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 心臟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心臟方 (2)

1. 心虛實第二

(脈四條,方十一首,灸法一首)

心實熱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名曰心實熱也。

白話文:

心實熱

左手寸口(脈象在手腕寸口處)人迎(手腕關節旁的穴位)以內的脈搏,陰脈充實而紮實,表示手少陰經(心、小腸經)出現問題。症狀為:大便不通或排便困難,腹脹,四肢沉重,身體發熱。這就是「心實熱」的病症。

2. 石膏湯

治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方。

白話文:

古文:

心熱實,或欲吐,吐而不出,煩悶,喘急,頭痛。

心臟有熱症,伴有噁心嘔吐感,但嘔不出東西,心煩意亂,呼吸急促,頭痛。

石膏(一斤),竹葉,香豉(各一升),小麥(三升),地骨皮(五兩),茯苓(三兩),梔子仁(三十枚)

白話文:

石膏(半公斤) 竹葉、生豉(各一升) 小麥(三升) 地骨皮(250克) 茯苓(150克) 梔子仁(30顆)

上七味㕮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外臺》名瀉心湯

白話文:

將上記七味藥材搗碎,先用一斗五升水煮小麥、竹葉,取八升澄清的藥湯,加入所有藥材,煮到三升藥量,去除藥渣,分為三次服用。(《外臺祕要》中所記載的瀉心湯)

3. 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方。

白話文:

治老小下痢水穀不消,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方。

治療老年或幼兒腹瀉,食物消化不良,伴有腸內雷鳴聲,心窩部位脹滿,陣陣乾嘔,不安的方劑。

人參黃芩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半),黃連(二兩),半夏(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人參 一兩 黃芩 一兩 甘草 一兩 乾薑 一兩半 黃連 二兩 半夏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並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客熱以生薑代乾薑。

白話文:

將上面七種藥材搗碎後,加入八升水煮成兩升半,分成三次服用。這些藥材可以一起治療霍亂。如果患者有寒證,可以加入一枚附子;如果患者口渴,可以加入二兩栝蔞根;如果患者嘔吐,可以加入一兩橘皮;如果患者疼痛,可以加入一兩當歸。如果患者是熱證,則可以用生薑代替乾薑。

4. 竹瀝湯

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方。

白話文:

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方

治療心臟實熱,導致驚悸失眠、喜笑亢奮、恐懼不安、心悸心悸不安的方劑:

竹瀝(一升),生地黃汁(一升),石膏(八兩),芍藥,白朮梔子仁,人參(各三兩),赤石脂紫菀知母茯神(各二兩)

白話文:

淡竹汁(1公升),生地黃汁(1公升),石膏(400克),芍藥、白朮、梔子仁、人參(各150克),赤石脂、紫菀、知母、茯神(各100克)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十味至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白話文:

以上十一種藥材搗碎,用水九升煮沸十種藥材至二升七合,過濾掉渣滓,加入竹瀝繼續熬煮,取三升藥液。如果需要通便,加入芒硝兩兩,去掉芍藥,分三次服用。

5. 茯神煮散

治心實熱,口乾煩渴,眠臥不安方。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竹葉心湯

竹葉 一兩 生石膏 一兩 麥冬 一兩 生地 一兩 甘草 半兩(炙)

竹葉心湯

配方:

竹葉 6 公克 生石膏 6 公克 麥冬 6 公克 生地黃 6 公克 甘草 3 公克(炙)

功效:

治療心熱煩渴、口乾舌燥、睡眠不安。

茯神麥門冬(各三十六銖),通草升麻(各三十銖),紫菀,桂心(各十八銖),知母(一兩),赤石脂(四十二銖),大棗(二十枚),淡竹茹雞子大一枚)

白話文:

茯苓、麥門冬(各 5.4 公克),通草、升麻(各 4.5 公克),紫苑、桂心(各 2.7 公克),知母(15 公克),赤石脂(6.3 公克),紅棗(20 枚),淡竹茹(一顆雞蛋大小)

上十味治,下篩為粗散,以綿裹方寸匕,井花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時動裹子,為一服。日再。

白話文:

十味藥材(指方子中所含的藥材)調理治癒,篩藥後藥渣較粗糙,將藥材用紗布包裹成一寸見方的藥包,再將藥包放入兩升半梅花水中煮,取九碗藥液,煮藥時要時常攪動藥包,作為一劑藥。一天服用兩次。

6. 安心煮散

治心熱滿煩悶驚恐方。

白話文:

譯文:治療心熱煩悶驚恐之方

白芍藥,遠志,宿姜(各二兩),茯苓知母赤石脂麥門冬紫菀石膏(各四十二銖,人參(二十四銖),桂心,麻黃黃芩(各三十銖),葳蕤(三十六銖),甘草(十銖)

白話文:

白芍藥:2 兩 遠志:2 兩 乾薑:2 兩 茯苓:42 銖 知母:42 銖 赤石脂:42 銖 麥門冬:42 銖 紫菀:42 銖 石膏:42 銖 人參:24 銖 桂心:30 銖 麻黃:30 銖 黃芩:30 銖 葳蕤:36 銖 甘草:10 銖

上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葉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五味藥材治好,磨成粗末。先用五升水和一升淡竹葉煮沸,取三升藥液,濾去藥渣。再加入一方寸匕的藥末,用紗布紮緊煮沸,煮的時候要攪動。煎煮到剩下八合,作為一劑藥。每天服用兩次。

治不能食,胸中滿膈上逆氣悶熱方:

灸心俞二七壯,小兒減半。

心,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虛寒也。

白話文:

治療不能進食、胸中飽脹、氣逆悶熱的方劑:

針灸心俞穴二十七壯,兒童減半。

心虛寒的症狀:

左手寸口脈至人迎穴前微弱,為手少陰經虛證。患者常感到心悸、恐懼、不開心,心腹疼痛難以形容,心神恍惚如同置身寒中,此即為心虛寒。

7.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

白話文: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

治療心氣不足的人,他們容易悲傷憂愁,發怒暴躁,出現鼻出血,面色發黃煩悶,手心、腳心發熱,有的會自言自語而不自知,還有咽喉疼痛,舌根僵硬,產生冷涎(另有版本記載為出汗)。

茯苓(四兩),桂心,甘草(各二兩),紫石英人參(各一兩),麥門冬(三兩),大棗(二十枚),赤小豆(一十四枚)

白話文:

茯苓(240 克),桂圓肉,甘草(各 120 克),紫水晶,人參(各 60 克),麥冬(180 克),大棗(20 顆),赤小豆(84 顆)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白話文:

上八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取二升半的藥液,分三次服用。

8. 半夏補心湯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白話文: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者方。

適用於治療心虛寒,胸中脹滿鬱悶憂傷,或夢到山丘和平原的人。

半夏(六兩),宿姜(五兩),茯苓,桂心,枳實橘皮(各三兩),白朮(四兩),防風遠志(各二兩)

白話文:

半夏:六兩 生薑:五兩 茯苓:三兩 桂心:三兩 枳實:三兩 橘皮:三兩 白朮:四兩 防風:二兩 遠志:二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取上九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沸後取水三升,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