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七 肺臟方 (1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肺臟方 (16)

1. 小建中湯

治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肢沉滯,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之方。

甘草(一兩),桂心,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膠飴(一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每服一升,日三服,間三日,復作一劑,後可與諸丸散。(仲景云:嘔家不可服。《肘後》云:加人參、黃耆各二兩佳。若患痰滿及溏瀉,可除膠飴。胡洽有半夏八兩,黃耆三兩。《古今錄驗》名芍藥湯。)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小建中湯],主要用於治療因長期勞累或大病後身體虛弱的男性和女性。症狀包括四肢感到沉重,肌肉骨骼疼痛,呼吸短促,活動時容易喘息,可能伴有小腹緊繃、腰背僵硬疼痛,心悸、咽喉乾燥、嘴脣乾裂、面色蒼白,對食物沒有胃口,性功能減退,情緒低落,多睡少動,病情嚴重者可持續多年,輕者也可能長達數月,逐漸消瘦,五臟功能衰竭,難以恢復。

所需藥材包括:甘草(30克)、肉桂(約90克)、生薑(約90克)、白芍(180克)、阿膠糖漿(250毫升)、大棗(12顆)。

製作方法如下:將上述六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9公升水煎煮至剩餘3公升,去掉殘渣,加入阿膠糖漿,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250毫升,三天後可再製備一次藥劑繼續服用。

需注意的是,有嘔吐症狀的人不宜服用此方。另有補充建議可添加人參、黃耆各60克,效果更佳。如果患者有痰多或腹瀉問題,可以不加阿膠糖漿。胡洽方中有添加半夏(240克)、黃耆(90克)。在《古今錄驗》中,此方被命名為芍藥湯。

2.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諸不足方。

黃耆,生薑,桂心(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一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溫服一升,日三。間日再作嘔者,倍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佳。(仲景、《古今錄驗》並同深師,治虛勞腹滿食少,小便多者無飴,有人參二兩,半夏一升。又治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必效。治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者,有人參、當歸各二兩。

若失精加龍骨、白蘞各一兩。《古今錄驗》治虛勞裡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或心痛短氣者,以乾薑代生薑,加當歸四兩)。

白話文:

這份古方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內臟緊迫感及各種能量不足的狀態。

所需藥材如下:黃耆、生薑、桂皮(各90克)、甘草(60克)、芍藥(180克)、大棗(12個)、麥芽糖(1公升)。

將上述七種藥材切碎,加入1公升的水煮沸,熬煮至剩下3公升,濾去藥渣後,加入麥芽糖,溫熱服用1公升,每日三次。若出現嘔吐症狀,則生薑用量加倍。若腹部脹滿,應去掉大棗,改加茯苓120克,效果更佳。

張仲景和《古今錄驗》所記載的療法相同,此方亦可治療因下焦虛冷導致的虛弱、小腹緊迫、胸口氣悶、無法進食、精神錯亂等症狀,以及因虛弱導致的小便頻繁。在這種情況下,應加入人參和當歸各60克。

如果出現精液流失的情況,應加入龍骨和白蘞各30克。根據《古今錄驗》的記載,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小腹疼痛、氣滯胸脅、心痛短氣等症狀,此時應用乾薑代替生薑,並加入當歸120克。

3. 前胡建中湯

治大勞虛羸劣,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目,及骨肉疼痛口乾方。

前胡(二兩),黃耆,白芍,當歸,茯苓,桂心(各二兩),甘草(一兩),人參,半夏,白糖(各六兩),生薑(八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糖,分四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嚴重勞累導致身體虛弱,有冷熱交替的發燒、噁心嘔吐、下身有虛火導致的小便紅色且排尿時疼痛,外來的熱氣影響到頭部和視線,以及全身骨骼肌肉疼痛與口乾的處方。

所需藥材為:前胡二兩,黃耆二兩,白芍二兩,當歸二兩,茯苓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人參六兩,半夏六兩,白糖六兩,生薑八兩。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切碎,用十二升的水煎煮,直到剩下四升的藥汁,然後去掉藥渣,加入白糖,分成四次服用。

4. 樂令建中湯

治虛勞少氣,心胸淡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足逆冷,體常自汗,五臟六腑虛損,腸鳴風濕,營衛不調百病,補諸不足,又治風裡急方。

黃耆,人參,橘皮,當歸,桂心,細辛,前胡,芍藥,甘草,茯苓,麥冬(各一兩),半夏(二兩半),生薑(五兩),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深師無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冬,有烏頭三兩,川椒二兩,遠志二兩。胡洽、崔氏有烏頭五枚、川椒一兩,崔氏樂令大黃耆湯即此。)

