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九 腎臟方 (7)
卷十九 腎臟方 (7)
1. 小建中湯
治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肢沉滯,骨肉痠疼,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至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之方。
白話文:
治療男女因長期過勞或大病後體虛,出現四肢沉重、肌肉痠痛、呼吸短促、行動困難的症狀。或者小腹疼痛、腰背痠痛、心中發虛、喉嚨乾澀、嘴脣乾燥、面色蠟黃。或者食慾不振、精神萎靡、悲傷憂慮、臥牀不起的時間多。久者可達數年,短者也達數月,逐漸消瘦,五臟氣虛,難以康復。以下提供治療方法。
甘草(一兩),桂心,生薑(各三兩),芍藥(六兩),膠飴(一升),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甘草(50克),桂心,生薑(各150克),芍藥(300克),膠飴(500毫升),大棗(12顆)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飴,每服一升,日三服,間三日,復作一劑,後可與諸丸散。(仲景云:嘔家不可服。《肘後》云:加人參、黃耆各二兩佳。若患痰滿及溏瀉,可除膠飴。胡洽有半夏八兩,黃耆三兩。《古今錄驗》名芍藥湯。)
白話文: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九升水煮成三升的藥液,過濾掉渣滓,加入膠飴,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相隔三天後再做一劑。之後可以搭配其他丸散藥劑服用。(仲景說:患有嘔吐症狀的人不適合服用此方。《肘後》說:加入二兩人參和黃耆效果更佳。如果患有痰濕過盛或腹瀉,可以去除膠飴。胡洽版本中使用八兩半夏和三兩黃耆。《古今錄驗》中將此方命名為芍藥湯。)
2. 黃耆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諸不足方。
白話文:
治虛勞裡急諸不足方
【組成】 人參一兩,白朮一兩,茯苓一兩,甘草半兩,大棗十二個,炙黃耆一兩,當歸三錢,熟地黃四兩,白芍藥三兩,山藥一兩半,山茱萸一兩半,枸杞子半兩,菟絲子三錢,五味子三錢,麥門冬半兩,百合半兩,阿膠半兩,烊化。
【製法】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煎至七分,去滓。
【主治】 虛勞裡急,諸不足。
黃耆,生薑,桂心(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一升)
白話文:
黃耆、生薑、桂枝(各 120 克),甘草(80 克),芍藥(240 克),大棗(12 顆),麥芽糖(400 毫升)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溫服一升,日三。間日再作嘔者,倍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佳。(仲景、《古今錄驗》並同深師,治虛勞腹滿食少,小便多者無飴,有人參二兩,半夏一升。又治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氣上衝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必效。治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者,有人參、當歸各二兩。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搗碎,加入一升水煮沸,煮至剩下三升藥汁,濾去渣滓,加入適量蜂蜜,溫熱後一次服用一升,每天三次。如果隔天仍想吐,加倍生薑。腹脹的人,去除大棗,加入四兩茯苓,效果更好。(此方見於仲景《傷寒雜病論》和《古今錄驗》,千金深師等方劑與之類似)
此外,此方還可治療以下虛勞證:
- 腹滿食少,小便頻繁者,不加蜂蜜,並加入二兩人參,一升半夏。
- 大虛不足,小腹急迫,因寒氣拘引臍部,氣往上衝至胸腔,導致呼吸急促,言語錯亂,不能進食,呼吸急促且胸悶煩亂,用此方必能見效。
- 虛勞,下焦虛冷,不怎麼口渴,小便頻繁者,加入二兩各人參、當歸。
若失精加龍骨、白蘞各一兩。《古今錄驗》治虛勞裡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或心痛短氣者,以乾薑代生薑,加當歸四兩)。
白話文:
如果出現失精的情況,可以加入龍骨和白蘞,各一兩。根據《古今錄驗》,這種方子可以治療虛勞引起的腹急痛、小腹劇烈疼痛、氣息引至胸脅或心痛、氣短等症狀。可以用乾薑代替生薑,並加入當歸四兩。
3. 前胡建中湯
治大勞虛羸劣,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目,及骨肉疼痛口乾方。
白話文:
此方治療以下症狀:
- 大勞虛弱衰竭
- 寒熱交替,嘔吐反胃
- 下焦虛熱
- 小便赤熱疼痛
- 客熱上沖頭部,引起頭目昏花
- 骨肉疼痛,口乾
前胡(二兩),黃耆,白芍,當歸,茯苓,桂心(各二兩),甘草(一兩),人參,半夏,白糖(各六兩),生薑(八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糖,分四服。
