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卷十四 小腸腑方 (3)
1. 虎睛丸
治風癲掣瘲,口眼張大,口出白沫,或作聲或死,不知人方。
虎睛(一具,酒浸一宿,炙),鬼箭羽,露蜂房(各二分),獨活,遠志,細辛,貫眾,麝香,白蘞(一作白薇),升麻,白蘚皮(各三兩),牛黃,防風,秦艽,防葵,龍齒,黃芩,雄黃,山茱萸,防己,茯苓,鐵精,鬼臼,乾地黃(一作乾薑),人參,大黃,銀屑(各四分),茯神,石膏,天雄(各五兩),寒水石(六分),蛇蛻皮(一尺)
上三十二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五丸,神效。
凡癲發之候,其狀多端,口邊白沫,動無常者治方:
秦艽,人參,防葵(一作防風),茯神(一作牡丹),甘草(各二兩),鉛丹(一兩),貫眾(一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白話文:
【虎睛丸】
主治:用於治療因風邪引發的癲癇症狀,如肢體抽搐,口眼歪斜張大,口吐白沫,或發出異聲,甚至失去意識。
藥方組成:
- 虎睛一副(先以酒浸泡一夜,再烤乾)
- 鬼箭羽、露蜂房各二分
- 獨活、遠志、細辛、貫眾、麝香、白蘞(另有一版本記載為白薇)、升麻、白蘚皮各三兩
- 牛黃、防風、秦艽、防葵、龍齒、黃芩、雄黃、山茱萸、防己、茯苓、鐵精、鬼臼、乾地黃(另有一版本記載為乾薑)、人參、大黃、銀屑各四分
- 茯神、石膏、天雄各五兩
- 寒水石六分
- 蛇蛻皮一尺
製備方法:將以上三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時,以酒吞服十五粒,每日兩次,可逐漸增加至二十五粒,此藥方有神奇療效。
此外,對於癲癇發作時的症狀,如口邊泛起白沫且肢體活動無常,可使用以下方劑:
藥方組成:
- 秦艽、人參、防葵(另有一版本記載為防風)、茯神(另有一版本記載為牡丹)、甘草各二兩
- 鉛丹一兩
- 貫眾一枚
製備及服用方法: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以九升水煎煮至剩三升半,分三次服用。
2. 雄雌丸
治風癲失性,顛倒欲死,五癲驚癇方。
雄黃,雌黃,真珠(各一兩),鉛(二兩,熬令成屑),丹砂(一分),水銀(八分)
上六味為末,以蜜和搗三萬杵,丸如胡豆,先食服三丸,日二,稍加,以知為度。(《古今錄驗》云,療五癲,牛癲則牛鳴,馬癲則馬鳴,狗癲則狗鳴,羊癲則羊鳴,雞癲則雞鳴。病五癲狂病者,臟腑相引,盈氣起寒厥不識人,氣靜瘛瘲吐沫,久而得蘇者。)
白話文:
【雄雌丸】
這藥方用於治療因風邪導致的精神錯亂,病情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以及各種癲癇、驚癇。
所需藥材包括:雄黃、雌黃、珍珠(每樣各需一兩)、鉛(需二兩,要先熬煮至成為碎屑)、硃砂(需一分)、水銀(需八分)。
將上述六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調和,攪打三萬次後,捏成胡豆大小的丸子。病人應在飯前服用三粒,每日兩次,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病情有所改善為止。
據《古今錄驗》記載,此方能治療五種癲病,即牛癲、馬癲、狗癲、羊癲、雞癲,患者發病時會模仿相應動物的叫聲。這類疾病的特徵是,因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血逆亂,患者會出現寒冷、抽搐、失去意識等症狀,病情平靜後會口吐白沫,長時間後才會甦醒。
3. 續命風引湯
治中風癲眩不知人,狂言舌腫出方。
麻黃,川芎,石膏,人參,防風(各三兩),甘草,桂心,獨活(各二兩),防己,附子,當歸(各一兩),杏仁(三十枚),陳姜(五兩,一本無陳字)
上十三味㕮咀,以酒三升,水一斗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白話文:
