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小腸腑方 (1)

1. 食禁

十二屬相肉物皆不得食,其為藥則牛黃龍骨齒用不可廢。

白話文:

「根據生肖,每個屬相對應的動物肉都不應該食用,但若作為藥材使用,如牛黃、龍骨及動物的牙齒等,則不能避免其應用。」這句話在現代白話文中,大概的意思是說:每個生肖所對應的動物肉,我們都應避免食用,但如果這些動物的部分身體部位,像是牛黃、龍骨或是動物的牙齒等,可以用作藥材的話,那就無法避免其在藥學上的使用。

2. 風癲第五

(論四首,方三十六首,針灸法五十八首)

論曰:黃帝問曰:人生而病癲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對曰: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數有所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名曰狂,刺之虛脈,視分盡熱病已而止。病癲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四五日一發,名曰癲疾,刺諸分。

其脈尤寒者以針補之。病已止,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直視舉目赤,其作極己而煩心,候之於顏,取手太陽陽明太陰血變而已。癲疾始發,而反強,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血變而已。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甲乙》作喘悸者),候之手陽明太陽,右強者攻其左,左強者攻其右,血變而止。

治癲疾者,常與之居,察其所當取之處,病至視之有過者即瀉之,置其血於瓠壺之中,至其發時血獨動矣,不動灸窮骨二十壯,窮骨者尾骶也。

骨癲疾者,頷齒諸腧分肉皆滿,而骨倨強直,汗出煩悶,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筋癲疾者,身拳攣急脈大,刺項大經之本杼,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從滿脈盡,刺之出血不滿挾項,灸太陽。又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腧,嘔多涎沫,氣下泄不療。

治癲者,病發而狂,面皮厚敦敦者,死不療。

凡癲發則臥地,吐涎沫無知。若強掠起如狂及遺糞者難療。

癲疾脈搏大滑久自已脈沉小急實,死不療。小牢急亦不可治,脈虛可療,實則死矣。厥成為癲疾,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厥成為癲。故特附厥於此條也。陰衰發熱厥,陽衰發寒厥。

論曰: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問曰:熱厥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對曰: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盛則足下熱也。問曰:寒厥必起於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對曰:陰氣起於五趾之裡,集於膝而聚於膝上,故陰氣盛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而從內也。

厥或令人腹滿,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滿,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氣逆則陽氣亂,亂不知人。巨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陽明之厥,闐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暴聾,頰腫而熱,脅痛,髀不可以運。

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舌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小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一作外)。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則火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冷乃止,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白話文:

風癲第五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生來就患有癲癇呢?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在腹中時,母親多次受到重大驚嚇,導致氣往上走而不往下,精氣都聚集在一起,所以孩子出生後就會發病。此病位於諸陽經脈,又寒又熱,稱為狂,用針刺虛脈,觀察到熱病消退後就停止針刺。癲癇初期發病,一年發作一次不治療,每月發作一次不治療,四五天發作一次,稱為癲癇,針刺相關穴位。

脈象特別寒冷的,用針灸補之。疾病停止後,癲癇開始發作,前期不愉快,頭重、直視、眼紅,發作到極點時煩躁不安,觀察面部,取手太陽、陽明、太陰經脈的出血點來治療。癲癇剛開始發作,反而很強壯,而且伴隨脊背疼痛,觀察足太陽、陽明、太陰、手太陽經脈的出血點來治療。癲癇剛開始發作就引發哭喊(《甲乙》作喘悸),觀察手陽明、太陽經脈,右側強直就攻其左側,左側強直就攻其右側,出血後停止。

治療癲癇,要經常陪伴病人,觀察應該取穴的地方,疾病發作時,觀察有異常的地方就瀉血,把血放在瓠壺裡,到發病時,只有這壺血會自行活動;如果不動,就灸刺尾骶骨(窮骨)二十壯。

骨骼性癲癇,頷部、牙齒等穴位周圍的肌肉都腫脹,骨骼強直,汗出、煩悶、嘔吐大量唾沫,氣往下泄,難以治療。

筋性癲癇,身體屈曲緊繃,脈象洪大,針刺項大經的本穴——杼骨,嘔吐大量唾沫,氣往下泄,難以治療。

脈絡性癲癇,突然仆倒,四肢經脈都腫脹充盈,針刺出血不足,挾項,灸太陽穴。再灸帶脈,在腰部相距三寸的肌肉本穴,嘔吐大量唾沫,氣往下泄,難以治療。

治療癲癇,發病時狂躁,面部皮膚厚實者,難以治療。

凡是癲癇發作,都臥倒在地,吐出唾沫,神志不清。如果強行扶起,像狂人一樣,並且遺糞者,難以治療。

癲癇脈象搏動大而滑利,很久才自行消失,脈象沉而小,急促而實者,難以治療。脈象小而急促的也不可治療,脈象虛弱的可治療,脈象實者就會死亡。厥逆導致癲癇,是五臟不平和六腑阻塞造成的。厥逆導致癲癇,所以特別把厥逆放在這裡一起講。陰氣衰弱導致發熱的厥逆,陽氣衰弱導致發寒的厥逆。

黃帝問道:厥逆的寒熱症狀是怎麼回事?岐伯回答:陽氣衰弱在下則為寒厥,陰氣衰弱在下則為熱厥。黃帝問道:熱厥一定從腳下開始的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陽氣從足部五趾的外面開始,聚集在腳底,所以陽氣旺盛則腳底發熱。黃帝問道:寒厥一定從五趾開始,向上到膝蓋的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陰氣從五趾的裡面開始,聚集在膝蓋,所以陰氣旺盛則從五趾到膝蓋以上都發冷,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從內部來的。

厥逆有時會讓人腹脹,有時會讓人突然不認識人,有時要半天甚至一天才能認識人,這是什麼原因呢?陰氣盛於上則下虛,下虛則腹脹,腹脹則下氣上升,邪氣逆上,氣逆則陽氣紊亂,紊亂則不認識人。巨陽厥逆,腫頭,頭重,腳不能行走,發作時會仆倒。陽明厥逆,想跑想喊,腹脹不能臥床,面紅而熱,胡言亂語。少陽厥逆,突然耳聾,頰部腫脹而熱,脅痛,大腿不能活動。

太陰厥逆,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不能臥床。少陰厥逆,舌乾,小便赤紅,腹脹心痛。厥陰厥逆,小腹腫痛脹滿,小便不通暢,喜歡臥床屈膝,陰部收縮腫脹(一作外)。熱盛就瀉血,虛弱就補益,不盛不虛就按經脈取穴。上寒下熱先針刺項部,太陽穴久留針後,再用火熨項部和肩胛骨,讓熱氣往下走,寒氣往上走,這樣就停止了,這就是所謂的「推而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