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4)
卷十五 脾臟方 (4)
1. 脾臟脈論第一
陽擊陰,陰氣伏,陽氣起,起則實,實則熱,熱則悶亂,體重不能轉側,語聲拖,聲氣深不轉而心急,此為邪熱傷脾,甚則不可治,若唇雖萎黃,語音若轉可治。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恆山丸主之(方見別卷中),若其人本來少於瞋怒而忽反常,瞋喜無度,正言而鼻笑不答於人,此脾病,聲之候也。不盈旬月,禍必至矣。陰陽之疾,經絡之源,究尋其病,取其所理,然後行治,萬無遺一也。
黃為脾,脾合肉,黃如䱉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余,其人土形相比於上宮黃色,大頭圓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胻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心平好利,人不喜權勢,喜附人,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陰敦敦,然脾應月,月有虧盈。脾小大隨人唇大小,上唇厚,下唇薄,無齶齦唇缺破,此人脾不正。
揭聳唇者則脾高,高則實,實則熱,熱則季脅痛,滿唇垂而大。不堅者則脾下,下則虛,虛則危,危則寒,寒則身重不能行步,唇堅者,則脾堅,堅則臟安,安則不病,唇上下好者,則脾端正,端正則脾胃和利,人無病。唇偏舉者,則脾偏痛好脹。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
胃陽明為脾之部,而臟氣通於內,外部亦隨而應之。沉濁為內,浮清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則起,起則前瀉陽,後補陰,若里病內出,所部則陷,陷則前治陰後治陽,陽則實熱,陰則虛寒。寒主外,熱主內,凡人死生休否則臟神前,變形於外,人脾前病,唇則焦枯無潤。
若脾前死,唇則干,青白漸縮,急齒噤不開,若天中等分,墓色應之,必死不治,看色厚薄,決判賒促,賒則不盈四百日內,促則旬朔之間。脾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靨點見顏頰上,此必卒死,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其出時(一曰五日死,)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氣短,脾竭內傷,百日復愈,欲起傍徨。
因坐於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又面黃目赤不死。黃如枳實死。吉凶之色,在於分部霏霏,而見黑黃,入唇必病,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當兩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應,三年之內,禍必應也。
季夏土脾,脈色黃,主足太陰脈也,其脈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應在背俞與舌本。中封在內踝前一寸大筋里宛宛中,脈本從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脈根於隱白,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是也。其筋起於足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結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脅,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脈起於足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臑內,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骨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合足陽明為表裡,陽明之本在厲兌,足趺上大趾間上三寸骨解中也。同會於手太陰。
白話文:
脾臟脈論第一
陽氣衝擊陰氣,陰氣潛伏,陽氣升起,升起則氣血充盈,充盈則發熱,發熱則感到胸悶煩亂,身體沉重無法翻身,說話聲音拖長,聲音低沉沙啞,卻心急如焚,這是邪熱傷了脾臟,嚴重的話無法治療,但如果嘴唇雖然萎黃,說話聲音還能轉動,則仍可治療。
脾臟疾病導致瘧疾,會讓人發冷,腹部疼痛,發熱時腸子咕咕作響,即使出汗了也不見好轉,恆山丸可以治療(方劑見別卷),如果原本很少發怒的人突然變得性情暴躁,喜怒無常,說話正經卻鼻孔朝天傻笑不理人,這是脾臟疾病的徵兆。不出一個月,災禍就會降臨。陰陽疾病的根源在經絡,要仔細探究病因,找到治療的道理,然後才能治療,這樣才能萬無一失。
黃色屬脾,脾臟與肌肉相連,嘴唇顏色黃潤如魚腹者是吉兆,脾臟主司口唇,嘴唇是脾臟的餘氣外現,如果此人土形相貌符合上乘黃色之相,大頭圓臉漂亮,肩膀寬厚腹部大,大腿粗小腿細,手足肥厚,身材勻稱,行走穩健,性格平和愛財,不喜權勢,喜歡依附他人,耐寒耐冬,但不耐春夏,春夏季節容易生病,足太陰經脈會感覺沉重,但脾臟的運作也隨月經周期而變化,月經有盈虧。脾臟的大小與嘴唇大小成正比,上唇厚下唇薄,沒有齶齦唇缺損的人,脾臟正常。
嘴唇上翹的人脾氣旺盛,旺盛則氣血充盈,充盈則發熱,發熱則肋下疼痛,嘴唇豐滿下垂。嘴唇不堅挺的人脾臟虛弱,虛弱則危險,危險則發冷,發冷則身體沉重無法行走。嘴唇堅挺的人脾臟強健,強健則臟腑安寧,安寧則不會生病。嘴唇上下勻稱的人脾臟正常,正常則脾胃功能良好,人就不會生病。嘴唇單側上翹的人脾臟單側疼痛脹滿。凡是人體部位出現凹陷或隆起,一定有病症產生。
胃陽明經是脾臟的部位,臟腑之氣與體表相通,體表也會隨之反應。沉濁屬內,浮清屬外,如果外邪從體表入侵,患處則會隆起,隆起則先瀉去體表陽氣,後補充陰氣;如果內邪從體內發作,患處則會凹陷,凹陷則先治療陰虛,後治療陽實。陽氣屬實熱,陰氣屬虛寒。寒邪主外,熱邪主內。人體生死禍福,先由臟腑之神氣變化,再體現在外形上。脾臟有病,嘴唇就會焦枯乾燥失去光澤。
如果脾臟將亡,嘴唇就會乾燥,青白顏色逐漸萎縮,牙齒緊閉無法張開,如果面色如土,必死無疑。根據嘴唇厚薄判斷病情輕重,輕則不足四百日,重則十天半月內就會死亡。脾臟疾病看似痊癒卻突然死亡,怎麼知道呢?如果在面頰上出現青黑色如拇指指印般的斑點,這就必然暴卒。脾臟衰竭十二日內死亡,怎麼知道呢?口冷腳腫腹部發熱,腹部膨脹泄瀉,卻感覺不到排泄物排出(也有一說五日內死亡),面色青灰眼黃者五日內死亡。病人臥床不起,心痛氣短,脾臟衰竭內傷,百日後痊癒,想要起床卻又徘徊不定。
因為臥床不起,臨死前靠在床上,能治癒這種病症的,堪稱神醫。又面色黃目赤者不死,黃如枳實則死。吉凶的顏色,在於部位的色澤變化,出現黑黃之色,侵犯嘴唇必然生病,不出一年就會應驗。(其穴位在鼻樑上,位於兩眼之間的部位)。如果年歲與此不符,三年內禍患必定應驗。
仲夏季節屬土屬脾,脈色黃,主足太陰脈。其脈位於內踝前方向上四寸處,與背俞穴和舌根相對應。內踝前方一寸,大筋內側凹陷處是中封穴,脈氣由此向上四寸。其脈根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足大趾內側末端。其經絡起於足大趾內側末端,向上連接內踝。其直行的經絡,向上連接膝蓋內側脛骨;向上沿大腿內側,連接髖關節,聚集於生殖器,向上腹部連接肚臍,沿腹部內側,連接脅肋,散佈於胸中,其內側經絡到達脊柱。
其脈氣起於足大趾末端,沿著足趾內側白色肉際,經過核骨之後,向上到達內踝前方,向上沿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經過厥陰經前方,向上沿膝蓋內側,進入腹部,屬於脾臟與胃,向上到達膈肌,經過咽喉,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其分支,再次從胃部出發,向上到達膈肌,注入手心,與足陽明經互相表裡,陽明經的起始點在厲兌穴,位於足背大趾與第二趾之間向上三寸的骨骼交接處。與手太陰經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