白話文:
中藥材:
前胡:二兩 黃耆:二兩 白芍:二兩 當歸:二兩 茯苓:二兩 桂心:二兩 甘草:一兩 人參:六兩 半夏:六兩 白糖:六兩 生薑:八兩
將十一味藥材一起煎煮,用一斗二升水,煮成四升藥汁,去掉藥渣,加入糖調味,分四次服用。
4. 樂令建中湯
治虛勞少氣,心胸淡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足逆冷,體常自汗,五臟六腑虛損,腸鳴風濕,營衛不調百病,補諸不足,又治風裡急方。
白話文:
用於治療因氣血虛弱而導致的身體虛弱、呼吸短促、心胸空虛寒冷、經常感到驚恐和心悸、手腳冰冷、身體經常出汗、內臟虛損、腸鳴腹脹、氣血失調導致的各種疾病,還能補充身體不足。此外,還可用於治療風寒邪氣引起的身體急症。
黃耆,人參,橘皮,當歸,桂心,細辛,前胡,芍藥,甘草,茯苓,麥冬(各一兩),半夏(二兩半),生薑(五兩),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黃耆、人參、橘皮、當歸、桂枝的心材、細辛、前胡、芍藥、甘草、茯苓、麥冬(各 1 兩) 半夏(2.5 兩) 生薑(5 兩) 大棗(20 枚)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深師無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冬,有烏頭三兩,川椒二兩,遠志二兩。胡洽、崔氏有烏頭五枚、川椒一兩,崔氏樂令大黃耆湯即此。)
白話文: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八公升的水熬煮成一公升六百毫升的藥汁。每次服用二百五十毫升,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深師的方劑中沒有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冬,但有烏頭一百五十克、川椒一百克、遠志一百克。胡洽和崔氏的方劑中烏頭為十五公克、川椒五十克,而崔氏樂令的大黃耆湯就是這個方劑。)
5. 黃耆湯
治虛勞不足,四肢煩疼,不欲食,食即脹,汗出方。
白話文:
古文:
治虛勞不足,四肢煩疼,不欲食,食即脹,汗出方。
治療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四肢痠痛,沒有食慾,吃一點就脹,只有出汗才感到舒適。
黃耆,麥冬,桂心,白芍(各三兩),人參,當歸,細辛,甘草,五味子(各一兩),前胡(六兩),茯苓(四兩),半夏,生薑(各八兩),大棗(二十枚)
白話文:
黃耆、麥冬、桂心、白芍(各180克) 人參、當歸、細辛、甘草、五味子(各60克) 前胡(360克) 茯苓(240克) 半夏、生薑(各480克) 大棗(20粒)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每服八合,日二服。(深師治虛乏,四肢沉重,或口乾吸吸少氣,小便利,諸不足,無麥門冬、五味子、細辛、前胡,有桑螵蛸二十枚。治丈夫虛勞,風冷少損,或大病後未平復而早牽勞,腰背強直,腳中疼弱,補諸不足者,無五味子、細辛,有遠志、橘皮各二兩,蜀椒一兩,烏頭三枚。
白話文:
將以上提到的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放入四升水中煮,煮成三升藥湯,每次服用八合,每日服用二次。(深師用來治療虛弱乏力、四肢沉重、口乾、呼吸短促、小便量少、身體各方面不足等症狀;如果沒有麥門冬、五味子、細辛、前胡,可以加上桑螵蛸二十枚。如果要用來治療丈夫體虛、受風寒損傷、或是大病初癒後過度勞累,導致腰背僵直、足部疼痛虛弱、身體各方面不足等症狀;可以不加五味子、細辛,改加遠志、橘皮各二兩,蜀椒一兩,烏頭三枚。
《小品》治虛勞少氣,小便過多者,無五味子、細辛、人參、前胡、茯苓、半夏,有黃芩一兩,地黃二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治虛勞胸中客氣寒冷癖痞,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食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䀮䀮忽忽,去來躁熱,臥不得安,小腹急,小便赤,餘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傷多者,無麥門冬、五味子、細辛、當歸、前胡、茯苓、半夏,有厚朴二兩。胡洽治五臟內傷者,無麥門冬、五味子、當歸、細辛、前胡、茯苓,名大黃耆湯。
白話文:
《小品》 治療虛弱氣虛、小便過多的方法: 沒有五味子、細辛、人參、前胡、茯苓、半夏,但有黃芩一兩、地黃二兩,用水九升煮成三升。
治療虛弱、胸中有寒氣和異物、宿食無法消化的嘔吐、肋間水腫或腹脹腸鳴、食慾不振、頭痛、上身沉重下身虛弱、目光呆滯、忽冷忽熱、難以入睡、小腹急痛、小便赤黃、尿後滴瀝、性功能障礙、陰部潮濕或小便白濁、傷口癒合不良的方法: 沒有麥門冬、五味子、細辛、當歸、前胡、茯苓、半夏,但有厚朴二兩。
胡洽治療五臟內傷的方法: 沒有麥門冬、五味子、當歸、細辛、前胡、茯苓,名稱為大黃耆湯。
《延年秘錄》主補虛損,強腎氣者,無麥門冬、五味子、細辛、前胡、有防風、川芎各三兩。
白話文:
《延年祕錄》主要用於補虛損,增強腎氣。不含有麥門冬、五味子、細辛、前胡,而含有防風、川芎,各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