水煮沸,取三升水,去除藥渣,加入飴糖,分成三份服用。(仲景使用五枚枳實,不用膠飴;《肘後備急方》使用五枚枳實、二兩白朮,共為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