白話文:

[樂令建中湯]用於治療因身體虛弱導致的氣力不足,心胸感覺冷淡,偶爾會感到驚嚇和心悸,手腳冰冷,身體經常自發出汗,以及五臟六腑的虛弱損耗,腸胃鳴叫,風濕等問題,以及因營養和防禦系統失調所引發的各種疾病,可以補充身體所需,同時也適用於風邪侵襲導致的肌肉緊張的療法。

藥材包括:黃耆,人參,陳皮,當歸,肉桂,細辛,前胡,白芍,甘草,茯苓,麥冬(各40克),半夏(87.5克),生薑(200克),大棗(20顆)

以上十四種藥材切碎後,加入40公升的水熬煮,直到剩下8公升的藥汁,每次服用166毫升,一天三次,晚上一次。(深師的配方中沒有陳皮,細辛,前胡,甘草,麥冬,但有烏頭90克,花椒60克,遠志60克。胡洽和崔氏的配方中有烏頭五顆,花椒30克,崔氏的樂令大黃耆湯就是這個配方。)

5. 黃耆湯

治虛勞不足,四肢煩疼,不欲食,食即脹,汗出方。

黃耆,麥冬,桂心,白芍(各三兩),人參,當歸,細辛,甘草,五味子(各一兩),前胡(六兩),茯苓(四兩),半夏,生薑(各八兩),大棗(二十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每服八合,日二服。(深師治虛乏,四肢沉重,或口乾吸吸少氣,小便利,諸不足,無麥門冬、五味子、細辛、前胡,有桑螵蛸二十枚。治丈夫虛勞,風冷少損,或大病後未平復而早牽勞,腰背強直,腳中疼弱,補諸不足者,無五味子、細辛,有遠志、橘皮各二兩,蜀椒一兩,烏頭三枚。

《小品》治虛勞少氣,小便過多者,無五味子、細辛、人參、前胡、茯苓、半夏,有黃芩一兩,地黃二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治虛勞胸中客氣寒冷癖痞,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食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䀮䀮忽忽,去來躁熱,臥不得安,小腹急,小便赤,餘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傷多者,無麥門冬、五味子、細辛、當歸、前胡、茯苓、半夏,有厚朴二兩。胡洽治五臟內傷者,無麥門冬、五味子、當歸、細辛、前胡、茯苓,名大黃耆湯。

《延年秘錄》主補虛損,強腎氣者,無麥門冬、五味子、細辛、前胡、有防風、川芎各三兩。

白話文:

黃耆湯用於治療身體虛弱疲憊,四肢感到疲倦疼痛,沒有食慾,吃東西後腹部會脹滿,並且容易出汗。

所需藥材如下:黃耆、麥門冬、桂心、白芍各三兩;人參、當歸、細辛、甘草、五味子各一兩;前胡六兩;茯苓四兩;半夏、生薑各八兩;大棗二十枚。

將以上十四種藥材切碎,加入十四碗水煎煮,煮至剩三碗,每次服用八合,每日服用兩次。

不同版本的黃耆湯配方稍有差異,如深師版的黃耆湯用於治療虛弱乏力,四肢沉重,口乾舌燥,呼吸短促,小便頻繁等症狀,但沒有麥門冬、五味子、細辛、前胡,而是加入了桑螵蛸二十枚。

另一版本的黃耆湯用於治療男性因虛弱勞累、風寒侵襲、大病初癒或過度勞累導致的腰部僵硬、腳部酸軟等症狀,此方無五味子、細辛,而加入了遠志、橘皮各二兩,蜀椒一兩,烏頭三枚。

《小品》中的黃耆湯用於治療虛弱少氣、小便過多,此方無五味子、細辛、人參、前胡、茯苓、半夏,而加入了黃芩一兩,地黃二兩,用水九升煮至剩三升。

另有一方,用於治療虛弱勞累、胸中寒冷、消化不良、脹氣、脅痛、水腫、食慾不振、頭痛、頭重腳輕、視力模糊、焦躁易怒、睡眠不佳、小腹緊繃、小便赤紅、性功能障礙、陰部潮濕或小便混濁等症狀,此方無麥門冬、五味子、細辛、當歸、前胡、茯苓、半夏,而加入了厚朴二兩。

胡洽版的黃耆湯用於治療五臟受損,此方無麥門冬、五味子、當歸、細辛、前胡、茯苓,名為大黃耆湯。

《延年祕錄》中的黃耆湯用於補充虛弱損耗、強化腎氣,此方無麥門冬、五味子、細辛、前胡,而加入了防風、川芎各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