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五 脾臟方 (3)

1. 脾臟脈論第一

邪在脾胃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其三里。

有所擊僕,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也,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脾脹者善噦,四肢急(一作實),體重不能衣(一作收),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

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踴,痛踴相搏,胸脅搶急。趺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為脾家失度。

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里,心下痞堅。

趺陽脈微而澀,微即無胃氣,澀則傷脾。寒在於膈,而反下之,寒積不消,胃微脾傷,穀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為閉塞之病。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衛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一云不足)。榮衛俱和,剛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

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餘,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飢,此為胃氣不行,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出者,此為脾先落(一云先終)。

凡人病脈已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瘥安而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䐜起,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如大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食飲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適以冬旺,旺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

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剋土為逆,十死不治。

宮音人者,主脾聲也。脾聲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經足太陰,厥逆陽明則榮衛不通,陰陽翻祚。陽氣內擊,陰氣外傷,傷則寒,寒則虛,虛則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之聲,舌強不轉而好嚥唾,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甚者不可治,依源麻黃湯主之(方在別卷中)。又言聲優懼,舌本捲縮,此是木剋土。

白話文:

脾臟脈論第一

脾胃受邪,則肌肉疼痛。陽氣過盛,陰氣不足,則容易感到熱、容易飢餓。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則腹部寒冷,腸鳴,腹痛。陰陽都過盛或都不足,都會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都應調理脾經的三里穴。

受到撞擊或跌打損傷,或飲酒過飽後同房,汗出後受風,都會傷脾。脾臟受損,則中氣陰陽分離,陽氣不能順從陰氣,因此以三分之法判斷生死。

脾臟受風,則會發熱,狀如醉酒之人,腹部沉重煩悶,皮膚肌肉抽搐,呼吸短促,這是脾臟受寒。

脾臟積水,則腹部膨大,四肢沉重,津液不足,氣短,小便困難。

脾臟脹滿,則容易嘔吐,四肢拘緊,身體沉重,穿衣困難,趺陽脈浮而澀,脈浮則胃氣旺盛,脈澀則小便頻數,浮澀並見,則大便堅硬,這是脾臟收縮。脾臟收縮,則大便堅硬,小便通暢,反而不口渴。

脾氣虛弱,則大便稀溏,排出白色腸垢,大便堅硬,無法更衣,汗出不止,稱為脾氣虛弱,也可能出現五色(青黃赤白黑)的液體從下體排出。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疼痛,滑則為實證。疼痛則為急症,實證則為脹滿,疼痛和脹滿並見,則胸脅部脹痛緊迫。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虛弱,澀則脾氣衰弱,虛弱並見,則呼吸困難,這是脾臟功能失調。

寸口脈雙緊,則為邪氣入侵,氣機不通,無表證而有裡證,心下痞塊堅硬。

趺陽脈微弱而澀,微弱則無胃氣,澀則傷脾。寒邪停留在膈膜,卻往下走,寒邪積聚不散,胃氣虛弱,脾臟受損,穀氣不能運行,吃完東西就打嗝,寒邪停留在胸膈,上虛下實,穀氣不通,這是閉塞不通的病症。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氣,衛氣充足,遲則為陰氣,營氣不足。營衛調和,剛柔相濟,三焦相連,氣血就會旺盛。

趺陽脈滑而緊,滑則胃氣實,緊則脾氣受損,吃了東西卻不能消化,這是脾臟失調。能吃東西但腹部不飽脹,這是胃氣充足;腹部飽脹卻不能進食,心下空虛飢餓,這是胃氣運行不暢,心氣虛弱。吃了東西就飽脹,這是脾臟功能失調。

病人鼻下扁平,是胃病;微紅,則將要發癰;微黑,則有熱證;青色,則有寒證;白色,則難以治療。嘴唇發黑,則是胃先病變;嘴唇微乾而口渴,可以治療;不口渴,則難以治療;肚臍外凸,則是脾臟先衰竭。

病情好轉後,卻在傍晚感到輕微煩悶,這是因為雖然病人看起來恢復了健康,可以進食,但脾胃之氣仍然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因此感到輕微煩悶,減少食物攝入量就會好轉。

診斷為脾臟積聚,脈象浮大而長,飢餓時減輕,飽脹時則更加明顯,與食物爭奪氣血,心下有結塊,如桃李般凸起,腹部飽脹,嘔吐泄瀉,腸鳴,四肢沉重,足脛腫脹,不能平臥,這是肌肉損傷,面色黃染。

脾臟積聚,稱為痞氣,停留在胃脘部,像大盤子一樣覆蓋其上,久治不愈,四肢無力,面色黃染,飲食不能化為氣血,多在冬季壬癸日得病,這是肝病傳脾,脾病應傳腎,但冬季腎氣旺盛,不易受邪,脾氣想回到肝臟,但肝臟拒絕接受,因此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所以知道痞氣多在冬天發病。

脾臟病變,面色黃而體膚青,小便失禁,眼睛直視,嘴唇外翻,指甲青紫,飲食嘔吐,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四肢無力,脈象應該浮大而緩。但如果脈象反而是弦急,面色也應該是黃色卻反而是青色,這是木克土的逆克,十死無生。

聲音低沉的人,是脾臟的聲音。脾臟的聲音是歌聲,其音調像鼓聲,其情志是憂愁,其經絡是足太陰脾經,如果厥逆陽明經,則營衛不通,陰陽顛倒。陽氣內攻,陰氣外受損傷,受損則寒冷,寒冷則虛弱,虛弱則全身消瘦,說話聲音低沉嘶啞,像破鼓的聲音,舌頭強硬不能靈活轉動,喜歡吞口水,口噤,嘴唇發黑,四肢無力,身體沉重如山,大便次數過多,嚴重者不可治癒,用麻黃湯治療(方劑在別卷)。又說聲音低弱害怕,舌根捲縮,這是木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