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 脾臟方 (2)
卷十五 脾臟方 (2)
1. 脾臟脈論第一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弗營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脾死臟浮之大緩(一作堅),按之中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六月季夏建末也,坤末之間土之位,脾旺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眩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凌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刺足陽明治陽。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刺足太陰治陰。
脾脈長長而弱,來疏去穊(一作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
脾脈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沫,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疾。大甚為擊僕,微大為脾疝氣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㿗癃,微滑為蟲毒蛔,腸鳴熱澀,甚為腸㿗,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䯒腫,若水狀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扁鵲曰:脾有病則色萎黃,實則舌本強直,虛則多癖善吞注利,其實若陽氣壯,則夢飲食之類。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噫,在志為思,思傷脾。精氣並於脾則飢。音主長夏,病變於音者,取之經。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則病精,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守失而陰虛,虛則無氣,無氣則死。
病先發於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素問》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繆也)。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兔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病以甲乙日也。
凡脾病之狀,必身重善飢,足痿不收(《素問》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飢,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脾脈沉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難,四肢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來而頻並。
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此為可治,宜服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刺陰陵泉,皆瀉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又當灸章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
白話文:
脾臟脈論第一
嘴唇是肌肉的根本。脈氣不運營,肌肉就濕潤;肌肉濕潤,人中就飽滿;人中飽滿,嘴唇就翻轉;嘴唇翻轉,表示肌肉先死亡,指甲變黑則死亡,這是木克土的緣故。脾臟死亡,腹部膨脹鬆軟(或堅硬),按壓時像覆蓋著杯子,感覺鬆動搖晃,這樣的人就會死亡。六月(季夏)是土旺之時,脾臟最旺盛的時期,脈象應當是寬大而緩慢,這才是平和的狀態。如果脈象反而浮大而有力,這是心氣乘犯脾土,母氣不能歸於子,屬於虛邪,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療。如果脈象反而細澀而短,這是肺氣乘犯脾土,子氣乘犯母氣,屬於實邪,雖然生病,但會自愈。如果脈象反而洪大而有力,這是肝氣乘犯脾土,木克土,屬於大逆的賊邪,十死無生。
如果脈象反而沉而濕潤滑利,這是腎氣乘犯脾土,水凌土,屬於微邪,雖然生病,但很快就會痊癒。
右手關上穴位脈象消失,表示沒有脾脈。症狀包括少氣、下痢、腹脹、身重、四肢無力、容易嘔吐,應該刺足陽明經的陽明穴治療。右手關上穴位脈象充實,表示脾實。症狀包括腸中痞塊堅硬,大便困難,應該刺足太陰經的太陰穴治療。
脾臟脈象細長而弱,脈來疏散,脈去急促(或頻數),脈象出現兩次是正常的,三次是離經之病,四次是精氣耗損,五次就會死亡,六次則生命終結,這是足太陰脈的徵兆。
脾脈急促有力,則為瘛癘病;輕度急促,則為膈中滿悶,飲食入口又吐出,口中流涎;脈象緩慢有力,則為痿厥病;輕度緩慢,則為風痿病,四肢無力,但神志清醒,好像沒有疾病;脈象非常有力,則為擊僕病;輕度有力,則為脾疝,腹部有腫塊,膿血積聚在腸胃外;脈象輕微,則為寒熱病;輕微細小,則為消瘦;脈象滑利有力,則為小便不利;輕度滑利,則為蟲病,腸鳴,大便乾燥;脈象非常滑利,則為腸癰;輕度滑利,則為內潰,會排出大量膿血。
脾脈搏動堅實而有力,顏色發黃,則患有少氣病。如果脾脈軟弱而散漫,顏色暗淡無光澤,則會患足部浮腫,像水腫一樣,脈象顏色發黃;脈象大而虛弱,腹部有氣滯,患有厥氣,稱為厥疝,女性也一樣,發病時四肢出汗,應該避風。
扁鵲說:脾臟有病,則面色萎黃;脾實,則舌根強硬;脾虛,則多嗜好,善於吞咽,大便溏瀉;如果脾臟陽氣充足,則會夢到飲食之類。脾臟主管聲音中的歌聲,主管身體動作中的噫聲(呃逆聲),主管精神活動中的思考,思慮過度會傷脾。精氣聚集於脾,則產生飢餓感。脾臟的旺盛時期是長夏,如果在長夏生病,應該在相應的經脈上治療。恐懼不安而不能解除,就會傷及精氣;精氣受損,則會骨酸、痿厥;精氣從下身流失,則會患上精氣虧虛的疾病,所以五臟都主管精氣的收藏,不能使其受損,損傷精氣則會導致精氣不足、陰虛;陰虛則會無氣,無氣則會死亡。
疾病首先發作於脾臟,氣血閉塞不通,則會全身疼痛,身體沉重;一天後,胃部脹滿;兩天後,腎臟、少腹、腰脊疼痛,小腿酸痛;三天後,膀胱、背部、肌肉疼痛,小便閉塞;十天不好,就會死亡。冬季養藏,夏季養陽。
脾臟生病,午後病情減輕,清晨病情加重,中午病情穩定,傍晚病情減輕。(《素問》中記載為清晨加重,王冰認為中午病情穩定的說法是錯誤的)。如果脾臟疾病向東傳移,如果食用雉兔肉及各種果實,則不會患病;如果沒有食用這些食物,則在春季發病,且在甲乙日發病。
凡是脾臟疾病的症狀,必然是身體沉重,容易飢餓,腳軟無力(《素問》中記載為肌肉萎縮,腳軟無力,《甲乙經》中記載為容易飢餓,肌肉萎縮,腳軟無力),行走困難,腳下疼痛;脾虛則腹脹,腸鳴,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應該在足太陰、陽明、少陰經脈上治療。
脾脈沉而濕潤,浮而虛弱,則會腹脹、煩悶、胃中有熱、不想吃東西、吃東西也不消化、大便困難、四肢麻木疼痛、月經不調,或月經頻發。
脾臟疾病,面色發黃,飲食不消化,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大便不通暢,脈象微弱緩慢而有力,這是可以治療的,應該服用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季應該刺隱白穴,冬季應該刺陰陵泉穴,都應該瀉法;夏季應該刺大都穴,長夏應該刺公孫穴,秋季應該刺商丘穴,都應該補法。還應該灸章門穴五十壯,灸背部第十一椎一百壯。