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三 心臟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心臟方 (1)

1. 卷十三 心臟方

(凡八類)

白話文:

「在這一章節中,我們將探討關於心臟健康的八種不同療法或處方。」

然而,這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描述,具體的療法或藥方內容無法從提供的信息中得出。

2. 心臟脈論第一

(論一首)

論曰:心主神。神者,五臟專精之本也。為帝王監領四方,夏旺七十二日,位在南方,離宮火也。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所以任物謂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於舌,舌和則能審五味矣。心在竅為耳。夫心者火也,腎者水也,水火相濟,心氣通於舌,舌非竅也。

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環炎宮,上出唇口知味,榮華於耳外主血,內主五音。心重十二兩,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號五神居,隨節應會,故云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

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厥氣客於心,則夢丘山煙火。凡心臟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其脈洪,相於春,旺於夏,夏時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脈洪大而長,洪則衛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營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名曰長。

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於頭,五內乾枯,胞中空虛,醫反下之,此為重虛,脈浮有表無里,陽無所使,不但危身,並中其母。

夏脈如鉤,夏脈心也,南方火出,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表。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目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髮色不澤,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旺,其脈浮大而散(一作洪)曰平,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為微邪雖病即瘥,腎乘心必癃。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也。若心下熱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剌手少陽治陽。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是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剌手心主治陰。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也。

心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當病消渴自已(渴一作環)。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扁鵲曰:心有病則口生瘡腐爛。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精氣並於心則喜,心虛則悲,悲則憂,實則笑,笑則喜。

時主夏病者,時間時甚,知其源,取其輸,觀其應,審其害。

病先發於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於冬半夜,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狀,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嚥唾,時手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宜服(闕宜服者藥)。春當刺中衝,夏刺勞宮,季夏刺大陵,皆補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此是手心主心包經絡)。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僕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俞。

憂愁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餓,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齏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傷,其人勞倦,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煩發熱,當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即為狂。五臟者魂魄宅舍,精神之依託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

魂屬於肝,魄屬於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出。肺氣衰者即泣出,肝氣衰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水者,其人體腫(一作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惱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凡心脈急,名曰心疝。小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小腹當有形。

診得心積沉而芤時,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甚則唾血。身瘛瘲主血厥,夏瘥冬劇,色赤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於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旺,旺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咳吐逆,狂語,汗出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剋火,為木逆,十死不治。

徵音人者,主心聲也,心聲笑其音竽,其誌喜,其經手少陰,厥逆太陽則營衛不通,陰陽反錯。陽氣外擊,陰氣內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驚掣心悸,定心湯主之(方見十四卷)。語聲前寬後急,後聲不續,前混後濁,口喎冒昧,好自笑,此為厲風入心,荊瀝湯主之(方見前第八卷)。

心虛風寒,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喎斜,姜附湯主之(方見前第八卷)。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憂,此為水剋火,陰擊陽,陰起而陽伏,伏則實,實則傷熱,熱則狂,悶亂冒昧,言多謬誤,不可採聽,此心已傷。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療,青黃白黑不可療也。

心病為虐者,令人心煩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方見前第十卷)。若其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於常,白朮酒主之(方見前第八卷)。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名曰行屍,此心病,聲之候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赤為心,心合脈赤如雞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餘,其人火形相比於上徵赤色,廣䏖兌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瞭,好顧急心,不壽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感而生病,主手少陰竅竅然,𩩲骭長短傾正則心應之,正赤色小理者則心小,小則邪弗能傷,易傷以憂。

粗理者則心大,大則虛,虛則寒,寒則憂不能傷,易傷於邪,無𩩲骭者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肺中,悶而善忘,難開以言。𩩲骭小短舉者則心下,下則臟外,易傷於寒,易恐以言。𩩲骭長者則心堅,堅則臟安守固。𩩲骭弱以薄者則心脆,脆則善病消癉熱中。𩩲骭直下不舉者則心端正,端正則和利難傷,𩩲骭向一方者則心偏傾,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一云,若𩩲骭小短薄弱而下則心下,下則虛,虛則傷寒,病憂恚,內損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蟲齒痛侵唇齒。若𩩲骭高起則心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滿於心,悶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癰舌傷,小兒則便秘、口重、舌鵝口、聲嘶,方見頭面方中。)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腸太陽為心之部,其處陷起即病生矣。

臟舍內外,部亦內外,沉濁屬內,浮清居外。若外病內入,小腹滿起,內病里出,所部陷沒。外入內,前治陽,後補陰。內出外,前補陰,後瀉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在陽主外,在陰主內。凡人死生休咎,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心前病,則口為之張。若心前死,則枯黑聲語不轉。

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應增損,斟酌賒促,賒則不出四百日內,促則不延旬月之間,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點如博棋,見顏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兩目回回直視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麵色反好,急求棺槨,不過十日死。

又面黃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於分部,胐胐而見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屍。若年上無應,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火心脈色赤,主手太陽也。夏取盛經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其脈本在外踝之後,應在命門之上三寸,命門者,心上一寸也,脈根在少澤,少澤在手小指端。

其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肘內蛻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

其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合手少陰為表裡,少陰本在銳骨之端,應在背後,同會於手太陰。

其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主心生病。病實則小腸熱,熱則節弛,弛則陽病。陽脈大反逆於寸口再倍,病則嗌痛頷腫耳聾目黃,臥不能言,悶則急坐。虛則小腸寒,寒則生疣,疣則陰病。陰脈反小於寸口過於一倍,病則短氣,百節病,筋急頸痛轉顧不能。

(此盡是手太陽小腸經筋脈支別為病,今取心主包絡少陰心經附於後。)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於兩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手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

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則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在腕後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咽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大,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上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出脅)。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咽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滿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盛者則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

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也。少陰無輸,心不病乎?曰:其外經腑病,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也。

夏三月,主心小腸赤脈啘病也,其源從少陰太陽之氣相搏而停,則營衛不通,皮肉痛起。太陽動發少陰,淫邪之氣因而作,則臟腑隨時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虛則陰邪氣所傷,身戰脈掉捉所不禁。若臟實則為陽毒所侵,肉熱口開舌破咽塞聲嘶,故曰赤脈啘病(方見《傷寒》卷中)。

扁鵲云:灸腎肝心三俞主治丹(一作痹)毒病,當依源為治,表治陰陽,調和臟腑,疾不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