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 小腸腑方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小腸腑方 (2)

1. 風癲第五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而止,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刺陰也,所謂二陽者,二刺陽也。

論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痙。凡風喑暴屍厥及鬼魘不寤皆相似,宜察之,故經言,久厥則成癲,是以知似也。

論曰:癲病有五:一曰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二曰陰癲,坐初生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頃方解,由熱作汗出當風,因以房室過度,醉飲飽滿行事,令心氣逼迫短氣脈悸得之。四曰濕癲,眉頭痛,身重,坐熱沐發濕結腦,汗未止得之。

五曰馬癲,發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熱,坐小時風氣腦熱不和得之。

治五癲方:

銅青,雄黃,空青,東門上雞頭,水銀(各一兩),豬苓,茯苓,人參,白芷,石長生,白蘞,白薇(各二兩),卷柏,烏扇(各半兩),硫黃(一兩半)

上十五味為末,以青牛膽和著銅器中,於甑中五斗大豆上蒸之,藥成丸如麻子,先食服三十丸,日二夜一。

白話文:

風癲第五

上半身燥熱,下半身寒冷,如果脈象虛弱且氣血下陷於經絡,就要用針灸將氣引導下降,以止住病症,這就是「引而下之」的治療方法。針刺熱厥,留針反而會加重寒症;針刺寒厥,留針反而會加重熱症。針刺熱厥,採用二陰一陽的針灸法;針刺寒厥,則採用二陽一陰的針灸法。「二陰」指刺兩個陰經穴位,「二陽」指刺兩個陽經穴位。

溫病的熱邪侵入腎臟也會導致痙攣,小兒癇症,也是因為熱盛而引起的痙攣。各種原因引起的昏厥、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狀都非常相似,需要仔細辨別。經書上說,長期昏厥就會變成癲癇,所以這些病症看起來很相似。

癲癇有五種:

  1. 陽癲:發作時像死人一樣,昏迷片刻後才清醒。
  2. 陰癲:從小時候臍帶傷口未癒,經常清洗沐浴,因而導致此病。
  3. 風癲:發作時眼睛會斜視、抽搐,發出像羊叫一樣的聲音,持續片刻後才緩解。這是因為出汗後受風,或者房事過度、飲酒過量、飽食後房事,導致心氣受阻,氣短心悸而引起的。
  4. 濕癲:眉毛疼痛、頭痛、全身沉重,因為在潮濕環境下洗頭,頭髮未乾就受風,導致濕邪凝結於腦部而引起。
  5. 馬癲:發作時眼球上翻,嘴巴緊閉,手腳抽搐,全身發熱。這是因為小時候風邪侵入腦部,導致腦部寒熱失調而引起的。

治療五種癲癇的處方:

銅青、雄黃、空青、雞冠(東門雞冠)、水銀(各一兩),豬苓、茯苓、人參、白芷、石長生、白蘞、白薇(各二兩),卷柏、烏扇(各半兩),硫黃(一兩半)

以上十五味藥磨成粉末,用青牛膽汁調和,放在銅器中,用五斗大豆在蒸籠中蒸製。藥丸製成麻子大小,飯前服用三十丸,每日二次,每夜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