[續命風引湯]用於治療中風後出現的眩暈、意識不清,甚至有妄語和舌頭腫大的症狀,以下是藥方。
使用以下藥材各三兩:麻黃、川芎、石膏、人參、防風;
使用以下藥材各二兩:甘草、桂心、獨活;
使用以下藥材各一兩:防己、附子、當歸;
再加入杏仁三十枚,以及陳皮五兩(但有一個版本的方子並未提及陳皮)。
將以上十三種藥材切碎,然後與三升酒及一斗水一同煎煮,直至剩下四升的藥液,將之分成四份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
4. 紫石煮散
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不療者方。
紫石英,滑石,白石脂,凝水石,石膏,赤石脂(各六兩),甘草,桂心,牡蠣(各三兩)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
上十二味治,下篩,為粗散,盛以葦囊,懸高涼處,欲用取三指,撮以新汲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頓服,未百日兒服一合,未能服者以綿沾著口中,熱多者日四五服,以意消息之,(深師方只龍骨、牡蠣、乾薑、滑石、白石脂五味)。
治百二十種風癇癲驚狂發即吐沫不識人者,四月五月宜服之方:
紫石英,芍藥,龍骨(一作黃芩),青石脂,白蘚皮,麻黃,當歸,甘草,栝蔞根,桂心人參(各二兩),牡蠣(三兩),大黃(五兩)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分作七裹,每以大棗十枚,水三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一裹大棗汁中煎取一升,去滓,頓服,相去七日一服,服訖即瘥。
治癲癇厥時發作方:
防葵,代赭石,人參,鉛丹,白殭蠶,鉤藤,茯神,雷丸,虎骨,生豬齒,遠志,桂心防風(各六兩),卷柏,茛菪子,升麻,附子,牡丹,龍齒,光明砂(各一分),牛黃(二分),白蘞(四分),蚱蟬(十四枚),蛇蛻皮,白馬睛(各一具)
上二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為丸,良驗。
白話文:
【紫石煮散】
這帖藥方適用於治療成人風濕引發的病症,以及孩童因驚嚇導致的痙攣,一天可能發作數十次,即使其他醫生無法有效治療的情況。
藥材包括:紫石英、滑石、白石脂、凝水石、石膏、赤石脂(各取六兩)、甘草、桂心、牡蠣(各取三兩)、大黃、乾薑、龍骨(各取四兩)。
將上述十二種藥材研磨成粗散,放入葦織的袋子中,掛在高處陰涼的地方。使用時取出相當於三指寬的藥量,以新汲取的井水三升煮至剩一升二合,成人一次服用,未滿一百天的嬰兒服用一合。對於無法直接服用的患者,可用棉布沾藥水擦在口中。若病情嚴重,每日可服四到五次,依患者狀況調整劑量。(深師方僅有龍骨、牡蠣、乾薑、滑石、白石脂五種藥材)
另一帖藥方適用於治療一百二十種風癇、癲狂症狀,患者發作時會口吐白沫且失去意識,適合在四月或五月服用:
藥材包括:紫石英、芍藥、龍骨(一說為黃芩)、青石脂、白蘚皮、麻黃、當歸、甘草、栝蔞根、桂心、人參(各取二兩)、牡蠣(三兩)、大黃(五兩)。
將上述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粗散,分成七份。每次使用時加入十枚大棗,用水三升煮至剩二升半,去除渣滓,再將一份藥材加入棗汁中煎煮至剩一升,去除渣滓後一次服用。每隔七日服用一次,服用完畢後病徵應可緩解。
最後一帖藥方用於治療癲癇病發作:
藥材包括:防葵、代赭石、人參、鉛丹、白殭蠶、鉤藤、茯神、雷丸、虎骨、生豬齒、遠志、桂心、防風(各取六兩)、卷柏、茛菪子、升麻、附子、牡丹、龍齒、光明砂(各取一分)、牛黃(二分)、白蘞(四分)、蚱蟬(十四枚)、蛇蛻皮、白馬睛(各取一個)。
將上述二十五種藥材研磨成粉,以酒送服一匕匙,每日二次。也可製成藥丸服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